470 likes | 639 Views
盆 腔 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一、定义.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 见于中医学: 热入血室 妇 人腹痛 带下病 产后发热 癥瘕 不孕. 临床特征与转归. 特征 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发热。 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 慢性 扩散: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急性盆腔炎 目的要求. 掌握
E N D
盆 腔 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一、定义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见于中医学: 热入血室 妇 人腹痛 带下病 产后发热 癥瘕 不孕
临床特征与转归 • 特征 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发热。 • 转归 治愈:但可遗留疤痕、粘连、功能障碍 迁延:急性 慢性 扩散: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
急性盆腔炎目的要求 • 掌握 急性盆腔炎的定义及其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 熟悉 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定义 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急性盆腔炎。
病因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发生变化 外源性致病菌侵入 •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 • 宫腔手术后感染 • 经期卫生不良 • 临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传播途径 • 经淋巴系统蔓延 (A) • 经血液循环传播 (B) • 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C) • 直接蔓延 (A) (B) (C)
病理 • 急性子宫内膜炎及急性子宫肌炎 • 急性输卵管卵巢炎 •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 急性盆腔腹膜炎
病因病机 • 热毒炽盛 经期、产后流产后,房事不洁——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高热腹痛 • 湿热瘀结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脉络阻滞——腹痛带下日久
诊断 • 病史 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病史 。 • 临床表现 下腹疼痛,甚至剧痛,伴高热不退,面色潮红,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或脓血,或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 。
体格检查: 全身表现:急性病容,心率加快。 腹部检查: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 紧张,以下腹部明显 妇科检查: 阴道可有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有灼热感; 宫颈充血水肿,抬举痛; 宫体压痛明显,稍大,活动受限; 双侧附件压痛明显,扪及增厚或包块。
辅助检查 血分析:白细胞增多,粒细胞更明显。 血或分泌物培养:可见致病菌。 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脓液。 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或 肿块。
鉴别诊断 • 急性阑尾炎 • 异位妊娠 • 卵巢囊肿蒂扭转
急症处理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 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抗生素,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适量输液、降温。盆腔脓肿形成时-----积极抗感染后行手术治疗 1.柴胡注射液 4ml im 2. 5%G..S 250ml 鱼腥草注射液 50 ml VD qd×2 3. 5%G..S 250ml 清开灵注射液 40 ml VD qd×2
抗生素治疗 1.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 • 链球菌----青霉素 • 葡萄球菌----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 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氨基糖甙类 • 厌氧菌 脆弱类杆类----克林霉素、甲硝唑 消化链球菌及消化球菌----青霉素
抗生素治疗(续) 2.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联合用药 足量 足够疗程 • 5% G.S500 ml P.G 480万u V.D Q D×7 (AST) • 5% G.S500 ml G.M 24万u V.D Q D×7 • 甲硝唑 200 ml V.D Q D×7
辨证论治 • 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 • 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 • 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分型论治 1.热毒炽盛证 • 主要证候: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或脓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 治 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 方 药: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 (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2.湿热瘀结证 • 主要症候: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秽,舌红,有瘀点,苔黄厚,脉弦滑。 • 治 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 方 药:仙方活命饮加苡仁、冬瓜仁。
其他疗法 • 肛门纳药 (1)野菊花栓剂1粒 纳入肛门内7—10cm QD×30 (2)盆炎清栓1粒 纳入肛门内7—10cm QD×30 预防调摄
慢性盆腔炎目的要求 • 掌握:慢性盆腔炎的定义及其各证型的辨 证论治。 • 熟悉: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定义 •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称为慢性盆腔炎。
病因病机 湿热蕴于子宫胞络----冲任带功能失调 • 1.湿热瘀结 湿热之邪内侵 余邪未尽 气血阻滞、 正气未复 湿热瘀内结 缠绵日久不愈
2.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 滞留于冲任胞宫 外感湿热之邪 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 3.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寒湿内结 或寒湿之邪内侵,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合 凝结瘀滞
4.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 正气内陷 冲任损伤,血行不畅 外邪侵袭 气虚血瘀
西医病理 • 慢性输卵管炎 与输卵管积水 表面光滑 形似腊肠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增厚 变硬 子宫固定
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 炎性包块
诊断 1.病史: 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2.临床表现: 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
3.妇检: 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或扪及炎症肿块。 4.辅助检查: (1)盆腔B超 (2)腹腔镜检查可见盆腔内炎性病变及粘连。
鉴 别 诊 断 • 1.子宫内膜异位症( B超、腹腔镜、血EMAb(+)) • 2.卵巢囊肿(妇科检查、B超检查)
辨证论治 以慢性、持续性下腹痛为主要症状。 • 结合全身证候辨其寒热虚实 • 实证多,虚中夹实少 •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 治疗中注意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1.湿热瘀结证 • 主要证候: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经行或劳累加重,带下量多,色黄,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 治 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 方 药: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 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2.气滞血瘀 • 主要证候: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婚后多年不孕,经前乳房胀痛。舌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 治 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 方 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3.寒湿凝滞证 • 主要证候: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月经错后,经量少色黯,带下淋沥,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 • 治 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 方 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气虚血瘀证 • 主要证候:下腹部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疲乏无力,舌黯红,有瘀点,苔白,脉弦紧无力。 • 治 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 方 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其他疗法 1、中药注射 (1)5 % G. S 250ml 香丹注射液20 ml V.D QD×7 (2)5 % G. S 250ml 鱼腥草注射液30ml V.D QD×7 2、中药灌肠 20%复方毛冬青灌肠液 100ml 保留灌肠 QD×10
3、中药外敷 (1)“坎离砂”敷腹痛处,每次用药前将药袋抖动10分钟至发热为止,一包可反复使用5~7次,QD (2)双柏散 100g,外敷(清热解毒消痈) 4、肛门纳药 野菊花栓剂 1粒 每晚睡前纳入肛门内5~7cm,QD×7
5、针灸 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每次2~3穴 6、中成药 (1)盆炎康 20ml, Tid×5 (2)宝光妇乐冲剂 2包 Bid×5 (3)金刚藤胶囊 4粒 Tid×5 (4)大黄 虫胶囊 4粒 Bid×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