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巧用六法,把握中心 —— 初三记叙文阅读辅导

2009 年“网上名师辅导”专题讲座. 巧用六法,把握中心 —— 初三记叙文阅读辅导. 主讲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樊阳. 一、把握记叙文中心的意义. 1 、中考记叙文部分分值: 26—28 分。 2 、把握记叙文的核心是记叙文中心的理解。 3 、把握记叙文的难点也是记叙文中心。 4 、对作文及将来阅读水准品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二、记叙文阅读习惯培养 —— 三遍圈划的定时精读. 首遍阅读: 6-7 分钟。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划。圈六要素,划出段落重要的句子。初步分好段。

av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巧用六法,把握中心 —— 初三记叙文阅读辅导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9年“网上名师辅导”专题讲座 巧用六法,把握中心 ——初三记叙文阅读辅导 主讲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樊阳

  2. 一、把握记叙文中心的意义 • 1、中考记叙文部分分值:26—28分。 • 2、把握记叙文的核心是记叙文中心的理解。 • 3、把握记叙文的难点也是记叙文中心。 • 4、对作文及将来阅读水准品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3. 二、记叙文阅读习惯培养——三遍圈划的定时精读二、记叙文阅读习惯培养——三遍圈划的定时精读 • 首遍阅读:6-7分钟。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划。圈六要素,划出段落重要的句子。初步分好段。 • 次遍阅读:4-5分钟。围绕圈划快速阅读并修正。调整段落,比较整合思考,重点在故事起因、人物行动原因、高潮等,由此判断主要矛盾和主要人物,确定文章中心。 • 针对阅读:5-8分钟。仔细研读题目,判断题型,有目标地看文章相应位置,结合上下文与中心答题。

  4. 四、把握中心的六种方法 • 一、标题巧推测 • 二、一事抓矛盾 • 三、多事加比较 • 四、理线推喻指 • 五、首尾引点深 • 六、情意挖积累

  5. (一)、标题巧推测 • 1、中心词为名词: ●内容上的推测: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②喻指含义的思考→情感主 旨方向 ●形式上的推测:构成线索,贯穿全文。 ●例子:08年《年轻的国旗》、07年《老海棠树》、05年《我的老师》、04年《最完美的礼物》、06年《孩子和书》、杨浦区08期末《作文课》

  6. (一)、标题巧推测 • 2、中心词为动词: • ●内容上的推测:①主体情节,矛盾的主要方向;②思考动作的发出者; ③动作的情感方向。 • ●形式上的推测:①动作行为过程为脉络②动作细节的呼应 • 例子:01年《山村传圣火》、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03年《成全一棵树》

  7. (二)、一事抓矛盾 • ——适用于叙事性,一件事为主体的文章 • 1、圈出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年龄、处境的交待)。推测矛盾方向。 • 2、确定矛盾是发生在人物之间,或人物与事物、环境之间。(或人物内心之间) • 3、划出故事起因、高潮中人物心理动力的词句。 • 4、根据故事起落分段,确定主要矛盾、主要人物。 • 5、明确主要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或体现的生活哲理。

  8. (二)、一事抓矛盾 • 例:04年《最完美的礼物》 •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 •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大刘咄咄逼人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 20.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

  9. (二)、一事抓矛盾 • 04《最完美的礼物》 •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 •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大刘咄咄逼人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 20.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

  10. ⑨一连三天,因每次只喝一小口,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水后,他宣布:“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⑨一连三天,因每次只喝一小口,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水后,他宣布:“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 • 10下午,……我们可以喝点水吗?”整整一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 11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 12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辩解,轻打开水囊的盖儿,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 13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 14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是希望啊。 • 15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 22.第10段画线句。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2分) • 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

  11. (二)、一事抓矛盾:与环境的矛盾 • 例:《作文课》 • 今天上作文课,老师说。我先读王枣花同学的作文。 • ③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王枣花身上。王枣花是大半年前插班进来的,同学们只知道王枣花是从农村来的,她的父母在这个城市里打工,干什么活却不知道。坐在后排的王枣花低着头,手不停地揉搓 • 我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因此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能靠捡废品卖钱。……那时候城市里的灯光已经亮了,家家户户都吃完了饭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我和爸爸妈妈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只垃圾箱到另一只垃圾箱。……。城市的夜晚很明亮,但几乎所有的灯光都不是为捡废品的人而亮的,因此妈妈只好准备了一只手电筒……但是离垃圾箱不远的一栋楼房的三楼阳台上总是亮着一盏灯,那盏灯好像是专门为我们而亮的,我知道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与那户人家素不相识,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天天来这里捡废品,虽然城市很大人很多,但是谁会去注意捡废品的人呢?就是知道他们也不会为一家捡废品的贫穷外乡人照明。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感谢他们

  12. ⑤王枣花的作文读完了,同学们的目光再次落到王枣花身上,王枣花的头垂得更厉害了。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下面我读牛娜的作文,老师说。⑤王枣花的作文读完了,同学们的目光再次落到王枣花身上,王枣花的头垂得更厉害了。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下面我读牛娜的作文,老师说。 • ……一边吃东西一边说笑着,好像他们不是捡废品的,而是这个城市的白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在这样一个寒冷漆黑的夜晚,他们从垃圾箱中翻捡着废品,吃着自带的干粮,却有说有笑,我为他们乐观的精神感动了。……爸爸又指着楼下让妈妈看。妈妈没再说让爸爸把灯笼摘下来 • ……我为爸爸妈妈高兴,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同时我也为那一家捡废品的人家高兴,因为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有一盏灯是专门为他们点亮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 • ⑨作文读完了,教室里更加安静了。……突然,从教室的后排座位上传出一阵轻轻的哭泣声。 • 25、读懂全文,细读③⑤⑨,假如你是坐在教室里的同学,请为⑨省略号处补一段心理独白,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13. (三)、多事加比较 • ——适用于叙事性,多件事多情境的文章 • 1、确定每一事件的矛盾,人物精神品质。 • 2、比较几个事件情境的共同点—---主旨主要方向。 • 3、比较几个事件情境的不同点—---主旨次要方向。 • 4、思考不同事件情境各自的代表性,是否构成递进——主旨怎样深化。

  14. (三)、多事加比较例: 05年《我的老师》16、阅读④⑤⑥⑦,完表

  15. ⑤⑥节老师品质(乐观向上、身残志坚 ;热爱祖国 、敬业爱生)怎么来的? •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16. 17题答案怎么来的? • 17. 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6分)   •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7. (1)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在放风筝时表现出生命的力量震憾了“我”。 (2)刘老师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⑧⑨两节应是对前文的总结——中心的两个侧面:歌颂老师的两个方面

  17. 四、理线推喻指 • ——适用于散文,有线索多件事多情境文 • 1、确定线索,按线索梳理分段。 • 2、思考不同事件情境各自的代表性,喻指何意。 • 3、是否构成递进——喻指怎样深化。 • 4、注意双线推进类的文章:明暗线交织处是故事的高潮,两线相映衬对比,往往暗线是主旨的主要方向。 • 举例:07年《老海棠树》

  18. “双线推进”例: 03《成全一棵树》 • 24.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 ①孩子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②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 →③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挺拔 →成为作家揭示种树秘密。 • ①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 →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②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 →③其实娘早就知道了。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 •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⒃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⒄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9. (五)、首尾引点深—开头 • 文章开头——引题的方式 • 1、议论: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落在题意 • 2、叙述:时、地、人→交待人物处境身份→和题目什么关系(可能什么矛盾) • 3、景物:①交待时、地等环境;为后文主体情节作铺垫②渲染气氛;③人物心情 • 4、倒叙: ①突出的是高潮还是结局;②思考怎会引起的;③和题目什么关系,带着问题读下去。

  20. 开头—引题(标题、主题)的方式 • 1、议论: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落在题意 • 例:07年《老海棠树》 •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

  21. 开头—引题(标题、主题)的方式 • 2、叙述:时、地、人→交待人物处境身份→和题目什么关系(可能什么矛盾) • 例:06年《孩子和书 》①这小镇只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②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 • ③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④“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指向那本装帧精荚、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22. 开头—引题(标题、主题)的方式 • 3、环境:①交待时、地等环境;为后文主体情节作铺垫②渲染气氛;③人物心情 • 例:08年《年轻的国旗》 • ①这是由陈九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②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付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③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 [注]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 • 16.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2)

  23. 开头—引题(标题、主题)的方式 • 4、倒叙: ①突出的是高潮还是结局;②思考怎会引起的;③和题目什么关系,带着问题读下去。 • 例:05年《我的老师》 •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尽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24. (五)、首尾引点深—结尾 • 文章结尾——点题、深题 • ★深化主题的几种思维方向: • 时间上:短暂的一时的→人生的,永恒的 • 空间上:此地的一地的→世界的,到处的 • 人物上:个人的一人的→人群的,社会的 • 他人叙事人的→真实地,现实的 • 喻指上:实体的具体的→概括的,精神的

  25. (五)、首尾引点深—结尾 • ★结尾的几种方式: • 1、议论: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点深题意 • 例:00年《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初为人师,我深深地品味了其中的苦与乐。我知道我贫穷、低微、不美,但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它们会伴我跨过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让我得到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 • 例:07年《老海棠树》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6. (五)、首尾引点深—结尾 • 2、情节:①“多年后”模式——成长人生 • 例:04《最完美的礼物》 •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 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 • 例:杨浦期中《改变命运的一分》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 28、⑩节,故事已有完美结局,说说作者写11节的缘由

  27. (五)、首尾引点深—结尾 • 2、情节:②自己行动感受模式 • 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 》 •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 21.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3分) • 03年《成全一棵树》 ⒄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8. (五)、首尾引点深—结尾 • 2、情节:③再次行动模式 • 例:06年《孩子和书》 • (12)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就是当年的孩子!(13)“我要买书。”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惊醒了她。她探出身子,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噢,又一个孩子。”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心想,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诗人的,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14)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放学了,她又要忙起来了,可是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 • 18.联系全文,第⑩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6分)

  29. (五)、首尾引点深—结尾 • 3、景物——言有尽,意无穷①揭示象征喻指;②渲染气氛,加强抒情。 • 例:08年《年轻的国旗》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 • ⑨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 • 19.从全文看,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30. (六)情意挖积累 • 将平常阅读过的文章按情感内容方面进行归类,特别将自己当时未领悟、直接感受到的情感进行积累梳理。在后来的阅读中不断对照,也就是一个情感提升的过程。 • 例:教育成长类①师生、长幼双方②教育理念《作文课》③特殊的教育方式:身教、善意的谎言…… 05年《我的老师》、 04年《最完美的礼物》、 06年《孩子和书》、02年《亲近自己的双腿》、03年《成全一棵树》 • 人生境界类……A卷《华美的人生32度》《坚守一块冰》《矮子》 亲情友情类07年《老海棠树》《后娘让他别再回家》《床底藏着65声笑》 童年故乡类……《记忆中的冰棍》《失去了的书桌》 • 善意关爱类06年《孩子和书》《人间情分》 • 爱国奉献类08年《年轻的国旗》《雪山上的红盖头》长宁《旗手》 • 社会问题类……08杨《作文课》黄浦《刮鱼鳞的小姑娘》 • 自然和谐类……《静悄悄的昆仑山》《黄羊泉》 • 文化传承类……08青浦《钢叉飞闪》 • 人性正义类……08浦东《母亲》 • 托物言志类……C卷《眉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