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第十一講 與孟子對話 ﹙ 四 ﹚ :王陽明. 1. 引言. 1:1 朱子與王陽明的對比 :. 朱子 vs. 王陽明 rationalistic idealistic

av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孟子思想的現代探索》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2. 第十一講 與孟子對話﹙四﹚:王陽明

  3. 1. 引言

  4. 1:1 朱子與王陽明的對比 : 朱子 vs. 王陽明 rationalistic idealistic Individualistic Holistic 可突顯二人之對比 但實際上所造成的誤會遠大於釐清 例如:朱子說「一分為二」又「合而為一」: 理氣「不離不雜」「理一分殊」

  5. 1:2 本講問題 明末大思想家王陽明(1472-1529)對孟子思想提出何種新解釋? 王陽明的孟學解釋引起何種迴響?

  6. 2. 明代的政治與學術 ∵本於孟子「知人論世」之旨

  7. 2:1 君主獨裁的強化 明代(1368-1644) • 洪武13年(1380)年誅左丞相胡惟庸 廢除宰相職位 •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採「強幹弱枝」政策,加強中央集權 ,相權低落,分屬「二府」(宰相、樞密院)、三司(戶部司、鹽鐵司、應支使司)。 •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濠州人,1328-1398,在位於1368-1398,共30年)廢丞相

  8. 2:1 君主獨裁的強化 • 以尚書總管「六部」政務,另設內閣大學士 因為事務繁重,洪武17 (1384)年9月14-21日,「內外諸司奏劄凡1160件,計 3291事」

  9. 2:2 以嚴刑對待士大夫:「廷杖」 • 唐代知識分子:浪漫情懷 • 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酒八仙歌〉) •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涼州詞〉)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

  10. 2:2 以嚴刑對待士大夫:「廷杖」 2. 宋代知識分子:嚴肅使命感 • 范仲淹:〈岳陽樓記〉 3. 明代知識分子:對政治的冷感 • 洪武九年,葉伯巨上書:「今之為士者,以混迹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以屯田工役為必獲之罪,以鞭笞捶楚為尋常之辱。」

  11. 2:3 《孟子》在明代與16世紀日本 1. 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學士 劉三吾(1312-1399) 審查並刪削《孟子》書 中所有詆毀君主之言論, 編成《孟子節文》。 圖片來源:Wikipedia

  12. 2:3 《孟子》在明代與16世紀日本 2. 劉三吾:「若夫天下一君,四海一國, 人人同一尊君親上心,學者或不得其扶 持名教之本意,于所不當言、不當施者 ,概以言焉,概以施焉,則學非所學, 而用非所用矣。」

  13. 2:3 《孟子》在明代與16世紀日本 3. 日本皇室講官清原宣賢(1475-1550) 進講《孟子》時,眉批四條所謂「御讀 禁忌」。

  14. 2:3 《孟子》在明代與16世紀日本 京都大學清家文庫現藏《永正鈔本宣賢自筆孟子》 資料來源:京都大學圖書館(http://edb.kulib.kyoto-u.ac.jp/exhibit/s130/s130cont.html)

  15. 2:3 《孟子》在明代與16世紀日本 4. 明代殿試命題出自《孟子》一書者共計46 題,然而多半屬於「內聖」範圍。例如惠 帝建文2(1400)年會試試題是「孔子之 所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震之 也。」出自《孟子.萬章下.1》。

  16. 科舉相關圖片: 顧憲成鄉試頭榜 文天祥殿試狀元榜

  17. 科舉相關圖片: 舞弊夾衫 清代殿試答題紙

  18. 3. 王陽明生平

  19. 3:1 王陽明生平 • 據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上)頁401-404 • 1482年, 15歲。遊居庸三關,有經略四方之志。 • 1492年, 21歲。據朱熹之說 以從事「格物」之學,格竹不得其理而遘疾。 • 1498年,27歲。因治朱學無所得,而以聖賢有分 不可強求;遂慕道士養生之術。 • 1502年, 31歲 。是年告並歸浙江 築室陽明洞中 引導引之術 頗有得,其後悔之,以為「簸弄精神」 , 無益於「道」 遂又開始秉棄釋道修鍊之學。

  20. 青年王陽明 大陸百家講壇節目

  21. 3:1 王陽明生平 • 1505年, 34歲 。在京師開始講學,教人先立必為聖人之志。 • 1506年, 35歲 。以疏救諫臣下詔獄。謫貴州龍場驛丞。 • 1508年, 37歲 。在龍場,始悟「格物致知」之義 ,以「良知」為「知」之學說自此逐漸形成。 • 1509年, 38歲 。主貴陽書院,倡「知行合一」之論;提出「知行之本體」一觀念。 • 1510年, 39歲 。任盧陵知縣,此時講學以教人靜坐自悟為主。

  22. 龍場悟道 大陸百家講壇節目

  23. 3:1 王陽明生平 • 1513年, 42歲 。十月至滁州,從游者日眾。 • 1514年, 43歲 。五月至南京,門人益眾。  因見學者有流入「空虛」之病,遂只以「存天理,去人欲」為教。 • 1517年, 46歲 。在贛,是年平定漳寇。 • 1518年, 47歲 。是年續平諸寇,門人講聚不散。七月事定,乃刻古本大學,意不取朱子章句也。 • 1519年, 48歲 。六月勘處福建叛軍,中途聞宸濠反,遂起兵討之。七月丁巳日遂擒宸濠,九月獻俘。 江西亂平。

  24. 3:1 王陽明生平 • 1521年, 50歲 。是年始揭「致良知」之教。 • 1524年, 53歲 。在越,聚門人講學,注重「萬物同體」之旨,使人各求「本性」。是年八月,宴門人於天泉橋。十月,南大吉續刻《傳習錄》 。 • 1525年, 54歲 。九月,歸姚省墓,與諸生定期講學。有答顧東橋書,暢論「致良知」及「格物」之義。而謂:「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 。是年十月,立陽明書院於越城。 

  25. 揭「致良知」之教 大陸百家講壇節目

  26. 3:1 王陽明生平 • 1526年, 55歲 。有答南大吉、歐陽建德諸書,皆發揮良知之義。 • 1527年, 56歲。是年鄒守益刻王氏「文錄」 。五月,奉命征思田,九月發越中。九月初八日夜,錢德洪與王畿因王氏次日將啟程,同往間「四句教」及「四無」之說,於是移席天泉橋上與二人論四句宗旨,此即所謂「天泉證道」也。 • 1528年, 57歲。 在梧。二月,平思田。七月破斷籐峽。十一月,至南安登舟。乙卯日,舟泊青龍鋪,病逝。

  27. 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現藏日本

  28. 4.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29. 4:1 《孟子》的解釋空間 1. 經典的解釋者常常開發新的問題,帶著新的問題進入經典的思想世界,並提出自己的解答,王陽明也不例外。

  30. 4:2 王陽明解釋孟子思想的文獻 1.王陽明並未撰寫專書註解《孟子》, 但是他在《傳習錄》中對孟子思想提出諸多解釋。 王陽明(1472-1529)

  31. 4:2 王陽明解釋孟子思想的文獻 陳榮捷注釋:《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臺灣:學生書局,2006)

  32. 4:2 王陽明解釋孟子思想的文獻 2.王陽明的解釋最具思想史意義的是他對孟子「盡心」與「集義」兩個概念的詮解。

  33. 5. 王陽明對孟子思想的解釋

  34.   王陽明(1472-1529)

  35. 5:1 《孟子‧盡心章》的潛藏問題 (1) 孟子所謂「盡心」作何解?「盡心」如何可能? (2) 由「盡心」而「知性」而「知天」的理論基礎何在?

  36. 5:2 將孟子的「盡心」解釋為「盡性」 • 王陽明將孟子的「盡心」解釋為 • 「盡性」,因為他認為「性是心之體」,「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 2. 「心」與「理」是一而非二,兩者同步同質,不須離「心」而向外覓「理」。

  37. 5:2 將孟子的「盡心」解釋為「盡性」 3. 「成色分兩」說  「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 」  「學者學聖人,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猶鍊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爭不多,則煅鍊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則煅鍊愈難。 」

  38. 5:3 「盡心→知性→知天」如何可能? • 1. 在王陽明的解釋之中,「盡心→知性→知天」之所以可能,乃是因為「心」、「性」、「天」三者有其同質性(homogeneity) •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39. 5:3 「盡心→知性→知天」如何可能? 2. 孟子所謂「知心」、「知性」、「知天」,在王陽明看來,只是同一本質修養工夫在不同階段的境界表現而已。 3. 王陽明的解釋下的「盡心」,並不是「盡」「心」之量,也不是「窮」心之理或性之理,而是盡「心」之善良之本質,這種本質通貫「心」、「性」、「天」各層次。

  40. 5:4 王陽明對《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解釋 • 王陽明解釋《孟子‧知言養氣章》中,最關鍵的是他將孟子的「集義」解釋為「致良知」 •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義,集義只是致良知」

  41. 5:4 王陽明對《孟子》〈知言養氣章〉的解釋 • 2. 王陽明以「致良知」解孟子「集義」,亦即以恢復人與生俱來而具有道德判斷能力的稟賦,作為孟子「集義」之正解。 • 3. 陽明解釋下的「集義」,成為向內反省的「復其心之本體」之活動,也就是「盡性」的功夫 。

  42. 5:5 王陽明以「致良知」這個概念通貫《孟子》 • 1. 王陽明以「集義」解釋「必有事焉」 • 「孟子言『必有事焉』 ,則君子之學,終身只是集義一事。」

  43. 5:5 王陽明以「致良知」這個概念通貫《孟子》 2. 《孟子》原文中「勿忘」、「勿助」二語,王陽明也從「致良知」的脈絡加以解釋。王陽明指出:孟子之意是以「事」(=「集義」=「致良知」)為本,以「勿忘」、「勿助」之功夫為末,確實將《孟子》原典中未經明言的意涵開發出來。

  44. 5:6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1. 在孟學詮釋史上,王陽明解釋孟子學最大的特徵在於「主客交融」。所謂「主」是指經典解釋者,所「客」是指經典,所謂「交融」是指經典解釋者與經典之間存在互相滲透的關係。

  45. 5:6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 作為「體驗」之學的詮釋學,王陽明以「百死千難」四字來描述他「良知」之學的摶成過程 • 「某于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此本是學者究竟話頭,可惜此理淪埋已久,學者苦于聞見障蔽,無入頭處,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但恐學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種光景玩弄,孤負此知耳。」

  46. 5:6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3. 王陽明將孟子學置於他自己對「致良知」及「心即理」的艱苦摸索的精神脈絡中加以解讀。這種經典詮釋學是「體驗」之學。但正是因為這種詮釋是被詮釋者自己的精神經驗所滲透而提出的,所以,它和原典之間在文字訓詁上不必一一密合,而是一種意義上辨證的、互動的、互為創造的關係。

  47. 5:7 晚明的四書學自由解釋大興 • 陽明以降,明末的思想家如李贄(卓吾,1527-1602),文學家如張岱(1597-1685?)等人,都強調以己心釋《四書》。這種所謂「新四書學」中的自由學風是明代文化思想史的一種表現。 李贄

  48. 6.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 「言後之意」

  49. 6:1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 「詮釋的循環性」: • 經過王陽明的詮釋,孟子學中的諸多「單位觀念」(unit-idea)遂構成一個意義互為創造互相發明的系統,諸多概念之間形成一種所謂「詮釋的循環性」(hermeneutical circularity)。

  50. 6:1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 對話的經典詮釋學及其問題: • 王陽明與《孟子》,實際上是處於一 • 種對話的情境之中,他解讀《孟子》也是採取一種「對話的途徑」(dialogical approach),所以他的孟子學由於徹底被他自己的精神體驗所滲透而具有系統性與獨特性,未曾分享相同的精神體驗或達到思想境界的其他讀經者,難以進入陽明詮釋系統之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