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 likes | 1.78k Views
第四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今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三节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四节 偏好相似理论 第五节 国际生产要素移动理论 第六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七节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第八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倾向:.
E N D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 通过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其主要内容以及对当今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二节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节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四节 偏好相似理论 • 第五节 国际生产要素移动理论 • 第六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 第七节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 第八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倾向:
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一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 二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这种倾向,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是难以解释的;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这种倾向,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是难以解释的; • 当代经济学家力图对此作出解释,提出“产业内贸易”新概念。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 按此理论,国际贸易可分为两种类型: • 一类 是产业间贸易; • 另一类 是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 指按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优势实行专业化的国际贸易; • 产业内贸易: 指一国对同一类产品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即所谓“双向贸易”。
其中,产业内贸易以各国部门内生产专业化为基础,只能在产业结构相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其中,产业内贸易以各国部门内生产专业化为基础,只能在产业结构相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国家之间进行;
为了恰当了解工业贸易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如下理论:为了恰当了解工业贸易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如下理论: • (一)产品异质论 • (二)规模经济论 • (三)技术差距论 • (四)便好相似论
(一)产品异质论 • 回顾: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 产业总是由采用相同生产方式生 产同一产品的企业组成。
实际上,一个企业通常生产好几种产品,不同企业也可生产同类产品;但在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际上,一个企业通常生产好几种产品,不同企业也可生产同类产品;但在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产品差异按强弱可分为: 主观差异性和客观差异性两类。 由于产品差异性只有在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限度内才是有效的; 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主观差异性,而不是客观差异性。
因此,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论其实物形态是否相同,都能形成异质性产品。因此,工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论其实物形态是否相同,都能形成异质性产品。 • (1)同一产品,由于品牌、商标、款式和包装等不同会形成实物形态上的差别,而被视为异质性产品。
(2)即使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实物形态是相同的,只要在信贷条件、销售服务和交货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也视此产品为异质性产品;(2)即使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实物形态是相同的,只要在信贷条件、销售服务和交货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也视此产品为异质性产品;
(3)同一种产品具有多种型号、规格、式样,此同种产品也被视为异质性;(3)同一种产品具有多种型号、规格、式样,此同种产品也被视为异质性;
各家厂商在同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只要能够提供异质性产品,只要这种异质性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特定的消费愿望,这种异质性便具有某种垄断性质;各家厂商在同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只要能够提供异质性产品,只要这种异质性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特定的消费愿望,这种异质性便具有某种垄断性质;
生产者在产品生产方面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使其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拥有特定的优势;生产者在产品生产方面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使其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拥有特定的优势; • 同种产品的生产者依据各自的优势,生产具有垄断地位的异质性产品,经交换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由于规模的制约,同种产品异质性“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多;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由于规模的制约,同种产品异质性“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多; • 因为种类越多,生产规模越小,则成本越高。
开展国际贸易之后,两国市场合一,突破了规模的限制,各自可分别生产几种异质性产品,互不重合;开展国际贸易之后,两国市场合一,突破了规模的限制,各自可分别生产几种异质性产品,互不重合;
同种产品“变体”出多种异质性的产品,通过贸易,相互出口各自的产品,既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又提高了福利水平,这就是产业内贸易得以持续开展的原因。同种产品“变体”出多种异质性的产品,通过贸易,相互出口各自的产品,既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又提高了福利水平,这就是产业内贸易得以持续开展的原因。
(二)规模经济论 • 所谓规模经济论是指所有投入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会随规模的扩大呈报酬递增的趋势;
因此,两个国家即使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相似性,仍有专业化分工和相互贸易的必要性。因此,两个国家即使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相似性,仍有专业化分工和相互贸易的必要性。
尤其在不完全市场的条件下,生产厂家通过生产一种与其他产品在细节上不同的异质性产品,利用规模经济获得递增的报酬;尤其在不完全市场的条件下,生产厂家通过生产一种与其他产品在细节上不同的异质性产品,利用规模经济获得递增的报酬;
大量的垄断性生产与经营必将引起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重新调整专业化分工,并形成相对优势。大量的垄断性生产与经营必将引起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重新调整专业化分工,并形成相对优势。
(三)技术差距论 • 生产创新产品的企业由于采用某种新技术,而导致创新产品处于暂时的垄断地位; • 此时,竞争对手尚未取得该项产品创新的技术,同时,法律保护生产创新产品企业的创新技术 (知识产权),从而出现技术差距。
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该项创新技术的企业,是创新产品的唯一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占据相对优势;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该项创新技术的企业,是创新产品的唯一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占据相对优势;
如果不同种类的产品创新同时在两个国家的同一产业中出现,而两国又对这两种创新产品有需求的话,产业内贸易便应运而生。如果不同种类的产品创新同时在两个国家的同一产业中出现,而两国又对这两种创新产品有需求的话,产业内贸易便应运而生。
(四)偏好相似论 • 代表人物: 瑞典经济学家 林德,于1961年提出;
理论观点: 该理论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出口在于该产品是否属于国内代表性需求的产品;
那么,这种国内代表性需求的商品将出口到什么地方去呢???那么,这种国内代表性需求的商品将出口到什么地方去呢???
答案是: • 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一般出口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即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 • 世界上国家之间人均收入的参差不齐,需求片好的相距甚远,反而成了产业内贸易的障碍。
总之,工业化程度愈高,技术和产品的类同性愈大,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额也就愈多;总之,工业化程度愈高,技术和产品的类同性愈大,产业内贸易在总贸易中的份额也就愈多;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普及,产业内贸易将在全球范围内增长。随着收入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普及,产业内贸易将在全球范围内增长。 • 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的升高是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第二节 规模经济理论 • 代表人物: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克鲁格曼以及以色列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
规模经济: 是指所有投入平衡增长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平均成本下降; 大公司能够生存下去,就是其具有规模经济特征。
一、规模经济的两种形式 • 二、规模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 假设 • 三、规模经济的效应分析
一、规模经济的两种形式 • (一)外在规模经济 • (二)内在规模经济
1.外在规模经济: 是指同行业内企业个数的增加,引起产业规模扩大,使单个厂商从同行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下降。
同行业内企业个数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会使信息收集、原料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并使单个企业的报酬随着企业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同行业内企业个数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会使信息收集、原料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并使单个企业的报酬随着企业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
外在规模经济: • 一般存在于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企业的个数多,但企业的规模较小。
内在规模经济: • 是指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平均成本,是企业边际报酬递增。
一般来说,垄断竞争企业、寡头企业或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扩大企业规模获得内在规模经济。一般来说,垄断竞争企业、寡头企业或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自身扩大企业规模获得内在规模经济。 • 一些资本密集或者知识密集的行业,厂商为了生存必须把生产规模控制在某一规模上。
二、规模经济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 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同质性产品,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国际市场上的商品都是异质性产品,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这两个假设比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假设,更符合实际。
1.完全竞争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商品市场,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市场基本上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因为工业制成品多是不同质产品,很容易形成垄断,即使是同一行业并能相互替代的产品,只要在性能、型号、式样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垄断竞争性时常。因为工业制成品多是不同质产品,很容易形成垄断,即使是同一行业并能相互替代的产品,只要在性能、型号、式样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垄断竞争性时常。
市场上的产品多为异质工业制成品: • 一方面,各种产品相类似并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相互竞争。 • 另一方面,产品又不完全一样,各有一定的特征,因而又有一定的垄断性。
三、规模经济的效应分析 • 在厂商具有内在和外在规模经济,以及面临垄断竞争的国际市场的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市场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