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941 Views
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主 讲:毛 维 mwxidian@126.co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绪论. 金属化:金属及金属性材料在 IC 中的应用。 分类:(按功能划分) ① MOSFET 栅电极材料- MOSFET 器件的组成部分; ②互连材料-将各个独立的元件连接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模 块。 ③接触材料-直接与半导体材料接触的材料, 以及提供与外部相连的接触点。 常用金属材料:
E N D
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连 主 讲:毛 维 mwxidian@126.co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
绪论 金属化:金属及金属性材料在IC中的应用。 分类:(按功能划分) ①MOSFET栅电极材料-MOSFET器件的组成部分; ②互连材料-将各个独立的元件连接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模 块。 ③接触材料-直接与半导体材料接触的材料, 以及提供与外部相连的接触点。 常用金属材料: Al、Cu、Pt、Au、W、Mo等 常用的金属性材料:掺杂的poly-Si; 金属硅化物--PtSi、CoSi2、WSi2; 金属合金--AlSi、AuCu、CuPt、 TiB2 、 SiGe 、 ZrB2、 TiC、MoC、TiN。
9.1 集成电路对金属化材料的要求 1. 形成低阻欧姆接触; 2. 提供低阻互连线; 3. 抗电迁移; 4. 良好的附着性; 5. 耐腐蚀; 6. 易于淀积和刻蚀; 7. 易键合; 8. 层与层之间绝缘要好。
9.2 Al的应用 9.2.1 铝膜的制备方法 • 要求:污染小,淀积 速率快,均匀性、 台阶的覆盖好 • 方法:真空蒸发法(电阻丝或电子束加热) 溅射法(目前的主流,质量好) 9.2.2 Al/Si接触的现象 ①Al/Si互溶:Al在Si中的溶解度非常低; Si在Al中的溶解度相对较高; ②Si在Al中扩散:Si在Al薄膜中的扩散比在晶体Al中大40倍。 ③Al与SiO2反应:3SiO2+4Al→3Si+2Al2O3 • 好处:降低Al/Si欧姆接触电阻;改善Al与SiO2的粘附性。
9.2.3 Al/Si接触中的尖楔现象 • 图9.3 Al-Si接触引线工艺 T=500℃,t=30min., A=4.4μm2,W=5μm, d=1μm,则 消耗Si层厚度Z=0.3μm。 ∵Si非均匀消耗, ∴实际上,A*<<A,即 Z*>>Z,故 Al形成尖楔
尖楔现象 • 机理: Si在Al中的溶解度及 快速扩散。 • 特点: <111>衬底:横向扩展 <100> 衬底:纵向扩展 • MOS器件突出。
9.2.4 Al/Si接触的改善 ①Al-Si合金金属化引线:Al中加1wt%-4wt%的过量Si。 新的问题:退火冷却后,Si在Al膜的晶粒间界析出。 影响: a.析出Si形成单晶结瘤:导致局部过热,互连线失效; b.析出Si与受主杂质Al形成p+-n结:使欧姆电阻增大, 肖特基势垒高度增 加。
②Al-掺杂多晶Si 双层金属化结构 图9.5 Al-未掺杂多晶硅接触 典型工艺: 重磷(砷)掺杂多晶硅薄膜。 优点:抑制铝尖楔; 抑制p+-n结; 作为掺杂扩散源。
③Al-阻挡层结构 作用:替代重磷掺杂多晶硅 典型工艺: PtSi,Pd2Si 作欧姆接触材料, TiN阻挡层。
9.2.5 电迁移现象及其改进方法 电迁移:大电流密度下发生质量(离子)输运。 现象:在阳极端堆积形成小丘或须晶,造成电极间短路; 在阴极端形成空洞,导致电极开路。 机理:在大电流密度作用下,导电电子与铝金属离子发生 动量交换,使金属离子沿电子流方向迁移。
9.2.5 电迁移现象及其改进方法 改进电迁移的方法 a.“竹状”结构:晶粒间界垂直电流方向。 b.Al-Cu合金和Al-Si-Cu合金:Cu等杂质的分凝降低Al在晶粒间界 的扩散系数。 c.三层夹心结构: 两层Al之间加一层约500Å的金属过渡层, 如Ti、Hf、Cr、Ta。 d.新的互连线:Cu
9.3 Cu及低K介质 • 问题的引出: 互连线延迟随器件尺寸的缩小 而增加;亚微米尺寸,互连延迟 大于栅(门)延迟。 • 如何降低RC常数——表征互连线延迟,即 • ρ-互连线电阻率,l-互连线长度,ε-介质层介电常数 tm-引线厚度,tox-互连线下介质层厚度。 ①低ρ的互连线:Cu,ρ=1.72μΩcm; (Al,ρ=2.82μΩcm) ②低K(ε)的介质材料: ε<3.5
Cu互连工艺的关键 ①Cu的淀积:不能采用传统的Al互连布线工艺。 (没有适合Cu的传统刻蚀工艺) ②低K介质材料的选取与淀积:与Cu的兼容性, 工艺兼容性,高纯度的淀积,可靠性。 ③势垒层材料的选取和淀积:防止Cu扩散; CMP和刻蚀的停止层。 ④Cu的CMP平整化。 ⑤大马士革(镶嵌式)结构的互连工艺。 ⑥低K介质和Cu互连的可靠性。
9.3.2 Cu互连工艺流程 RIE技术中金属的去除工序
9.3.5 Cu的淀积 • 主要问题:缺乏刻蚀Cu的合适的传统工艺。 • 解决:大马士革镶嵌工艺工艺流程: ①在低K介质层上刻蚀出Cu互连线用的沟槽; ②CVD淀积一层薄的金属势垒层:防止Cu的扩散; ③溅射淀积Cu的籽晶层:电镀或化学镀Cu需要; ④沟槽和通孔淀积Cu:电镀或化学镀; ⑤400℃下退火; ⑥Cu的CMP。
铜电镀工具 9.3.5 Cu的淀积 • Cu的电镀: ①电镀液:CuSO4 + H2SO4 ②硅片:接负极;Cu片:接正极; ③化学反应:Cu+H2SO4→ Cu2+ + SO42- + H2 ④Cu2+ :向负极(硅片)迁移,Cu2+ +2e →Cu↓; • Cu的化学镀: Cu2+ +2HCHO+4OH- →Cu+2H2O+H2
9.4 多晶硅及硅化物 • 多晶硅:CMOS多晶硅栅、局域互连线; 9.4.1 多晶硅栅技术 • 特点:源、漏自对准; • CMOS工艺流程(图9.12) • 多晶硅栅取代Al栅: p沟道MOS器件的VT降低1.2-1.4V (通过降低ФMS) • VT降低提高了器件性能: ①工作频率提高; ②功耗降低; ③集成度提高;
9.4.3 多晶硅互连及其局限性 • 互连延迟时间常数RC: • Rs、 l--互连线方块电阻和长度, εox、tox-多晶硅互连线下面介质层的介电常数和厚度; • 局限性:电阻率过高;
9.5 VLSI与多层互连 • 多层互连的提出: 互连线面积占主要; 时延常数RC占主要。 9.5.1 多层互连对VLSI的意义 1.使集成密度大大增加,集成度提高; 2.使单位芯片面积上可用的互连线面积大大增加; 3.降低互连延迟: ①有效降低了互连线长度; ②使所有互连线接近于平均长度; ③降低连线总电容随连线间隔缩小而增加的效应; ④减少了连线间的干扰,提高了频率; ⑤加快了整个系统工作速度。 4. 降低成本 (目前Cu互连可高达10层)
9.5.2 多层互连对材料的要求 1. 金属材料: ①低电阻率(小于4μΩcm); ②表面平整; ③抗电迁移; ④台阶覆盖好; ⑤易刻蚀; 2.绝缘介质材料 ①低介电常数; ②高击穿电压; ③高电阻率:防止高泄漏电流; ④台阶覆盖好; ⑤易刻蚀; • 常用绝缘介质材料:SiO2、Al2O3、PSG、聚铣亚铵等。
9.5.4 平坦化 • 台阶的存在:如,引线孔、通孔边缘; • 影响:薄膜的覆盖效果; • 改善: ①改进薄膜淀积的工艺: 行星旋转式真空蒸发装置; 溅射替代蒸发; ②PSG、BPSG回流; ③平坦化工艺
9.5.5 CMP工艺 CMP: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化学机械平面化 或 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化学机械抛光
9.5.5 CMP工艺 • CMP的基本构成: ①磨盘:聚亚胺酯薄片 ②磨料: a.反应剂:氧化剂; b.摩擦剂:SiO2 • CMP的基本机理: ①金属被氧化,形成氧化物; ②SiO2磨掉氧化物。 • CMP的主要问题: ①终点探测:采用中止层; ②清洗:毛刷+清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