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05 Views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化 材一乙 4A240098 程昱豪. 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績,尤其是在電子資訊產業領域尤為突出,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台灣高科技產業領域單一,主要集中在電子資訊產業領域,且以為歐美跨國公司“代工”方式為主,其他高科技產業發展較為緩慢。
E N D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化材一乙 4A240098 程昱豪
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績,尤其是在電子資訊產業領域尤為突出,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台灣高科技產業領域單一,主要集中在電子資訊產業領域,且以為歐美跨國公司“代工”方式為主,其他高科技產業發展較為緩慢。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績,尤其是在電子資訊產業領域尤為突出,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台灣高科技產業領域單一,主要集中在電子資訊產業領域,且以為歐美跨國公司“代工”方式為主,其他高科技產業發展較為緩慢。 •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佈局明顯,主要 分佈在北部,尤其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集中了台灣主要高科技產業企業。90年代後期以來,台灣積極改變高科技工業的分工佈局,分別提出在北部的台北市興建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在中部的雲林縣興建科技工業區、在台南縣興建台南科學工業園區與台南市建立台南科技工業區,以改變高科技產業高度集中北部的格局,建構台灣北、中、南三大科技重鎮的藍圖。
電子資訊產業興起 • 電子資訊產業是一個涉及範圍甚廣、並 隨著科技發展其領域不斷拓寬的行業。其早期一般稱為電子工業,後來隨著資訊技術產業的發展而稱為資訊電子工業。依台灣《資訊電子工業年鑒"標準,台灣電子 資訊產業包括資訊工業、資訊服務業、無線通訊業、電子零組件業、精密儀器產業、光電工業、電腦多媒體產業(音效卡、視訊卡等)、監視器業、半導體工業、傳真機產業與消費性電子工業等11個類別。一般而言,電子資訊產業主要包括通訊工業、資訊產業、半導體工業、電子零組件工業、消費性電子工業、光電及儀錶工業等。
電子資訊產業是台灣60年代興起的一大新興工業。其發展過程可分為裝配、製造與設計開發三個不同階段。進入70年代,台灣電子產品從簡單裝配逐漸發展到比較複雜的組裝階段,如從事電視機、錄影機、高級音響、電子鐘錶、電子計算器及各種電子零組件等產品的組裝。同時,台灣自己也開始研究開發與改進生產技術。80年代起,台灣電子資訊產業進入設計與製造時期,即技術密集產品發展時期。1979年與1982年,台灣先後兩次召開科學技術大會,將電子資訊產業列為策略性工業優先發展。1980 年,台灣開始興建以電子資訊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即新竹科學園區,台灣電子資訊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台灣迅速興起一批資訊電子科技企業,成為台灣工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生力軍。電子資訊產業是台灣60年代興起的一大新興工業。其發展過程可分為裝配、製造與設計開發三個不同階段。進入70年代,台灣電子產品從簡單裝配逐漸發展到比較複雜的組裝階段,如從事電視機、錄影機、高級音響、電子鐘錶、電子計算器及各種電子零組件等產品的組裝。同時,台灣自己也開始研究開發與改進生產技術。80年代起,台灣電子資訊產業進入設計與製造時期,即技術密集產品發展時期。1979年與1982年,台灣先後兩次召開科學技術大會,將電子資訊產業列為策略性工業優先發展。1980 年,台灣開始興建以電子資訊產業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即新竹科學園區,台灣電子資訊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台灣迅速興起一批資訊電子科技企業,成為台灣工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90年代後,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已日漸成熟,成為世界上頗具實力的資訊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不僅有十多項電腦硬體及積體電路晶片等產品國際市場佔有率名列世界前茅,而且電子資訊產業產值 在90年代躍居世界第三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不過,近由於大陸電子資訊產業的發展,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在世界上的排名被大陸趕超,2000年退居 世界第4位。據台灣“主計外”統計,2000年,台灣資訊產業硬體產值(海內外)為47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7.9%;其中島內產值231億美元,增長 10%,島內產值排名比重退居美、日與大陸之後居第4位。2001年,受國際經濟不景氣與台灣經濟衰退之影響,台灣資訊產業出現首次衰退,全年資訊產業硬體產品產值為426億美元,較上年下降9.2%。
資訊產業是電子工業進一步發展中 分離出來的新興產業,主要從事電腦的硬體與軟體開發、製造及其使用。台灣資訊工業主要以硬體開發與生產為主。台灣資訊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台灣的新興支柱產業。據統計,1991-1997年,該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長19.6%。1998年資訊產業產值達到192億美元。按台灣1999年版“十大新興工 業”發展目標,資訊產業產值于2000年將達到355億美元,2005年達到717億美元。台灣資訊產業主要產品包括終端機、微電腦、監視器、主板機、交 換式電源供應器、滑鼠、影像掃描器、印表機、繪圖卡等。台灣的個人電腦生產形態以委託代工為主,代工比重從1984年的54.8%上升到1998年的 72.1%,自有生產品牌不及三成。
資訊軟體産業在9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2001年,台灣資訊軟體産業産值為1344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增長12.4%。按台灣的規劃,未來資訊軟體工業仍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06年産值將達到170億美元。資訊軟體産業在90年代以來發展十分迅速。2001年,台灣資訊軟體産業産值為1344億元新台幣,較上年增長12.4%。按台灣的規劃,未來資訊軟體工業仍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06年産值將達到170億美元。 • 半導體工業是指積體電路(IC)、分離式元件與光電元件等設計、生産與製造,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高科技産業。台灣半導體生産能力逐漸邁向高級化與複雜化,已從原來的以封裝測試業為主轉為以晶片生産為主,且從4英寸與5英寸晶片等産品生産發展為以8英寸晶片生産為主,並開始生産12英寸晶片。目前台灣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地,佔全球晶片代工市場的70%左右。2000年,台灣半導體産業總産值達7144億元新台幣,創歷史最高紀錄。2001年,由於台灣整體經濟的衰退,半導體産業也大受影響,産值降為5243億元新台幣。不過,半導體産業前景仍就看好,預計到2004年,台灣半導體産業總産值將達到11701億元新台幣。
通訊工業是台灣十大新興工業之一。台灣通訊工業的發展始於70年代初,在90年代後獲得高速增長。1991-1997年,通訊工業産值年平均增長10%;2000年産值約60億美元,預計2006年達到156億美元。通訊工業是台灣十大新興工業之一。台灣通訊工業的發展始於70年代初,在90年代後獲得高速增長。1991-1997年,通訊工業産值年平均增長10%;2000年産值約60億美元,預計2006年達到156億美元。 • 其他高科技産業包括高級材料工業、航太工業(航空航太工業)、精密機械工業、自動化工業、環境保護工業、醫療保健工業、特用化學品工業、制藥工業、生物技術工業等,發展相對落後,産業規模較小,大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中生物技術産業是前景看好與台灣重點發展的高科技産業。
生物技術工業的發展 • 台灣推動生物技術工業的發展始於80年代。1980年,台灣“行政院”出臺的“科技發展方案”,將生物技術列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1984年台灣成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隨後將特用化學品、制藥等列為十大新興産業;1995年,台灣“行政院”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産業推動方案”;1996年,台灣“經濟部”成立“生物技術與制藥工業推動小組”,同年正式動工的“台南科學園區”內設立農業生物技術專區;另外,台灣有關部門如“國科會”、“農委會”、“衛生署”、“經濟部”等投入經費,推動相關生物技術産品的研究與開發。1999年,台灣“經濟部”正式將生物技術産業從特用化學、制藥與生物技術工業中獨立出來,納入新版“十大新興工業”。同年5月,台灣召開“生物技術産業策略會議”。民進黨上臺後,更將生物科技産業列為未來發展的最重要産業。目前,台灣當局推動的重要生物技術發展計劃包括“制藥與生物技術計劃”、“基因醫藥衛生科技計劃”、“農業生物技術科技計劃”等。
經過多年發展,台灣生物科技産業取得一定成績,未來前景看好。據“台灣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統計,台灣生物技術産業産值從1994年的144億元新台幣持續增至1997年的180億元新台幣。其中仍以食品及農業生物技術産業為主。按發展規劃,預計到2005年,台灣生物技術企業達到140家,産值800億元新台幣。經過多年發展,台灣生物科技産業取得一定成績,未來前景看好。據“台灣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統計,台灣生物技術産業産值從1994年的144億元新台幣持續增至1997年的180億元新台幣。其中仍以食品及農業生物技術産業為主。按發展規劃,預計到2005年,台灣生物技術企業達到140家,産值800億元新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