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05 Views
第九章 东北区.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整治 第三节 三江平原 第四节 东北振兴与城市建设. 教学重点 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 阐明东北区三江平原的建设和发展 。 阐明东北振兴与东北城市区域的建设的关系 。.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特征. 一、自然地理条件 ( 1 )地表结构 1 )平原广大:辽宁平原、松嫩平原、松江平原 2 )山地相环: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3 )水体相绕: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黄海、渤海、辽河. ( 2 )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E N D
第九章 东北区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整治 第三节 三江平原 第四节 东北振兴与城市建设
教学重点 • 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 阐明东北区三江平原的建设和发展。 • 阐明东北振兴与东北城市区域的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特征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地表结构 1)平原广大:辽宁平原、松嫩平原、松江平原 2)山地相环: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3)水体相绕: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黄海、渤海、辽河
(2)东北区自然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 a: 特征 ①冬季寒冷而漫长 ②夏季暖湿而短促 b: 成因 ①冬季:纬度因素,近邻冬季风源地 ②夏季: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地表结构
(3)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原 a: 植被 ①大兴安岭北部: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 ②大兴安岭中、南部:以蒙古栎为主成份的温带落叶栎林 ③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主要由红松等构成的温带针阔混交林 ④千山山地:柞蚕丝和温带水果生产基地 b: 土壤 ①大兴安岭北部针叶林区 灰化土 ②东部山地针阔混交林区 暗棕壤 ③南部落叶阔叶林区 棕壤 ④东北平原森林草原区 黑土 ⑤东北平原西部草甸草原区 黑钙土 ⑥西南部的沙质平原区 沙土
北半球多年冻土剖面图解 (4)冻土发育广泛 a: 分布 ①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带(<-5℃) ②岛状融区多年冻土带(<-3℃) ③.岛状多年冻土带(<0℃) b: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5)沼泽面积广 a: 成因分析 b:分布
二、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2)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3)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置较好 图9-4 东北区北部宜农荒地分布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东北区,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经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还有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一、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1、能源工业发展滞后,高耗能产业过于集中,缺电少煤的状况不断加剧。 2、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3、原材料的深加工不足。 4、交通运输紧张,通讯设备落后。 5、生态破坏严重,一些大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加重。
根据本区资源与经济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区发展的方向是:充分发挥资源与经济优势,深化改革,加速技术改造,建设现代化的重工业与农林牧业基地, 积极发展轻工业,大力加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使之成为产业结构协调,地区布局合理的经济区。充分利用沿海、沿边区位优势,积极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东北经济圈。
二、水利建设 1、问题 东北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2、措施 1)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 2)松花江、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三、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 1、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如小兴安岭,由于长期超采,已到后继无林程度,森林质量下降,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 •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 2、战略措施 • 1)坚持合理采伐。对木材的采伐应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 2)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四、开发旅游资源 东北区旅游开发较晚需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旅游,结合对外开放、边贸的发展,以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 六、能源建设 冰灯节 天池
主要参考文献 • 1.李祯等.东北地区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 2.任美锷主编.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 3.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4.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 5.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 6.孙颔军主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第三节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为主冲积而成,面积10.89万平方公里。目前国务院已将该区列为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要求建成为比较稳产高产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以大豆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基地。
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与自然地理条件 (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 1.第三纪以湖泊为主,河湖与沼泽并存时期 2.第四纪为河流旺盛堆积时期 3.全新世河流堆积与沼泽化时期
(二)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特点 • 1.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洼地星罗棋布,地表多有粘土、亚粘土覆盖,为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区域。 • 2.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 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河道弯曲,承泄能力差。 • 4.土壤以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为主,有大面积的天然沼泽植被和沼泽化草甸植被。
二、三江平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一)具有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优越条件 (二)主要问题和开发治理途径 1.主要问题 ①农林牧结构失调、垦建脱节 ②洪涝严重,重排轻灌 ③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合理
2.开发治理途径 ①根据地貌类型,进行多层次开发 ②坚持以治水和改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
第四节 东北振兴与东北城市区域建设 • 东北在建国初期是国家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主要实施地,担当着国家在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重工业体系的重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却呈现出诸多不适应症状,东北发展面临的困境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 东北现象?
一、东北振兴要有城市观点 (一)东北的衰落是城市的衰落 东北的衰落,不仅是工业的衰落,在经济下滑的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二)振兴东北要振兴东北的城市和城市区域 东北的工业体系是以城市和城市区域为平台发展起来的,东北经济的辉煌也是依托城市和城市区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铸就的。
二、东北城市区域态势 (一)东北地区是城市密集的经济区域 (二)东北城市区域发展优势 (三)东北城市区域有待进一步建设
三、东北城市区域的分层次合作互动 (一)加强大城市之间的合作,共建区域共同市场 (二)发挥沈大城市区的龙头作用,推动城市区域发展 (三)推动各类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