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内容与方法研究

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内容与方法研究. 邹家祥 傅慧源. 二○一○年四月. 研 究 内 容.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研究结论与建议. 评价依据和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范围与时段.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范围. 评价区为整个长江流域,共 180 万 km 2 ,重点为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 陆生生态. 生态环境. 评价区为整个长江流域,重点为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 水生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与评价指标体系.

avak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内容与方法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内容与方法研究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内容与方法研究 邹家祥 傅慧源 二○一○年四月

  2. 研 究 内 容 •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研究结论与建议

  3. 评价依据和环境保护目标 • 评价范围与时段 •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 评价指标体系

  4. 评价范围 评价区为整个长江流域,共180万km2,重点为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 陆生生态 生态环境 评价区为整个长江流域,重点为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 水生生态

  5.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与评价指标体系

  6. 生态环境现状与分析

  7. 生态环境 陆生生物 长江流域处于暖温带到热带的过渡带,汇集了暖温带、亚热带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区植物,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古老残存孓遗植物和珍稀树种。 长江流域处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及古北界青藏区的青海藏南亚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分布大致可划分为长江上游高原草甸区、长江上游高山草甸森林区、长江中上游林灌草地农田区、长江中下游丘陵平原农田区4个区域。

  8. 生态环境 水生生物 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1100多种,其中底栖动物220多种,水生植物100多种,鱼类370种。长江流域重要经济鱼类包括鲥鱼、白甲鱼、鲤、鲫、圆口铜鱼、青鱼、草鱼等33种。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保护对象的15种鱼类中,长江流域分布有9种,分别是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川陕哲罗鲑、滇池金线鲃、秦岭细鳞鲑、花鳗鲡和松江鲈鱼,其中前3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它国家保护动物还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大鲵、细痣疣螈等。

  9. 主要环境问题 • 洪涝旱灾害问题比较突出 • 水污染问题突出,水质呈恶化趋势 • 水生生物生境退化,物种资源呈减少趋势 • 水土流失面积大,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10. 流 域 规 划 分 析 • 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规划的环境限制因素分析

  11. 规划对环境的 影响因素分析 • 水库及河道整治等规划引起河流泥沙冲淤变化,引起河流地貌、生物栖息地的改变。 • 梯级开发将淹没使得丘陵和河谷岛屿化和片断化。 • 工程占地将使动物栖息地缩小,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 规划实施,使河流的纵向连续性、横向联通性、垂向渗透性变化,引起水生生物栖息地变化;梯级开发、大坝建设造成水生生物通道阻隔;将对鱼类生存、繁殖产生影响。

  12. 环境限制 因素分析 • 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 • 珍稀保护野生动植物 • 重要自然湿地 • 重要水生生物分布区

  13. 规 划 环 境 影 响 识 别 • 环境影响评价系统 •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系统

  1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注:○:表示影响重要性不明显,即规划影响敏感性低或对环境目标贡献值(正或负)不明显;○:表示影响重要性较小,即规划影响较敏感或对环境目标贡献值(正或负)较小;●:表示影响重要性显著,即规划影响敏感性高或对环境目标贡献值(正或负)很突出。

  16. 生 态 环 境 影 响 预 测

  17.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生态完整性影响 规划实施后,上游景观优势度值仍以森林、草灌为主,而中下游则为农田生态、林灌为主。流域的景观生态优势度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规划实施后景观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受直接影响的局部地区景观的抗干扰抵御能力有所减弱,但规划前后变化不大,不会降低环境质量和稳定性。经过一段时间,景观生态将达到新的平衡。

  18.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陆生生态影响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规划将生态修复列为重要措施之一,水土保持规划、水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对保护长江流域植被是积极有利的;规划中涉及淹没、占地和移民安置,对陆生植被将产生不利影响,其中梯级开发累积影响较明显,长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中高山或海拔较高地带,而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较广,分布高程多在淹没线以上中高山偏远地区,因此受淹没不利影响均较小。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长江流域整个地区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不大。各区域优势植被类型没有发生变化,规划的实施也不会造成区域生态本底环境的质变,因此随着规划实施,流域内动物的区系分布基本维持现状。

  19.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水生生态影响 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系统有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人类聚落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长江口)。规划实施对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主要是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20. 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影响示意图 由于干支流开发的河流被分割成不同的片段。鱼类生境的片段化和破碎化导致形成大小不同的异质种群。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使各个种群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种群数量较大的鱼类,群体间将出现遗传分化;种群数量较少的物种,将逐步丧失遗传多样性,危及物种长期生存,导致种群灭绝的概率增加。 而金沙江下游的溪洛渡和向家坝电站也已截流,重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均已建和在建大批水电站。 规划的干、支流梯级开发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原有的阻隔影响,使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不连续的环境单元。对洄游鱼类、半洄游鱼类生存繁殖造成影响。 长江干支流原始生境为一个整体 这些干支流开发已阻隔了长江上游、中下游干流及干、支流之间的河流生态系统交流。 目前长江上游已建成葛洲坝、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21. 干支流开发对鱼类的影响 对鱼类区系组成的影响 对水生生态影响 • 规划中大型水工程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周缘山地峡谷,,当地优势种类大多是冷水性鱼类,水利枢纽引起的河道水文条件及水环境的改变会影响鱼类生长及繁殖,资源和生存。 • 鲤、鲫、鲴等定居鱼类逐渐成为长江水系的主要优势种类,鱼类资源类型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利水电工程改变水文情势、低温水下泄、坝闸阻隔均可能导致部分鱼类产卵场缩减或消失,对鱼类资源将产生影响,但区系组成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 跨流域水网的形成,促进流域间水生生物的交流,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外来物种会对当地种产生生境竞争,造成土著种类的减少。

  22. 干支流开发对鱼类的影响 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对水生生态影响 • 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将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分割,导致河流生境的片段化;上下游洄游鱼类将受大坝阻隔影响;鱼类坝上与坝下群体基因得不到交流,可能降低物种的活力。 • 水资源配置和跨流域调水实施,调出区下游河段径流过程发生变化,可能对水生生物生境产生一定影响。 • 梯级电站修建后,各个坝址附近库区的水深增加,水压增大,水流变缓,复氧能力和有机物污染的稀释自净能力将减少,对需要高氧水环境的鱼类不利;大坝的下泄水温低、含高饱和氮气、溶氧量低,并不适合鱼类的繁殖和生长。 • 江湖排灌涵闸及干、支流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将对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产生阻隔作用,阻断了鱼类繁殖和生长洄游的通道,使其不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史,繁殖率下降,甚至资源量减少。

  23. 对水生生态影响 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 规划实施后,长江口连续、过渡型水域生境的类型和现有洲滩格局(结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内中华鲟幼鱼适宜生境不会明显减少或破坏,保护区仍将维持原有的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即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没有受到破坏; • 鱼类及渔业资源产卵场、索饵场的分布位置、规模、类型和结构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规划不会对其完整性、连续性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 鱼类及渔业资源洄游通道缩窄,但不会对洄游通道完整性和连续性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2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土流失影响 专业规划的实施建设中会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影响,具有连续、累积影响;建设时序不同,在不同的时段,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规划的开展和实施,为长江流域带来了更多清洁能源,保证耕地的产量,可以减少当地居民开荒烧林、伐木,有利森林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河道与河口整治规划、防洪规划实施可减少水土流失量。 水土保持的规划实施可保护长江流域内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万k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有效的减少了水土流失量。

  2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 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集中于长江上游省市,重点主要为长江源头和四川盆地等区域,水电开发规划将对当地自然保护区带来影响。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铜陵淡水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水域自然保护区受河道和河口整治、防洪规划等直接影响。 •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上游贵州、云南、重庆等省(市)保护区较多,面积相对较小,呈现沿长江沿线散点状分布,生态与环境敏感性高,在保护区附近和外围进行开发利用,应保留生态廊道,防止出现“生态孤岛”,弱化保护功能。 • 长江下游河口区,城市化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区面积和数量均较少,应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和水污染防治。

  26. 环 境 影 响 分 析 与 评 价 •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27.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28. 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29. 环 境 保 护 对 策 措 施 • 保护对策措施 • 环境监测

  30. 保护对策措施 采取措施保护基因、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防止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并加以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落实水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设立水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长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资源。 针对工程影响敏感的珍稀鱼类及特有、土著鱼类,在长江干支流选点,统一规划建设多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站。 水生生 物保护 加强渔政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渔政部门的执法力度,保障各库区及其他关键栖息地保护、水生生物的监测与调查、人工放流的实施。 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分析研究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掌握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发布警报,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1. 保护对策措施 慎重、合理地选择施工场地,特别是梯级的坝、厂址和施工营地,减少对农田和植被的淹没及占用,避免对珍稀动植物的损坏,加强保护承载能力弱、容易受破坏而又极难恢复的生态脆弱区植被。 陆生生 物保护 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条例以及有关林业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乱砍乱伐。

  32. 保护对策措施 加强管理已经建立保护区的区域,建议进一步扩大、增加、统一规划建设,对可能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应充分论证项目的合理性,评估可能对保护区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工程或管理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 自然保护区保护 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的保护区附近和外围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保留生态廊道,防止出现“生态孤岛”。 加强长江河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特别是水生态恢复和水污染防治,以加强该区域保护区的保护功能。

  33. 保护对策措施 实施水土保持规划,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水土流失治理 在单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水土保持勘测设计工作,使工程影响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得以快速恢复。

  34. 汇报完毕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