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likes | 1.1k Views
中考阅读 复习备考交流. 西安铁一中分校 向连吾. 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考试的阅读考查分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和古诗文阅读的考查。 着重考查学生对相关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分析、欣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 以篇章精读的形式考查阅读能力。共 46 分,约占 38% 。. 现代文阅读材料为典范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说明类文章及文质兼美的中外文学作品(如散文、小小说)。分值为 12+18=30 分。 古诗文阅读材料为浅显的古代诗文。分值为 12+4=16 分。. 一个帮手 两个意识 三个环节. 研究一个帮手 : 《 考试说明 》 树立两个意识 :
E N D
中考阅读 复习备考交流 西安铁一中分校 向连吾
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考试的阅读考查分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和古诗文阅读的考查。我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考试的阅读考查分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和古诗文阅读的考查。 着重考查学生对相关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分析、欣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 以篇章精读的形式考查阅读能力。共46分,约占38%。 现代文阅读材料为典范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说明类文章及文质兼美的中外文学作品(如散文、小小说)。分值为12+18=30分。 古诗文阅读材料为浅显的古代诗文。分值为12+4=16分。
一个帮手 两个意识 三个环节
研究一个帮手:《考试说明》 树立两个意识: 文体意识——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考点意识——通晓题型 准确作答 落实三个环节: 紧抓课本教材——研究中考试题——扎实有序精练
一个帮手 研究《考试说明》 一、研究考试内容 现代文阅读考试内容: ①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筛选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③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⑦准确的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掘其内在价值。 ⑧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掘和探究问题。
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 ①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 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③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④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及用法。 ⑤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⑥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⑧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⑨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和鲜明的语言特征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研究题型示例 2013年《考试说明》中说明文的两篇示例(《飞向火星的“萤火一号”》《魏碑书法》)。 题型一、整体感知,整合信息。(“萤火一号”到达预期火星轨道的过程;概括魏碑书法独特的艺术特色。如2013中考题10) 题型二、归纳要点,概括文意。(仿照句式,填入中心句。如2013中考题8) 题型三、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抽取语句放回原文,哪一处更合理?为什么?如2013中考题9)
题型四、语句语段作用分析。(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如2012中考题10)题型四、语句语段作用分析。(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如2012中考题10) 题型五、说明方法判定及作用分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列举一系列书法家有何作用?如2011中考题9) 题型六、把握文意,理解判断。(选择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自2008年固定小阅读为说明文开始,一直有的题型。
研究《考试说明》的目的: 1、了解考试范围。 2、了解考试要求及内容。 3、了解试卷结构及难易程度。 4、了解考试题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 5、明确复习的方向,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两个意识 树立文体意识 一、说明类 整体感知内容—— 本文介绍的对象? 有什么特点? 思路?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结构?在内容的整体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注意说明文的术语,如说明了(介绍了),使事物某特点更鲜明突出,更令人信服。
树立文体意识 二、文学类 整体感知内容—— 本文主要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 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 事情是如何发展下来的?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对人物或景物的情感态度如何? 文章的结构思路怎样?安排有什么特点?
树立文体意识 树立文体意识,能使学生迅速融入文本,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意。在答题时能运用该文体的知识和术语答题,不至于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两个意识 树立考点意识 一、说明类 明确题型考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明确说明顺序 了解说明方法 分析说明语言 概括说明要点 理清文章结构
树立考点意识 一、文学类(小说、散文) 明确题型考点—— 了解概括事件经过 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理解重要词句含义及作用 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理解分析文章突出的表达技巧 认识评价作者情感态度
三个环节 紧抓课本教材——用好课文这些“例子” 研究中考试题——总结答题这些“法子” 扎实有序精练——熟悉阅读这些“路子” 在后期的复习中,时间紧、任务重,师生须心中有底,手下有方,有条不紊地抓好最后宝贵的三个月。这三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必须依次进行的。保证知识板块清晰、系统全面,能查漏补缺即是收获。
第一环节 紧抓课本教材 以文学类阅读(大阅读)为例,从考点的角度来系统梳理: 一、各种写法汇总 象征:《在山的那一边》《未选择的路》《华南虎》《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星星变奏曲》《我爱这土地》 托物言志:《行道树》《陋室铭》《爱莲说》 托物寓意:《马说》《赠从弟》《咏喇叭》 借物抒怀:《紫藤萝瀑布》 借物说理:《贝壳》 借事说理:《走一步再走一步》《伤仲永》
直抒胸臆:《黄河颂》《钱塘湖春行》《土地的誓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爱这土地》直抒胸臆:《黄河颂》《钱塘湖春行》《土地的誓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爱这土地》 借景抒情:《社戏》烘托急迫欢快的心情。 联想想象: 《金色花》《《荷叶·母亲》《天上的街市》《静夜》 欲扬先抑: 《蝉》《阿长与山海经》《列夫·托尔斯泰》 伏笔: 《爸爸的花儿落了》《猫》 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的第一本书》《我用残损的手掌》《枣儿》
插叙: 《羚羊木雕》《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杨修之死》 倒叙: 《地下森林断想》《羚羊木雕》 补叙: 《我的第一本书》《智取生辰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口技》《观潮》《音乐之声》《孔乙己》 以乐写哀: 《孔乙己》
讽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对比文明与野蛮、反语全部赞誉) 《藤野先生》(反语、细节描写、比喻夸张修辞) 《范进中举》(对比、夸张、细节描写) 《变色龙》(对比、细节描写) 移情于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化虚为实:“载不动许多愁” 白描:《天净沙·秋思》《湖心亭看雪》《望江南》 工笔: 《云南的歌会》(八下P133)细腻真实,细致具体,如在眼前。
虚实结合:《观沧海》《沁园春·雪》《春》 动静结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化静为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二、语言风格品析: 朱自清《背影》朴素平实,李森祥《台阶》口语化,余秋雨《信客》质朴典雅,巴金《日》《月》热情坦诚,冰心《荷叶·母亲》柔美隽丽,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平淡有味淡淡的幽默,刘绍棠《蒲柳人家》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鲁迅的凝练深刻犀利辛辣。 三、景物描写分析: 《登上地球之巅》《芦花荡》《云南的歌会》 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天气时令等;展示了什么的风光(景物);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一张一弛的美感;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人物什么心情;暗示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双线并行(明线、暗线): 《爸爸的花儿落了》《藤野先生》《智取生辰纲》《心声》好处:内容更丰富紧凑、有详有略、结构严谨,有悬念感,能更深刻地表达主题。 五、细节描写: 《最后一课》(金甲虫、字帖)《伟大的悲剧》(国旗耀武扬威猎猎作响)《春酒》(舔指甲缝,“往怀里一靠,用筷子一点,舔一舔”)好处:表现人物形象,营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六、第一人称: 《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事件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真实性亲切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更强烈地抒发情感表现主题。 七、入正题之前,先写某内容有何作用? 《端午的鸭蛋》先写端午种种习俗?《信客》为何先写老信客?《我的母亲》为何先写我童年时的身体性格特点?
也可以以单元编排为序来梳理。如九上(九下)第一单元是诗歌教学。可结合课后题整理出诗歌阅读复习的重点。也可以以单元编排为序来梳理。如九上(九下)第一单元是诗歌教学。可结合课后题整理出诗歌阅读复习的重点。 1、发挥想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3、“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4、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5、怎样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因果关系?
小说阅读在九年级的教学中是重点。可以结合一些重点篇目进行小说考点的总结。如:小说阅读在九年级的教学中是重点。可以结合一些重点篇目进行小说考点的总结。如: 结合《变色龙》《孔乙己》《社戏》《我的叔叔于勒》分析社会环境描写。 结合《蒲柳人家》《孤独之旅》《社戏》《我的叔叔于勒》《热爱生命》《智取生辰纲》分析自然环境描写。 结合《变色龙》《热爱生命》《范进中举》分析细节描写。 结合《孤独之旅》《心声》《变色龙》分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结合《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分析人称及作用。 结合《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杨修之死》分析插叙的作用。
紧抓课本教材 用好课文这些“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真的是个好例子。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究共同发现共同总结,将会收获多多!
第二环节 研究中考试题 总结答题这些“法子” 研究方式:在训练中研究。 研究范围:主要是陕西中考题,其次由教师挑选其他省市的一些典型的中考题。 研究对象:不仅研究考点,还要研究题型的变式;不仅研究试题,还要对比研究答案。 研究目的:了解基本考点,总结答题方法。
现代文阅读自2008年至2013年,为说明文+散文(或小说)的模式。分值为30分。现代文阅读自2008年至2013年,为说明文+散文(或小说)的模式。分值为30分。 选材突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典范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可读性。其文字量控制、问题设置、难易程度等已趋稳定和成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 大略估算,说明文的阅读量一般在1100字左右,散文或小说的阅读量一般是1300字左右。
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自08年以来相对稳定。总分值为16分。古文阅读除了2012年为课内外对比阅读(柳宗元《石渠记》《小石潭记》),其他均为课外阅读。阅读材料出处 ,08出自《晏子春秋》、09~10出自《战国策》、11出自《三国志》13出自《晏子春秋》。 考点稳定: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08、10、11均为课内外对比题目)。 古诗阅读,08~09为宋诗,10~13为唐诗。体裁由绝句到律诗。考点涉及炼字、情感,手法、语言品析、画面描绘、景物分析、个性解读等。
说明文阅读 研究题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 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 如:(2012)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 ) (2012副)介绍了唐代长安城中哪几种类型的园林? (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公共风景园林。 ) (2010副)墨演变几种形式?(天然墨,墨锭,墨汁)
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形式一:概括具体步骤 2009《我国的太空植物》仔细阅读第①段,概括培育太空植物的具体步骤。(3分) 精选种子→(用航天器搭载种子) →(选择变异性状优异的种子) →(科学家精心研究、培育) →培育出太空植物 2011副《洛川面花》请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补全面花的制作步骤。(3分) 和面——(做造型)——(入锅蒸熟或:烙熟)——(涂颜色 ) 形式二:概括程序特点 2010副《墨的演变》概括下面三个时期人工造墨技术(工艺)的显著特点。(3分)
形式三:理清逻辑思路 2013:抽取一句话,放回原文。下面这个句子是从第④段抽取出来的,它应放在【A】【B】【C】三处中的【 】处。(3分) 外城西北角有砖砌走廊,是粮仓管理人员通往对面大寨子住宅区的通道。 (逻辑思路:外城——内城;“防御” 紧承“防线”;主要特点——次要特点)
三、理解文意,概括归纳。 形式一:直接简答。 (2009)太空植物的哪些共同优点使它能够迅速推广,“栽遍大江南北”?(3分) (2010)秦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况。(3分) (201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 (2012)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2分) (2013副)目前,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在哪些“方向”取得了新进展?请简要概括。(3分)
形式二:填空概括。 (2013)依据文章相关内容,给第②段横线处补充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3分) “丰图义仓在(选址)、布局、构建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忧患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形式三:理解词语。 (2011)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 答: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修建用时长;创造了多种栈道形制。 (2012副)第⑦段加点词语“这些”具体指代什么?(2分)(“这些风格和思想值得今人重视、传承和发展 ”) 答 :凸显前朝园林大气磅礴的风度,风格有所创新和突破;追求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四、说明方法判定及分析 形式一:自主分析。 2005《迷雾探踪》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方法的作用。(5分) 形式二:判定分析。 2008《生命探测仪》本文在介绍雷达生命探测仪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章第⑥段【A】【B】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能做为依据吗?简述理由。(3分)
形式三:只析作用。 2010 《秦岭》第③段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2011年《古蜀栈道》第②段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说明了关中和四川的沟通势在必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2012副《唐代长安园林》第⑤段引用韩愈《示儿》这首诗有什么作用?(3分) 答: 韩愈《示儿》这首诗,展现了唐代长安私家庭院的景况,引证了私家园林以山水为中心、与宅院紧密结合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五、分析词语表意 2010《秦岭》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 “要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2分) (2)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009副《中国民间年画》 8.文章第①段中“活化石”指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3分)
六、对内容的理解或推断(选择题) 常见题型: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考查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局部理解。 如《丰图义仓》选项“丰图义仓不仅建造了用于长期储存粮食的仓洞和环形回廊, 还”,而原文是“仓洞间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具有防雨、防潮以及临时储粮的功能” 再如《古蜀栈道》选项“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而原文是“对于古蜀先民而言,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
《丝路织锦》选项“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的结果。 ”而原文说了两种原因:“有可能是内地工匠听闻……主动设计;也有可能是……” 选项“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原文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
注意:范围扩大或缩小?程度绝对还是有分寸?时间有无起止?方位有无变化?人名地名等混淆?程序打乱?逻辑混乱?注意:范围扩大或缩小?程度绝对还是有分寸?时间有无起止?方位有无变化?人名地名等混淆?程序打乱?逻辑混乱? 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时间词、地点方位词等。
文学作品阅读 研究题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 1、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2、理解分析、归纳概括 3、人物形象塑造及分析 4、人称及手法运用 5、词语理解分析 6、语句赏析
7、语句含义及作用 8、景物描写场面描写 9、细节描写 10、写某内容的作用 11、标题的含义 12、理解情感主旨 13、联系课内对比阅读 14、个性阅读
一、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形式一:理清游踪先后 2012: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3分) 正门→(展室)→“高山仰止→“河山之阳” →(司马祠或大殿)→(司马迁墓) 形式二:理清事件发展 2013北京《洞茶》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②→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④ 还有如:上海《和老妈过招》天津《一棵树的智慧》长沙《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的表格形式。
形式三:理清记叙顺序(新!) 2013. 请找出既照应第①段又交代了文章主要事件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评分标准:找出的句子正确,得1分;句子抄写正确,得1分。) (本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其中③~⑤为插叙,第①②段是写现在。第①段说姑母耳朵聋了,设置悬念,第⑥又回到现实。)
二、理解分析,归纳概括 形式一:针对某语段内容的理解分析 2009《陕北的山》 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2分) 2010《秦腔吼起来》 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怜“一声大吼”使评委惊呆了?(2分) 2011《紫阳腰》第一二段中两处加点的文字,写出了紫阳城怎样的特点?(3分)
形式二:针对全文的理解分析 2010《秦腔吼起来》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2013,姑姑笑颜常开的原因还有很多。你认为除了性格原因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出三点)(3分) 示例:(1)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政策使姑姑走上了富裕之路,她喜不自胜。(2)子女们的孝顺与家庭的和睦让姑姑笑口常开。(3)农村养老政策消除了姑姑的后顾之忧,让她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4)姑姑、姑夫相濡以沫,安度晚年,也让姑姑倍感幸福满足。(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三、人物形象塑造及分析 1、人物形象塑造 2010副《回乡》小说写母亲的笔墨不多,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小说是怎样塑造“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4分) 答:小说开端部分,运用插叙,通过王市长回忆童年往事,勾勒出了“母亲”的形象;小说发展部分,通过小镇上的人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侧面烘托出了“母亲”的形象;小说出乎意料的结尾,使王市长的所作所为与“母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了“母亲”的形象。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共4分,
2、人物形象分析 形式一:直接提问 2013:由插叙的往事,可以看出姑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形式二:间接提问 2010:《秦腔吼起来》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