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14 Views
“ 十 · 五”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课题名称 : 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 负 责 人 : 李建会 成 员 : 李建会、李庆康、吴家国、马晓芸、展广、 翟东升、程学竹、王远、刘晓力、刘孝廷 完成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6 年 12 月 17 日. “ 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 · 五”重点课题。
E N D
“十·五”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课题名称: 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 负 责 人: 李建会 成 员: 李建会、李庆康、吴家国、马晓芸、展广、 翟东升、程学竹、王远、刘晓力、刘孝廷 完成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6年12月17日
“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 • 自2002年课题获准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高度重视,分工协作,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广泛问卷调查和课程巡视,并对问卷和巡视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经过4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如研究论文、精品和双语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和课程网上评价系统等。
其中,部分论文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公开发表,部分成果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部分成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如:“4+2”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网上评估,等等)。其中,部分论文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公开发表,部分成果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奖,部分成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如:“4+2”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网上评估,等等)。 • 课题组如期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报告了“课题中期检查报告”和“课题结题报告”。 • 现就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成果汇报如下:
汇报提纲 •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主要成果简介 • 研究成果的反响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为什么要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建设? •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应当怎样设置? • 硕士研究生课程应怎样分类? • 公共政治课和公共外语课如何改革与建设? • 北京师大的特色:“4+2”教育学硕士的课程如何设置? • 硕士研究生课程如何管理? • 硕士研究生课程怎样进行质量监控? •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怎样进行建设? •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问卷调查方法 • 访谈和座谈方法 • 问卷统计和分析 • 国内和国外调研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 围绕主题,撰写了反映课程改革与建设必要性以及改革与建设方法的研究论文(9篇); • 对公共政治课和公共外语课进行改革实践; • 全面实施硕士研究生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 • 制订课程管理条例; • 实施课程巡视、课程督导和研究生课程网上评估; • 开发研究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1、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性,课题组完成论文“切实把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1、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性,课题组完成论文“切实把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 论文分析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路。
2、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撰写了论文“关于调整硕士生课程设置的几点意见”。论文讨论了:2、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撰写了论文“关于调整硕士生课程设置的几点意见”。论文讨论了: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依据; △课程设置中的“虚”和“实”; △课程设置的规定性和选择性; △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前沿性; △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3、针对课程分类,撰写了“关于优化硕士生课程分类的几点思考”。论文系统地探讨了:3、针对课程分类,撰写了“关于优化硕士生课程分类的几点思考”。论文系统地探讨了: • 硕士生课程分类的原则; • 硕士生基础课、专业课、专题课的定位; • 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方式等问题。
4、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管理,撰写了“规范课程管理,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和“关于改进硕士生课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论文从分析现状出发,对改进硕士生课程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 建立任课教师资格认定与课程筛选制度; • 扩大硕士生选课权,加强选课指导; • 有效实施对硕士生教学过程的检查与监督; • 严格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 • 健全课程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硕士生课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 定期组织硕士生课程教学评估。
5、针对“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撰写了论文“新世纪师范教育的新形式:对‘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 • 师范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特色。如何进行高层次基础教育战线的教师的培养是新时期师范大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北京师范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4+2”的教师教育新理念。 • 文章分析了“4+2”教育学硕士培养的必要性、课程设置、课程特点等内容。
6、针对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的改革与建设,我们作了系统的实践。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探索既满足国家需求,又具有特色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实践当作自己重要的学术责任,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6、针对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的改革与建设,我们作了系统的实践。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探索既满足国家需求,又具有特色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实践当作自己重要的学术责任,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 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明确和更新:强调科学与人文交融。 △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深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理念。 △强调科学世界观的全面把握、科学方法的 系统训练和创造思维的实践培养。 △配合必修课、举办讲座、论坛,感受大师风采,了解各种科学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异同,倡导学科交叉、文理交融。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等。
△做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听力、口语测试的服务和把关工作。 △完善课程设置,注意选材,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能力。 △继续实行让英语基础和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免修/免听公共英语课,同时为其开设英语听、说、读、写选修课。 △充分利用外教资源,为学生编写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词汇练习等。 7、针对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的改革和建设,我们经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对英语课的改革和建设的意见,主要的内容包括:
8、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质量监控,一方面我们坚持对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督导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开发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网上评估系统。8、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质量监控,一方面我们坚持对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督导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开发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网上评估系统。 • 自2005第一学期开始,使用网上教学评估系统对研究生教学进行试评估。并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全面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估。发展性教学评估包括学期末的终结评估和学期进行中的过程评估。 • 过程评估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保障教学质量。
9、研究生培养信息管理系统: • 研究生培养信息系统 • 硕士研究生网上选课系统
10、研究生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 • 自2004年起,我校研究生院在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大规模的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建设项目; • 建设课程主要为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专业课和全校公共课,总共建设212门课程(其中精品课156门,双语课56门); • 其中每门课程投入2万元,基本达到每个院系有一到两门双语课程,每个研究生专业都有一门课程得到建设。
五、部分成果的社会反响 1.“理科研究生公共政治课改革和建设” 获: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提名
2.“新世纪师范教育的新形式:关于‘4+2’教育学硕士培养的探索”2.“新世纪师范教育的新形式:关于‘4+2’教育学硕士培养的探索” 获北京市高教学会研究生教育分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国内多所师范院校到我校调研“4+2”培养模式,并在他们学校推广
3、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网上评估系统: 国内多所学校到我校进行调研,学习我校网上课程评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