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89 Views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E N D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条件: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2、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观条件: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 第一阶段:由“限制论”到“补充论”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二阶段:由“补充论”到“结合论” 第三阶段:由“结合论”到“基础论” 从十三大到十五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 • 江泽民建议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 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一般性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性 第一,资源配置市场化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第四,经营管理法制化 第五,保障制度社会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特征: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创造性与特色: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是区分“资”和“社”的标志; 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既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能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必要补充 重要组成部分 毫不动摇
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我国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与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
生产资料 劳动力 技 术 信 息 房地产 货币资本 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 非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关系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我们的总理在担忧着什么?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评功摆好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是充满了忧患。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 •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 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华西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 两个大局的思想 •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思考题: • 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 2、如何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 5、我们应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