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内营力 ---------- 构造地貌 风化作用 机械作用

内营力 ---------- 构造地貌 风化作用 机械作用 外营力 ---------- 流水作用 化学作用 风沙作用 冰川作用 海洋动力作用.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 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 第一节 流水地貌. 本节知识结构 : 侵蚀作用 侵蚀地貌

axel-walt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内营力 ---------- 构造地貌 风化作用 机械作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内营力----------构造地貌 风化作用 机械作用 外营力----------流水作用 化学作用 风沙作用 冰川作用 海洋动力作用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 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

  2. 第一节 流水地貌 本节知识结构: 侵蚀作用 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堆积地貌 流水的运动形式: 暂时性流水 突发性或间歇性 片状坡面流水 坡面流水地貌 线状沟谷流水 沟谷流水地貌 经常性流水 河槽中终年持续不断 河流地貌

  3. 一、 流水作用 流水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挟运一定数量的泥沙,因此,当流速、流量增加,或含沙量减少时,流水就产生侵蚀作用,并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运走;反之,就发生堆积。

  4. (一) 侵蚀作用 流水的侵蚀表现为流水对坡面、沟谷和河谷的侵蚀。 坡面侵蚀是坡面流水对地表进行面状的、均匀的冲刷。 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是一种线状侵蚀,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三种。 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地伸长。 下蚀、旁蚀与溯源侵蚀是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的。

  5.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没有固定的流路,因而面状而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如果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形态有利于加快径流流速和增多流水,那么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坡面流水冲刷下来的物质或汇入沟谷与河流,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或在缓坡、坡麓和洼地堆积,成为坡积物。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或细流,随地表起伏而流动,没有固定的流路,因而面状而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如果植被稀疏、地表物质疏松、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形态有利于加快径流流速和增多流水,那么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坡面流水冲刷下来的物质或汇入沟谷与河流,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或在缓坡、坡麓和洼地堆积,成为坡积物。 当坡面流水和细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汇集为线状集流,再进一步汇集成沟谷水流。沟谷流水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比坡面流水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沟谷进一步发展,或得到地下水补给,就形成有常流水的河谷,河谷中的常流水就是河流。

  6. 沟谷流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线状的,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三种。下蚀是指流水及其夹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结构是谷坡后退,谷底展宽。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结果使谷地伸长。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在塑造陆地地貌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沟谷流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线状的,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三种。下蚀是指流水及其夹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结构是谷坡后退,谷底展宽。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结果使谷地伸长。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在塑造陆地地貌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7. 河流侵蚀的物质去向?

  8. (二) 搬运作用 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流水使砂砾沿底面滑动、滚动或跃动,统称为推移。在水底被推动的砂砾粒径总是与起动流速的平方成正比,而砂砾的体积或重量又与其粒径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颗粒的重量与起动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山区河流、沟谷中能搬运巨大砾块的原因。 另一种是细小泥沙在水中呈悬浮状态移运,称为悬移。但是,被流水搬运的同一粒径的物质,随着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其搬运方式可发生变化。

  9. 黄河:12 亿吨/年 长江:5 亿吨/年

  10. (三) 堆积作用 当水流中的含沙量超过其搬运能力时,即有一定数量的泥沙堆积下来。

  11. 二、 坡面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和细流,出现的时间很短。雨水在坡地上聚成薄薄的水层,以后由于受地表微小起伏的影响,使水流分离,形成许多细流。细流在流动过程中时分时合,没有固定流路,因而能比较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被冲刷下来的物质,成为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12. (一)坡面(片流)流水作用  片流的作用范围很广,凡是有流水的地区,除了沟谷流水及河流作用范围之外,都属于它的作用范围。虽然它的作用能力较小,但因其作用范围广阔,所以对地貌的影响仍然很大,局部地区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片流作用的强度受气候、地形、岩性和植被等因素影响。

  13. (1)气候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片流作用的重要因素,雨量多而降雨强度大的地区,片流作用也大。其中尤以降雨强度影响最为重要,它不仅在短期内带来丰富的水量,而且还以强劲的雨滴对地面进行高速(7~9m/s)的冲击,溅蚀土粒,扰动土壤,使它向坡下蠕动。暴雨对地面侵蚀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W=AI0.75·L0.5·M1.5   式中:W为当次暴雨的侵蚀量(t/hm2);A为变数;I为地面坡度;L为坡长;M为降雨强度(mm/min)   由上式可见,降雨强度对坡地侵蚀起着首位作用。

  14. (2)地形因素 坡度和坡长分别影响流速和流量。从理论上讲,坡度越大则流速越大,侵蚀力也越强。但实际研究表明,坡度在40°~50°时侵蚀量最大,超过该坡度时,侵蚀量反而减小。原因是坡度越大,实际受雨面积减少,从而也减少了流量。

  15. (3)岩性因素 组成地面的岩石软硬以及残积、堆积物的致密程度,都会影响到地面的抗蚀能力。如在页岩、泥岩分布区、黄土堆积区及花岗岩风化壳(残积)分布区,由于岩性软弱或土质疏松而抗蚀力差,片蚀作用都十分强烈。 (4)植被因素 它是影响片流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植被对地面具有保护作用,如树冠、树干、凋落物和草类等都可拦截雨水,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其中树冠就可截留降雨量的15%~80%。凋落物既能储存水分,又可阻滞片流的进行,它分解后还改良了土壤性质,增加了土壤透水性,减少了片流的发生。此外植物的根茎能固结土层,拦阻片流。所以在植被覆盖度大的地区,片流作用十分微弱。

  16. (5)人为因素 片流作用受人为影响也很重要。如广东50年代初期,水土流失面积为4000多km2,至1983年增至11265km2,增幅1.8倍,其中片蚀面积占总流失面积67%。治理速度赶不上流失速度,其主要原因是人为长期对森林草地的破坏,加上耕作方式不合理,以及开矿、取石、修路和工程建筑后水土保持不当等所引起。

  17. (二)坡面流水地貌 (1)浅凹地和深凹地 由片流侵蚀而成的浅凹地是一种纵长而宽浅的谷地,多分布在低丘陵、台地、阶地或高平原上。宽度一般小于200m,深度小于20m。横剖面呈对称的下凹形曲线,两坡和缓,坡度10°~15°左右,纵剖面向下游缓倾。浅凹地由片流侵蚀而成,降雨时片流侵蚀两坡,然后汇聚于谷底的纵轴,再向下游排出,但因谷底水流缓慢,且有薄层堆积,故不会产生沟谷,因此浅凹地又称为无床谷地。

  18. 浅凹地的下游,水量汇聚增大,侵蚀力加强,因而发育出深凹地。深凹地的两坡坡度增大,谷底较深。深凹地的发育时间较早,故谷地有着较厚的堆积物。浅凹地或深凹地的发育可使台地、阶地丘陵化。由于这二种凹地地形平缓,水土条件较好,故在我国南方多开辟为耕地或建作储水池塘。浅凹地的下游,水量汇聚增大,侵蚀力加强,因而发育出深凹地。深凹地的两坡坡度增大,谷底较深。深凹地的发育时间较早,故谷地有着较厚的堆积物。浅凹地或深凹地的发育可使台地、阶地丘陵化。由于这二种凹地地形平缓,水土条件较好,故在我国南方多开辟为耕地或建作储水池塘。

  19. 坡积裙 片流侵蚀作用主要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地带,由于坡度转缓,流速减慢,加上流水挟沙量多,所以搬运能力大减,产生堆积,形成了坡积裙。因此坡积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层(面)状堆积地貌,堆积物上部薄,下部厚,纵剖面呈下凹形(图6.17)。堆积层结构松散,颗粒较粗,以中细砾、砂、亚砂土和亚粘土为主。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略具斜层理。在坡度较大和堆积层厚的坡积裙,容易引起滑坡,应注意防护。

  20. 三、 沟谷流水地貌 (一)沟谷流水特点及其生成   沟谷流水是一种暂时性的线状流水,它被约束在沟谷内,有着固定的流路。水文特点有:   (1)流量变化极大,水位暴涨暴落,降雨时水量很大,无雨时水量消失,故又称为暴流或洪流。   (2)流水纵比降大,流速也大,水流湍急,侵蚀力很强,破坏性很大。   (3)含沙量大,并且常常挟带着巨砾,造成下游堆积地貌。   沟谷流水的生成是由片流转变而成。在不平整的坡地上,只要有局部的凹陷,都会吸收两侧的来水,形成流心线,在流心线上水层增厚,流速加大和下蚀力增强的情况下,就会逐渐侵蚀出长形的沟谷和产生沟谷流水。

  21. (二)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流水在不同的部位其作用方式和强度都不同,因而产生三种地貌:即上游集水盆、中游沟谷和下游扇形地。   (1)沟谷 它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小的仅长10余米,大的可达数十公里。按其发育程度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1)细沟:它是最初发育的小沟,深、宽度不及0.5m,沟的两坡没有明显的沟缘(图6.18A),纵剖面与坡面形态大致相同。

  22. 2)切沟:由细沟发展而成,宽、深度达到1~2m,长数十米以上,横剖面是“V”形,沟缘明显,纵剖面与坡面不一致,其下部成为下凹形(图6.18B)。2)切沟:由细沟发展而成,宽、深度达到1~2m,长数十米以上,横剖面是“V”形,沟缘明显,纵剖面与坡面不一致,其下部成为下凹形(图6.18B)。 3)冲沟:由切沟进一步侵蚀而成,是沟谷发育的最盛期的形态,下切作用强烈,深数米至百米不等,长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横剖面呈峡谷状,纵剖面崎岖起伏,多陡坎和瓯穴(图6.18C)。 4)坳沟:沟谷发育晚期的形态,以侧蚀作用为主,谷坡迅速扩宽,谷底堆积物增厚,纵剖面比较平缓,横剖面呈宽槽形。在我国南方的坳沟多开辟成“坑田”(图6.18D)。

  23. (2) 扇形地(洪积扇)它是沟谷出口的扇形堆积体。堆积物来自集水盆及沟谷的侵蚀。它的形成与沟口水力减弱有关。当沟谷流水流出山(丘)转入平地时,流速骤减,同时流水在此分散,使单位流量减小,搬运能力因而大为减弱,结果在出口处形成大量堆积(图6.19)。   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的山区,物理风化强烈,碎屑物也多,所成的扇形地规模也很大,面积由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扇顶与扇缘的高差可达百米以上,但地面坡度却很平缓,一般扇顶为6°~8°,边缘为1°~2°。

  24. 大型扇形地堆积物的分布较有规律,由扇顶至边缘可分为三个岩相带:大型扇形地堆积物的分布较有规律,由扇顶至边缘可分为三个岩相带: 1)扇顶相:位于扇形地的上部,该带堆积物为巨大的砾石,其间空隙填充砂及粘土。砾石磨圆度差,略具厚薄不均的透镜状层理。 2)扇形相:位于扇形地的中部,以亚砂土及亚粘土为主,夹砾石及砂的透镜体。砾石向上游倾斜和叠瓦状排列,磨圆度较扇顶相稍好。 3)边缘相(滞水相):位于扇形地的边缘,堆积物最细,以亚砂土、亚粘及粘土为主,偶夹砂及细砾透镜体,具有斜层理,地下水在此带溢出,在干旱区则为绿洲所在地。

  25. 二、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流和细流,它们在流动过程中比较均匀地冲刷地表松散物质,这种侵蚀方式称为片状侵蚀。片状侵蚀强度主要受降水性质、地形、坡面组成物质和植被等的影响。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如果地表物质疏松、植被稀疏、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流水的侵蚀就强烈。被冲剧下来的物质,成为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在坡地上植树种草,既可防治水土流失,又可减少河流淤积。 沟流比较集中,有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较坡面流水有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区沟谷的发育主要受岩性、构造的有密切关系,我国黄土地区,由于植被稀疏,土质松散,降雨强度大,沟谷发展很快;我国影响。 沟谷规模短小,纵剖面上陡下缓,多陡坎、壶穴,横剖面多呈V形。

  26. 四、河流地貌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两类: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谷坡上常发育阶地。 从河流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常见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多河漫滩和阶地;下游多曲流和汊河,河口有三角洲和三角湾。 或者:河流地貌的分布位置分,河谷内的和河谷以外的两部分。

  27. (一)、河谷地貌  河流是一种经常性的线状流水,它有固定的流路,较稳定的流量和流速,作用力比较强大,由它所造成的槽形谷地,称为河谷。 河谷是由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线状延伸的凹地,它的底部有着经常性的水流,至于其他成因如构造运动所成的谷地如果没有河流出现,都不能称为河谷。河谷的长短不一,大的河谷长达数千公里,如亚马逊河为6516千米,尼罗河为6484千米,长江为6380千米。 1. 河谷的形态

  28. 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谷坡的形态有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梯形等。谷底是夹在两坡之间的平坦面,这个平坦面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其中河床是河谷中最低部分,它有经常性的水流,在它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它只是在洪水泛滥时才被淹没,故又称为洪水河床。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谷坡的形态有凸形、凹形、直线形、阶梯形等。谷底是夹在两坡之间的平坦面,这个平坦面由河床及河漫滩组成。其中河床是河谷中最低部分,它有经常性的水流,在它两侧为高起的河漫滩,它只是在洪水泛滥时才被淹没,故又称为洪水河床。

  29. 2. 河谷的类型 河谷的发育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并且相应地产生三种谷形: (1).峡谷 又称“V”形河谷,流水沿着地形的原始倾斜地面开始侵蚀时以垂直下切侵蚀为主,这在由基岩组成的山区河谷中表现最为明显。河谷横剖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谷底即为河床,没有河漫滩,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河谷平面形态较平直。如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那里是“两岸乳岩半空起,绝壁相对一线天”;又如金沙江上的虎跳涧峡谷,深达2500~3000米,谷底宽不到100米;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谷深达1500~1800米。它们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

  30. 虎跳峡

  31. 黄河晋陕大峡谷

  32. (2)河漫滩河谷。 “V”形河谷进一步发展,下切作用减弱,侧向侵蚀加强,谷底拓宽,并有河漫滩发育,就转变为箱形的河漫滩河谷。

  33. (3)阶地河谷 当河漫滩河谷因侵蚀基准面下降而河流重新下切时,原河漫滩就转化为阶地,尔后河流又在新的基准面上开辟新的谷地。这种具有阶地的河谷称为成形河谷。它表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34. 按河谷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上游多成深窄的峡谷,中下游多是宽敞的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下游以河漫滩河谷为主。按河谷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上游多成深窄的峡谷,中下游多是宽敞的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下游以河漫滩河谷为主。

  35. (二)、河床地貌 河床在水流作用下形成河床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主要有深槽、壶穴、岩槛、深切曲流。当水流侵蚀能力增强,该段河床就被冲刷成深槽。 床堆积地貌主要有河床展宽期间堆积的浅滩;布于岸边的边滩;布于河心的心滩,枯水位时露出水面,中水位以上出露的称江心洲。沿岸长条延伸的沙滩称沙嘴。边滩经生长,发育成河漫滩。河漫滩上随着动力作用的变化而发育多种类型的微地貌

  36. 河床的类型一般可分为4类:①顺直微弯型,河段顺直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②弯曲型,具有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很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③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床,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④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床的类型一般可分为4类:①顺直微弯型,河段顺直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②弯曲型,具有曲折的外形和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很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③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床,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④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

  37. 图1 都江堰示意图Sketch of Dujiangyan project 图1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构成(见图1)。它们有机的组合,联合发挥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鱼嘴与金刚堤连在一起,位于江心,它们的建造和作用与弯曲河床形态有密切关系。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