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越界與跨國: 世界華文文學的詮釋模式

越界與跨國: 世界華文文學的詮釋模式. 王潤華(元智大學中語系). T his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Yu Sheng, a dish with a combination of slice of raw fish, vegetables and crisps, is a must-hav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 Though it is called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the dish

Download Presentation

越界與跨國: 世界華文文學的詮釋模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越界與跨國:世界華文文學的詮釋模式 王潤華(元智大學中語系)

  2. This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Yu Sheng, a dish with a combination of slice of raw fish, vegetables and crisps, is a must-hav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 Though it is called authentic Cantonese food, the dish is never existed in China or Hong Kong in the past or today. It is called raw fish ,actually fish is small part of the ingredients. It is a little bit of every thing all arranged beautifully. It is a mixture of fruit, vegetable, fish and many other food and spices imported or locally grown. The New Year specialty is originated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s the following photo shows, the original dish contains raw fish in thin slice, white red carrot cut into threadlike shape, pomelo fruits, crisps and a number of red package containing spices. The most popular fish used is either imported salmon or local mackerel Salmon , The white carrot is local while the red is imported. The fruit is usually pomelo, a local fruit grown in Ipoh. As the dish is locally made, it is multi-cultural and it is accepted by all races, including the muslim.

  3. The way of Malaysian Chinese cooks their own indigenous Chinese food such as yu sheng or Hainanese chicken rice in much the way of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produced their literature. They faced the problem of establishing their indigeneity and distinguishing it from their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They had to create the indigenous, to discover special regional flavour. They are two elements in the new food: the imported and the indigenous. It is a little bit of every thing all arranged beautifully. It is a mixture of fruit, vegetable, fish and many other food and spices imported or locally grown. The dish combines the food of Asia and the world in much the same way Malaysia and Singapore combined the cultures of Asia and the world so seamlessly.

  4. The Merlion is Singapore's half-lion, half-fish national symbol, the lion representing Singapore's roots as the "Lion City" and the fish representing the nation's close ties to the sea. Bet you think a magical and awe-inspiring beast like this has been around in tal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right? No such luck. Rather, he was the creation of some scheming mind at th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in the early 1970s. Talk about the collision of ancient culture and the modern world. Despite the Merlion's commercial beginnings, he's been adopted as the national symbol and spouts continuously every day at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5. 從邊緣到中心:文化中國與世華文學 • 杜維明在〈文化中國:邊緣中心論〉(Cultural China :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華人的意義不斷在改變中,中國以外邊緣地帶華人建構了文化中國,同樣的,中國以外的華人及非華人,我所說的具有邊緣思考的華人,也建構了另一類華文文學。 • 這種文學也成為另一個華文文學中心,甚至散佈世界各地的華人世界,自己也成一個中心,比如新加坡華文文學或馬華文學,其作品即有中國文學傳統也有土文學傳統。 • 因此我們需要尋找種種理論思考來與詮釋模式來瞭解與解讀這種文學。本文探討從漢文化圈 (陳慶浩)、多元文化中心/雙重文學傳統 (周策縱、王潤華)、邊緣中心論 (賽依德,杜維明)、後殖民文學 (Bill Ascroft 等人)、文化中國 (杜維明) 等論說來思考世界華文文學,這些論說與詮釋模式給世界華文文學可能帶來的越界與跨國的新視野。

  6. 從域外漢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 • 除了中國以外,古代的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皆長期使用漢字。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在本國文字還沒有形成以前,形成一個漢字文化圈。 • 傳統的域外漢文學與現代的世界華文文學是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所產生的多元文化的文學。湯一介在〈新軸心時代與中華文化定位〉說,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今後文化發展將會文化多元,華文文學就是中華文化大潮流的帶頭浪。 • 王國良與陳慶浩在1998年臺北主辦的 《中華文化與世界漢文學》研討會,正是對新舊漢字文化圈作整體研究的出發點。這種整體研究可以發現漢字的生命力,華人文化的動力。

  7. 重新認識華文文學的新地圖:多元的文學中心的肯定重新認識華文文學的新地圖:多元的文學中心的肯定 • 今天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以及許多以前英國殖民地的亞洲與非洲國家都有英文文學,各自形成英文文學的中心,不是支流,各自在語言、技巧、文學觀都與英美大國不同. • 研究共和聯邦英文如何在英國文學的傳統下,重建本土的文學傳統,重構本土幻想與語言系統,創作多元文化的文學等課題的論說,如《從共和聯邦到後殖民文學》(From Commonwealth to Post-Colonial)、《新興英文文學》(New English Literatures) 及《世界英文文學》(Literatures of the World in English), 都提供可供參考的透視世華文學的理論與批評方法。

  8. 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 • 1989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會議上,周策縱教授特地收邀前來作總評。在聽取了二十七篇論文的報告和討論後,他指出,中國本土以外的華文文學的發展,已經產生“雙重傳統” (Double Tradition) 的特性,同時目前我們必須建立起“多元文學中心”(Multiple Literary Centers)的觀念,這樣才能認識中國本土以外的華文文學的重要性。我認為世界各國的華文文學的作者與學者,都應該對這兩個觀念有所認識。

  9. 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 • 我在《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與《華文後殖民文學》二書中,反復從個個角度與課題來討論多元文學中心的形成,又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說明本土文學傳統在語言、主題、個方面如何形成。由於新馬華文在世華文學中歷史最長,新馬文學研究的許多論著如《東南亞華文文學》與楊松年的《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對這方面的課題做了許多開墾性的思考。 • 這是一個全球作家自我放逐與流亡的大時代,多少作家移民到陌生與遙遠的土地。這些作家與鄉土,自我與真正家園的嚴重割裂,作家企圖擁抱本土文化傳統與域外文化或西方中心文化的衝擊,給今日世界文學製造了巨大的創造力。

  10. 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 • 現代西方文化主要是流亡者、移民、難民的著作所構成。美國今天的學術、知識與美學界的思想,多出自難民與極權政權異議分子之手。整個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簡直就ET(extraterritorial)文學,這些邊緣文學作品的作家與主題都與流亡、難民、移民、放逐、邊緣人有關。這些外來人及其作品正象徵我們正處在一個難民的時代。今日的中文文學、華文文學或華人文學也多出自流亡者、自我放逐者、移民、難民之筆。

  11. 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從“雙重傳統”,“多元文學中心”看世界華文文學 • 在理論資源上,西方許多論述、如賽依德(Edward Said)的論述〈知識份子的放逐:外僑與邊緣人(Intellectual Exile: Expatriates and Marginals)、〈放逐思考〉(Reflection on Exile) 及《在外面:邊緣化與當代文化》(Out There: tures),《放逐的感覺》等論文集中的論文,都極有用處。 • 世華作家學者也已注意世界個地華文作品中流亡、放逐、邊緣的書寫,白先勇的〈新大陸流放者之歌〉、王潤華〈從浪子到魚尾獅:新加坡文學中華人困境意象〉、簡政珍〈放逐詩學:臺灣放逐詩學初探〉、林辛謙〈當代中國流亡詩人與詩的流亡〉等論文已思考過不少問題。

  12. 華 文 後 殖 民 文 學 • 重 建 本 土 文 化、 語 言 傳 統:重 新 幻 想 與 書 寫 本 土 曆 史、 地 理 與 生 活 • 在 建 構 過 去 殖 民 地 的 各 地 區 英 文 文 學 時, 塞 依 特 特 別 使 用 重 新 建 構 (configuration) 與 改 變 構 型 (transfiguration) 二 種 轉 變 程 序 來 說 明 如 何 進 行 消 除 文 學 中 的 殖 民 主 義 影 響。

  13. 華 文 後 殖 民 文 學 • 這 個 過 程, 在《 逆 寫 帝 國: 後 殖 民 文 學 的 理 論 與 實 踐 》 一 書 中 , 這 個 程 序 被 稱 為 重 置 語 言 (Re-place language) 與 重 置 文 本 (Re-placing the text) 。 前 者 指 本 土 作 家 要 重 新 創 造 一 套 適 合 被 殖 民 者 的 話 語。 語 言 本 身 是 權 力 的 媒 體, 只 有 在 使 用 來 自 中 國 的 語 言 時, 加 以 重 新 塑 造 到 完 全 能 表 達 本 土 文 化 與 經 驗, 本 土 文 學 才 能 產 生。 重 置 文 本 是 指 作 者 能 把 中 國 文 學 中 沒 有 或 不 重 視 的 邊 緣 性、 交 雜 性 的 經 驗 與 主 題, 跨 越 種 族、 文 化、 甚 至 地 域 的 東 西 寫 進 作 品 中, 不 要 被 中 國 現 代 文 學 傳 統 所 控 制。

  14. 華 文 後 殖 民 文 學 • 當 我 們 討 論 後 殖 民 文 學 時, 注 意 力 都 落 在 以 前 被 異 族 入 侵 的 被 侵 略 的 殖 民 地(the invaded colonies), 如 印 度, 較 少 思 考 同 族、 同 文 化、 同 語 言 的 移 民 者 殖 民 地(settler colonies), 像 美 國、 澳 大 利 亞、 紐 西 蘭 的 白 人 便 是 另 一 種 殖 民 地。 美 國、 澳 大 利 亞、 紐 西 蘭 的 白 人 作 家 也 在 英 國 霸 權 文 化 與 本 土 文 化 沖 突 中 建 構 其 本 土 性(indigeneity), 創 造 既 有 獨 立 性 又 有 自 己 特 殊 性 的 另一種文 學 傳 統。 • 新 馬 的 華 文 文 學, 作 為 一 種 後 殖 民 文 學, 它 具 有 入 侵 殖 民 地 與 移 民 殖 民 地 的 兩 者 後 殖 民 文 學 的 特 性。

  15. 華 文 後 殖 民 文 學 • 後殖民文學理論的論述,尤其在《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The Empire Writes Back: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後殖民研究讀本》(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從共和聯邦到後殖民》等書有極適合的批評理論供我們研究後殖民華文文學。採用後殖民批評理論來審視華文文學,我的《後殖民華文文學》、許文榮的《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馬華文學話語》、張京媛編的《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文章中,有很大的發揮,能透視很多問題.

  16. 結論:越境跨國尋找本土與全球視野的批評理論結論:越境跨國尋找本土與全球視野的批評理論 • 我撰寫了《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1994)與《華文後殖民文學》(2001)二書中的論文後,我開始明白世界華文學的複雜性 • 世界華文文學正是構成多元文化的一種前衛文化。詮釋這種複雜、越界跨國、多元文化的文學,挑戰性很高,深感我們批評理論資源的薄弱,除了像戈慈(Clifford Geetze) 在《本土知識》所使用的本土知識,波狄奧所說的文化生產現場(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也需要在全球視野發展出來的批評理論,

  17. 結論:越境跨國尋找本土與全球視野的批評理論結論:越境跨國尋找本土與全球視野的批評理論 • 不能只從地緣(即華人社會)來瞭解。正如《常青樹:今日改變中的華人》與王賡武的〈只有一種華人離散族群?〉(A Single Diaspora?)所指出,單單中國境外的華人,由於身分認同之不同,用英文時,Chinese overseas, overseas Chinese, ethnic Chinese, huaqiao, huayi, 等等名詞都可以使用,各有其理由,各有需要。因此我要經常越境跨國去尋找各種理論來詮釋世華文學,而我上述所論述的,也只是許多可採用的其中一些例子而已。

  18. Q&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