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406 Views
二齡箱網養殖紅甘鰺 Seriola dumerili 大量死亡之探討. 指導教授:古鎮鈞副教授 學生:趙仲昆 學號: 1092107029 中華民國 九十五年 5 月. 前 言. 紅甘鰺 ( Seriola dumerili ) 屬鰺科,為外洋性魚類,成長快速肉質鮮美,非常適合箱網養殖 。 養成滿 1 年體重可達 1.2~6.2 kg , 2 年為 3.8~9.8 kg , 3 年為 5.8~13.8 kg ,最適成長水溫為 24~29°C ( 林 et al . 1996 ) 。
E N D
二齡箱網養殖紅甘鰺Seriola dumerili大量死亡之探討 指導教授:古鎮鈞副教授 學生:趙仲昆 學號:1092107029 中華民國 九十五年5月
前 言 • 紅甘鰺(Seriola dumerili)屬鰺科,為外洋性魚類,成長快速肉質鮮美,非常適合箱網養殖 。 • 養成滿1年體重可達1.2~6.2 kg,2年為3.8~9.8 kg ,3年為5.8~13.8 kg ,最適成長水溫為24~29°C (林et al . 1996)。 • 日本於1955年即開始以箱網進行養殖紅甘,本省澎湖地區也自1988年開始引進於箱網飼養 (林et al . 1996) 。
紅甘很容易感染肌蟲寄生症,魚體被寄生後因受刺激而摩擦網壁,常造成體表及眼睛糜爛,出血及潰瘍,重症者眼睛發炎至失明,無法攝食逐漸黑化而死亡(林及陳,1996) 。 • 澎湖地區箱網養殖紅甘最大宗的疾病皆為貝尼登吸蟲症,以及因此蟲而二次感染到的弧菌症(古,2002)。 • 引起弧菌症的病原菌有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algholyticus)、鰻弧菌(V.angiulium)和Vihrio ordalli等(古,2002; 張,2004)。
實驗目的 調查2005年11月份,澎湖二崁海域某箱網養殖場發生紅甘大量死亡事件,對其各種可能致死的病因加以分析及探討。
外部病徵 • 剛死亡的病魚,寄生蟲尚為透明狀態無法清楚看見蟲體。 (圖一~二) • 淡水浴後蟲體因滲透壓關係成白色不透明狀。(圖三~四) • 貝尼登吸蟲之顯微觀察及攝影。(圖五~七)
內部病徵 解剖紅甘內臟後發現腸道黏膜層呈現發炎現象。(圖八)
細菌分離及鑑定 自肝、腸以及幽門垂進行分菌,只有腸道中分出兩種菌種。 各項生化實驗:表一 API-20E細菌鑑定:表二 藥物敏感性實驗:表三
討 論 • 在現今的養殖過程中,除少數特殊病例外,大多數魚病均為多重因素而引發(摘自:水產種苗,魚病專欄)。 • 前人研究發現,若對於紅甘進行攻擊性實驗,浸泡在含有溶藻弧菌的海水中並不會造成紅甘的致病,但若是直接將細菌注射入魚體則會使的魚體死亡。 • 經現場觀察發現,在養殖期間進行淡水浴是相當費時費力的一件工作,而二齡紅甘非常不適合進行淡水浴的治療。
結 論 紅甘感染貝尼登吸蟲症後,造成體表損傷。海水中的溶藻弧菌由傷口入侵體內,造成腸炎,導致大量死亡。
報告完畢~ 懇請指教~
外部病徵一 圖一 圖二
外部病徵二 圖三 圖四
外部病徵三 圖五 圖六 圖七
內部病徵 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