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回顾与反思

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回顾与反思. 一、改革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 三、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 “ 改向 ” 的演变进程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 “ 改向 ” 的反思. 第三章. 一、改革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2 、社会主义改革是要实现两个历史性结合 3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 1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的内在要求 “ 经常变化和改革 ” 是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特征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ays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回顾与反思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改向”的回顾与反思 一、改革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 三、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 “改向”的演变进程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 “改向”的反思 第三章

  2. 一、改革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改革是要实现两个历史性结合 3、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

  3.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的内在要求 • “经常变化和改革”是社会主义 社会发展的特征 •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 社会主义是各具特色的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

  5.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 • 非对抗性矛盾动力说 • “精神上、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 • 动力说 • 阶级斗争动力说 • 改革动力说

  6. 2、社会主义改革是要实现两个历史性结合 • (1)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结合 • 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的成熟而有效的手段 • 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 观需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生机和活力

  7. (2)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结合 •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没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 无产阶级专政既是新型专政, 也是新型民主 •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体现

  8. 3、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先导 •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 突破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 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则

  9.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 1、苏联50~70年代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0. 20C50’s~80’s社会主义国家三次改革浪潮 • 改革起步阶段(50 ’s中~60 ’s初) •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触及苏联体制的根本问题 • 改革措施不力,成效不大。 • 改革缓慢发展阶段(60 ’s中~70 ’s中) • 匈牙利形成“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因苏率华约入侵而夭折; • 苏联60 ’s中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70 ’s中停止; • 改革曲折发展阶段(70 ’s末~80 ’s末) • 在深度和广度上是空前的; • 不同的改革观使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11. 1、苏联50~70年代的改革 • 赫鲁晓夫的改革——难逃束缚的改革 • 背景 •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中途消失的改革 • 背景 • 改革的内容 • 改革中途消失的影响:停滞与固化

  12.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 农业危机 • 工业结构严重失衡 • 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 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秩序不正常 • “冷战”对峙的严重局势

  13. 赫鲁晓夫的改革 你不能用思想来烧汤 • 贯彻利益原则经改从农业入手 • 政改以反对个人迷信为突破口 • 改革党的领导制度 • 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落脚点 • 提出“三和”路线的世界战略

  14. 个人崇拜根源于高度集中的体制 以往凡属大规模的组织变动,哪怕是为了纯粹走个过场,也还要经过全国范围的广泛讨论;可是最近这些改革却连个招呼都不打,不经全国协商人民首肯便开始实施,所需要的只是同党中央主席团委员简单交换一下意见而已,而且这种意见交换也只不过是摆摆样子,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斗胆同赫鲁晓夫争个长短是非。 ——《赫鲁晓夫传》

  15. 赫鲁晓夫改革积极作用 • 赫鲁晓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可改 变的框子,摆脱了一些旧的教条的束缚 • 增强了苏联的国力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起到 先锋和解放思想的作用。

  16. 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 改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片面性和盲目性 • 改革不彻底、缺乏对体制固有弊端作系统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对斯大林模式继承多于批判 • 改革前期主要在行政领域徘徊,难以取得 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转变。 • 改革后前期忙于划分农业党和 工业党,试图依靠行政组织的 改组来推动经济发展。

  17.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不同评价 •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 旧模式,没有形成新的模式。虽然它否定了斯大林时期的某些政策和措施,局部地调整了体制,但只是在旧的模式范围内进行了有限的调整和修补。 • 赫鲁晓夫的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是一个不成熟的试验。 • 赫鲁晓夫的改革既非完全成功,也非完全失败,它为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8. “新经济体制”——收缩性的有限改革方案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第一、改变工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重新按部门原则建立专业部; 第二、改进计划工作,实行以销售额、利润和赢利率为核心的新指标体系; 第三、扩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自主权,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杠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第五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 系,加强对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 刺激,尽量实现三者利益的结合。

  19. 改革是旧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修补和完善 “一个从头到脚被束缚得如此厉害的经济体制,一定会阻碍社会和技术进步,并且迟早会在经济生活实际进程的压力之下分崩离析”。

  20.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 劫难中起步的南斯拉夫改革 • “波兰式道路”的改革 • “悲剧”催生的匈牙利改革 • “布拉格之春”中凋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21. 自治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 自治社会主义改革的三个阶段 • 自治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 自治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 • “非国家化、非集中化、非官僚化、权力分散化” • 自治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缺陷: • 经济上的宏观失控 • 政治上的“联邦虚位、共和国集权”的地方集权主义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模式

  22. “波兰式道路” 冷战与战后初期“波兰式道路”的初步尝试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 “波兹南事件” 背 景 50年代——“波兰式道路”的再探索 70年代——“大经济组织”体制改革 80年代——“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进 程

  23. 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要求克服个人崇拜,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10月23日,布达佩斯10多万人举行示威游行,当晚,发生了暴力冲突。 11月初,原党中央第一书记卡达尔等人组建了社会主义工人党。几天后,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应新政府的请求,苏军开入布达佩斯。暴乱很快平息。这次事件给匈牙利造成巨大的损失。有二千多人死亡、近二万人受伤;经济损失相当于当时匈牙利全年国民收入的1/4。

  24. 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 • 经济体制——1968年起全面实行经济新体制 • 基本特点——计划于商品关系和市场结合 • 基本内容——“三结合” 一、把中央集中领导与企业分权经营结合起来; 二、把计划管理与市场作用结合起来; 三、把企业经营状况与劳动者的利益结合起来。 政治体制——以联盟政策为特色的政治民主化尝试

  25. 三度夭折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 1945~1947年联合政府实施“科希策纲领” • 1958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序曲 • 1968年全方位综合性“布拉格之春”改革 • 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 • 改革国家政治体制,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 • 改革经济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 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

  26. 布拉格之春 • 196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按照自己的民族特色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 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 改革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注意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的作用; • 调整对外政策,在发展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 苏联认为捷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轨道”。于1968年8月率5个华沙条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进程被迫中断。

  27.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0日75万苏军一夜之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愤怒。

  28. 苏东国家前两次改革未取得实效的原因 一是改革者囿于原有体制框架,未能触及体制深层弊端; 二是禁区过多,苏联领导人不允许东欧国家自主进行改革,将东欧国家对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视为离经叛道; 三是当体制的深层矛盾暴露、需要深化改革时,苏联领导人害怕国内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秩序被打乱。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