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712 Views
102 學年 新生 健 檢 報告 說明 會. 辦理單位:學務處衛生保健組. 何謂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 」主要 與體內胰島素功能不良有關 ,常會 合併高血壓、中廣型 肥胖及 血脂肪 異常等。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心臟病 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兩倍,得糖尿病的機會更超過 3 倍 。 2002 年發表在 《 美國醫學會期刊 》 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 2.5 倍。. 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 以下 5 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 3 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體格(體位).
E N D
102學年新生健檢報告說明會 辦理單位:學務處衛生保健組
何謂代謝症候群 • 「代謝症候群」主要與體內胰島素功能不良有關,常會合併高血壓、中廣型肥胖及血脂肪異常等。 • 根據相關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為一般人的兩倍,得糖尿病的機會更超過3倍。 • 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
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 • 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體格(體位) • 成人肥胖評估指標: •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判定肥胖程度的指標之一,公式如下: BMI=體重(kg)/身高2(m2),標準值=22 理想體重範圍=22×身高(m2)±10% • *BMI不適用於未滿18歲的青少年、孕婦及哺乳婦、老年人、運動員。
體格(體位) • 成人肥胖評估指標 • 體脂肪率(Fat Mass %):是指身體成分中,脂肪組織所佔之比率。 • 腰圍(cm): 腹部肥胖: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體格(體位) • 成人肥胖評估指標 • 理想體重(IBW) 男性=〔身高(cm)-80〕x0.7kg 女性= 〔身高(cm)-70〕x0.6kg
體位異常之生理影響 • 體重過輕: • 死亡率較理想體重範圍的人高 • 使抵抗力降低 • 容易導致荷爾蒙失調 • 常感體力不足、容易怕冷及頭暈 • 皮膚乾燥,頭髮枯乾脫落 • 骨質流失,以致骨質疏鬆 • 體重過重: • 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骨關節炎、換氣不足症候群、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及癌症等慢性疾病。
血壓及脈搏 • 血壓 • 正常值:收縮壓:≦130 mmHg ; 舒張壓:≦85mmHg • 臨界高血壓:130~139/85~89mmHg • 高血壓:≧140/90mmHg • 症狀:頭重、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耳鳴、頸部僵硬、肩膀酸痛、手腳麻木、食慾不佳臉潮紅、易疲倦失眠等。 • 脈搏 • 成人正常值:60-90次/分
高血壓患者之注意事項 • 定期做血壓檢查。 • 注意體重,保持理想體重範圍內。 • 食用限鈉、低鹽飲食。 • 攝取低油飲食,並減少攝取富含飽和脂肪酸之食物或油脂(紅肉、動物油、椰子油、棕櫚油)。 • 不要吸菸、喝酒。 • 不要用太冷或太熱的水洗澡。 • 適度運動。 • 充分睡眠與休息。
口腔檢查 • 認識牙齒: • 人的一生有兩副牙齒:乳齒和恆齒。 • 乳齒共有20隻,恆齒共有32隻。 • 象牙質通常是微黃色的,由於恆齒的琺瑯質較乳齒的透明,象牙質的顏色較易透出來,令恆齒看起來比較黃。年紀漸長,象牙質增厚,牙齒會變得更加黃。
口腔檢查 • 保護牙齒健康的方法~注意口腔衛生 • 實行餐後立即刷牙。 • 用標準牙刷正確刷牙: 除每日早晚各刷一次牙,更應於飯後或吃喝食物後刷牙 (尤其甜點)或漱口澈底清除食物渣。 • 每日至少一次用牙線清潔牙以澈底保持口腔清潔
口腔檢查 • 牙周病的原因 • 牙菌斑— 形成牙結石(calculus)。 因為牙結石表面粗糙及多孔性,容易附著牙菌斑及細菌,使牙齒表面形成黏性、無色的細菌薄膜,產生毒素來刺激牙齦,造成牙齦附著於牙齒及牙齦下齒槽骨的組織破壞。 平常眼睛無法看出牙齒表面有牙菌斑。 牙齒表面若有牙菌斑,塗上牙菌斑顯示劑則會呈現紅色。
口腔檢查 • 牙周病的警訊: • 刷牙時牙齦會流血、牙齦紅腫或觸痛、萎縮,壓牙齦時有膿流出。 • 牙齒鬆動或逐漸分開,產生縫隙。 • 咬合時產生對咬異位。 • 持續性口臭。 早期牙周炎 中度牙周炎 重度牙周炎
口腔檢查 • 牙周病之治療 • 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 非手術性牙周治療 包括:洗牙及牙根整平術 • 手術性牙周治療 包括:切除性或再生性牙周手術
血液常規檢查 • 白血球(WBC): • 數值偏高: 高於10,000-11,000/cmm以上時即稱為白血球過高。可能是急性感染、發炎、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組織壞死、白血病或藥物之影響…等原因。若有白血球增加,需進一步檢查白血球分類並追究原因。 • 數值偏低: 可能是感冒、病毒感染、骨髓抑制、自體免疫疾病、進行化學治療…等原因。
血液常規檢查 • 紅血球(RBC) • 數值偏高: 可能只是相對的增多,例如發燒或失水過多;也可能是地中海型貧血或因帶氧量不足而產生之紅血球增加症,如住在高山或是心肺有問題…等。 • 數值偏低: 可能是急性或慢性失血導致貧血,或缺乏原料,例如缺鐵或維他命B12…等,或是骨髓製造有問題,或是紅血球有不正常的破壞…等。
血液常規檢查 • 血色素(HGB):紅血球中的含鐵蛋白質 • 數值偏高: 可能是紅血球增生症、脫水、或肺部氣體交換不良…等。 • 數值偏低: 可能是貧血(低血色素貧血或缺鐵性貧血)、失血、紅白球減少或營養不良…等。
血液常規檢查 • 血球容積比(HCT):紅血球在血中所佔體積之百分比 • 數值偏高:可能是紅血球增生、脫水…等。 • 數值偏低:可能有貧血現象。 • 平均血球容積(MCV):紅血球之平均體積 • 數值偏高:常見於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之貧血、巨紅血球症…等。 • 數值偏低: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及慢性疾病所造成之貧血…等。
血液常規檢查 • 平均紅血球血色素量(MCH) • 數值偏高:可能是惡性貧血、肝硬化…等。 • 數值偏低:大部份的續發性貧血(其他疾病所引起之貧血),MCH均可能偏低。 • 平均紅血球血色素濃度(MCHC) • 數值偏高:可能是惡性貧血…等。 • 數值偏低: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
血液常規檢查 • 血小板(PLT) • 數值偏高: 在大量出血後或切除脾臟後,均可能使血小板增加,某些血液疾病例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也會增加。 • 數值偏低: 可能是製造不夠,例如白血病、骨髓長瘤….等等;或是破壞太嚴重,例如:脾臟太強把血小板破壞掉、肝硬化,或自體免疫的問題…等。
貧血之類型 • 缺鐵性貧血: 指鐵的攝取和儲存量,不足以供應紅血球生成和身體組織所需。 • 致病因: • 血液流失:月經、胃潰瘍、外傷為較常見的致病因,治療時須進一步評估潛在造成出血的因素,並加以治療。 • 吸收下降:藥物、胃切除、局部性腸炎。 • 需求量增加:嬰幼兒、孕婦、授乳婦。 • 利用受阻:遺傳、鐵質使用降低。
貧血之類型 • 惡性貧血: 主因為缺乏Vit B12 導致。 • 致病因: • 因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減少內在因子和鹽酸分泌 • 後天的胃切除, • 營養不良…等因素。 •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Vit B12,故須由食物或營養補充劑補充。 • 富含VitB12之食物:動物性蛋白質,如牡蠣、蛤、肝、腎、奶類製品及蛋黃。
貧血之類型 • 巨球性貧血: 主因為缺乏葉酸所導致。 • 致病因: 最常和酒精中毒、血液透析、懷孕、細胞的快速更新、飲食缺乏、藥物誘發相關。 • 葉酸於食物中含量豐富,特別是新鮮的綠色蔬菜、水果,酵母,動物蛋白。
貧血之類型 • 鎌刀型貧血症: • 致病因: 為遺傳導致的血色素異常疾病,易造成血色素聚合,因而形成鎌刀型紅血球,此類紅血球易造成血管閉塞,造成許多併發症如:貧血、血管阻塞和器官受損。
貧血之類型 • 慢性貧血: 指輕到中度貧血,和一些疾病相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腫瘤。 • 此類貧血通常不會危害生命,但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對於貧血症狀可以輸血,除非同時缺鐵、VitB12或葉酸,否則不需補充,意義不大。
貧血之類型 • 地中海型貧血: 亦稱海洋性貧血,是血紅素的血紅蛋白鏈的合成發生問題,使得紅血球的體積較小,血球容易破裂而縮短血球的壽命。 • 地中海型貧血之患者若攝取過多的鐵劑,反而易使鐵劑在體內沈積,造成身體的負荷。不要刻意補充鐵劑,在食物的選擇上則與一般人接近,攝取均衡的營養,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及增加富含葉酸的食物(綠葉蔬菜、蛋黃、黃豆製品等)均有助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況。
生化血清檢查~肝功能檢查 • 血清麩酸草酸轉胺酶(SGOT) • 分布於肝臟、骨骼肌、心肌、腎臟、紅血球等組織中,為器官專一性較差的酵素。 • 可能疾病:肝組織損傷、膽道阻塞、心肌損傷壞死、骨骼肌損傷、溶血等。 • 血清麩酸丙酮酸轉胺酶(SGPT) • 主要分布於肝臟組織中,肝細胞受損時會釋出於血液中,使其濃度升高, • 可能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膽道阻塞…等。
生化血清檢查~血脂肪 • 總膽固醇(CHOL) • 數值過高: 高膽固醇血症,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及腦中風…等疾病。 • 數值過低: 疑似貧血、肝功能不全及營養不良…等因素。 • 人體內的膽固醇約2/3由肝臟製造,另外1/3則由飲食中攝取得來。所以避免經常吃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只是預防的第一步,另外需增加纖維質之攝取幫助體內膽固醇排出體外。
高膽固醇血症之飲食原則 • 維持理想體重 • 控制油脂攝取量,少吃富含油脂或高油烹調之食物。 • 烹調用油宜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花生油、橄欖油等),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滷等方式烹調之食物。 • 少吃富含膽固醇之食物,如:內臟、蟹黃、蝦卵、魚卵等。每週不超過攝取2-3個蛋黃為原則。 • 食用富含纖維質之食物。 • 調整生活型態,如:戒煙、運動、少喝酒等。
生化血清檢查~血脂肪 • 三酸甘油脂(TG) • 血中三酸甘油酯的濃度會隨飲食中的油脂種類和含量而改變。當禁食12小時後,血中三酸甘油酯的濃度仍高於正常值時,便稱為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此症亦常見於肥胖及飲酒過量者。 •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飲食原則 • 維持理想體重。 • 多採用多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避免攝取精製甜食、含糖飲料等。 • 多攝取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例如:秋刀魚、鮭魚、日本花鯖魚、鰻魚、白鯧魚、牡蠣等。 • 不宜飲酒。
生化血清檢查~血脂肪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 俗稱“好”的膽固醇。人體血中20-30%的膽固醇是由高密度脂蛋白運送,幫助清除血管壁當中過多的膽固醇,將其帶回肝臟而後經由膽汁與腸道排出體外。 • 血中HDL濃度越高,較可保持血管暢通,擴張血管來維持更加的血流量。此外,HDL也有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效果,來降低血管受傷的可能性。
如何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 生活作息的改變是改善HDL的第一步。 • 肥胖、抽菸或過少運動都會降低HDL。 • 體重減輕(如:腹圍減少)、戒菸以及運動則可提升HDL。如:戒菸,約可提升HDL達15-20%。 • 多吃富含ω-3脂肪酸之魚類、水果、蔬菜、全麥、橄欖油、豆類、少吃碳水化合物。 • 適量喝酒亦可提升HDL,每日攝取約2-6盎司的紅酒有助於提升HDL。
生化血清檢查~B型肝炎 • 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 陽性反應者代表有B型肝炎病毒感染,通稱為「B型肝炎帶原者」,具傳染力。 • B型肝炎表面抗原抗體(Anti-HBs) • 陽性反應者代表對B型肝炎具有免疫力。 • B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 陽性反應者,表示病毒的複製相當活躍,傳染性高。
初次獲知HBsAg(+),Anti-HBs(-) 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之應對措施 六個月後再驗HBsAg及Anti-HBs HBsAg(-) Anti-HBs(+) HBsAg(+) Anti-HBs(-) HBsAg(-) Anti-HBs(-) 肝功能異常(SGOT/SGPT) 建議接受B型 肝炎疫苗接種 具免疫力 肝功能正常 健康帶原者 三個月後複檢肝功能 每六個月 複檢肝功能 肝功能正常 肝功能仍異常 慢性B型肝炎 定期追蹤 HBsAg,Anti-HBs 超音波掃瞄 1.遵守醫師囑咐 2.定期追蹤肝功能 HBsAg,Anti-HBs 超音波掃描
認識B型肝炎 • 台灣為B型肝炎的高盛行區(15~20%)。根據衛生署統計,在台灣每年約有5000人死於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約有7000人死於肝癌(位居國人死因的前十位);這當中80﹪與B型肝炎有絕對之相關性。 • 目前並沒有藥物可治癒B型肝炎,透過治療乃是期望達到控制肝臟發炎,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
生化血清檢查~腎功能檢查 • 血清尿素氮(BUN) • 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經腎臟代謝而經由尿液排出於體外。 • 數值偏高:可能為腎功能異常。但若缺乏水份、吃大量蛋白質食物、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肝病、感染、使用類固醇藥物,及腎血流量不足等因素影響,也會使血中尿素氮濃度暫時性上升。
生化血清檢查~腎功能檢查 • 血清肌酸酐(CRE): • 血中的肌酸酐主要是來自於身體肌肉活動的代謝產物,經腎臟由尿液排泄。 • 數值偏高:腎實質障礙(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尿路閉塞性疾病(前列腺肥大,腎臟結石,腎盂腎炎等)、燒燙傷、脫水…等。 • 血中肌酸酐的濃度與每個人的肌肉總量或體重多少有關,卻與飲食或水份攝取無關。故肌酸酐的濃度高低,較血中尿素氮更能準確的顯示腎功能的好壞。
生化血清檢查 • 尿酸(UA): • 尿酸是人體內普林(Purine)代謝的最終產物,主要是由腎臟排出,只有少部份經由腸道排出。 • 來源: • 一部分由人體內細胞核成分之一的普林分解而來,一部分則攝取自含普林的食物。所以,當蛋白質及含普林高的食物攝取過量時,都會增加尿酸的生成。 • 何謂高尿酸血症: • 男性:>7mg/dl • 女性:>6mg/dl
生化血清檢查 • 高尿酸血症致病因: • 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 約70%屬原發性,如:遺傳、飲食不當、肥胖、運動過渡、酒精及藥物…等。 • 30%屬繼發性,是因為疾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炎、紅血球增多症、高血壓、心官能不足、肝障礙、腎臟病、尿毒症)所致。 • 痛風: • 因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高尿酸血症,而使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之飲食注意事項: • 減少攝取富含普林的食物。 • 維持理想體重。 • 適量蛋白質之攝取。 • 烹調時用油要適量。 • 多喝水。 • 避免喝酒。 • 避免暴飲暴食。
富含普林之食物 • 內臟類: • 雞肝、鴨肝、豬肝、豬腸等。 • 海鮮類: • 白鯧魚、虱目魚、吳郭魚、白帶魚、烏魚、吻仔魚、沙丁魚等。 • 小管、草蝦、牡蠣、小魚干、蛤蜊、干貝等。 • 蔬菜類: • 發芽豆類、豆苗、黃豆芽、蘆筍、紫菜、香菇。 • 濃縮類食品: • 肉汁、濃肉湯(汁)、雞精等。 • 其他: • 酵母粉。
生化血清檢查 • 飯前血糖(AC) • 數值偏高:可能原因如:糖尿病、急性或慢性胰臟炎、缺乏維他命B1、慢性肝炎、藥物…等。 • 數值偏低:可能原因如:腦下垂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不足、營養不良等。
糖尿病之判定標準 • 依據2011年美國糖尿病協會之糖尿病診療標準指引摘要。 • 糖尿病診斷的標準要件 • 糖化血色素 (A1C) ≧ 6.5%; • 空腹血糖 (FPG) ≧ 126mg/dL;或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OGTT)其2小時後的血糖≧ 200 mg/dL。 • 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狀,而其隨機血糖≧ 200 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高血糖典型症狀 • 主要症狀 • 多吃:胃口大開 • 多渴:常常覺得口渴 • 多尿:常常跑廁所,並且尿量多 • 次要症狀 • 視力減退 • 易疲倦、虛弱、四肢無力 • 傷口不易癒合 • 手腳酸麻、有刺痛感
糖尿病患者之飲食注意事項 • 避免食用甜食? • 適量選用代糖 • FDA核准非營養性甜味劑,包括:糖精(孕婦不建議使用)、阿斯巴甜、醋磺內酯鉀及蔗糖素。糖醇類過量易腹瀉。 • 避免抽煙、喝酒 • 可於藥物控制前事先攝取點心,以避免低血糖 • 聰明攝取節慶食品 • 維持合理體重 • 飲食應定時定量 •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 控制油脂的攝取 • 盡量不吃高油脂食物 • 減少用油技巧 • 減少膽固醇之攝取 • 選擇健康烹調用油 • 食用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 每日攝取>30g有助A1C、平均血糖及預防低血糖發生。 • 避免食用太鹹的食物
尿液常規檢查 • 尿糖(GLU): • 正常是〞陰性〞。 • 尿糖是糖尿病的一指標,但有尿糖不一定是糖尿病,也有可能是腎小管的疾病或是腎絲球過濾率增加,所以糖尿病仍需靠血糖的測定做診斷。
尿液常規檢查 • 尿潛血(OB): • 正常是〞陰性〞。 • 尿潛血產生之可能原因: • 腎臟疾病:腎臟外傷、腎結核、腎結石、腎腫瘤、腎癌、急性腎炎。 • 輸尿管疾病:輸尿管結石、輸尿管腫瘤。 • 膀胱疾病:膀胱炎、膀胱腫瘤、膀胱結石。 • 尿道疾病:尿道炎、前列腺炎。
尿液常規檢查 • 尿蛋白(PRO): • 正常是〞陰性〞,若呈〞陽性〞反應,則大部分是暫時性。 • 尿液試紙測試: • 呈現微量+至++,應該再複檢兩次到三次; • 若是+++或++++,或複檢仍持續是陽性,則需進一步至醫院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 • 尿蛋白產生之可能原因: • 良性蛋白尿(暫時性) • 功能性蛋白尿:脫水,發燒,服用止痛藥。 • 姿勢性蛋白尿:常在年輕人發現如:劇烈運動。 • 病理性蛋白尿(持續性) • 間歇性蛋白尿:反覆感染的膀胱炎,腎盂腎炎。 • 持續性蛋白尿:當腎絲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損傷。 • 肥胖:體重超重會增加腎臟的負荷。 • 糖尿病引起的腎病。
尿液常規檢查 • 酸鹼度(PH): • 正常尿液PH值為5.0至8.0,一般尿液酸鹼度與食物及喝水量有關。 • 若長期尿液酸鹼度高於8,表示尿液呈鹼性,需配合其他檢驗數值來評估,是否有尿路感染或發炎及腎功能不良。 • 酸鹼度低於5表示尿液呈酸性,可能正處於飢餓狀態或酮酸症或慢性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