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認識老人 身心狀態

認識老人 身心狀態. 張淑卿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系暨護理學系 carolchang08@gmail.com. 課程目 標. 了解老人 生理疾病及變化. 瞭解老人疾病照顧策略. 認識老人心理特質. 瞭解影響老人心理健康 之因素. 研判憂鬱症及自殺之徵兆. 一般人對老人十大刻板印象. 1. 老人就有老態。 2. 老人是可憐的。 3. 老人是孤獨的。 4. 老人是健康不佳的。 5. 老人容易成為犯罪的對象。 6. 老人是貧窮的。 7. 老人較無生產力。 8. 老人退休後健康變差及死得較快。 9. 老人沒有性的需要。

Download Presentation

認識老人 身心狀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認識老人身心狀態 張淑卿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系暨護理學系 carolchang08@gmail.com

  2. 課程目標 了解老人生理疾病及變化 瞭解老人疾病照顧策略 認識老人心理特質 瞭解影響老人心理健康之因素 研判憂鬱症及自殺之徵兆

  3. 一般人對老人十大刻板印象 1.老人就有老態。 2.老人是可憐的。 3.老人是孤獨的。 4.老人是健康不佳的。 5.老人容易成為犯罪的對象。 6.老人是貧窮的。 7.老人較無生產力。 8.老人退休後健康變差及死得較快。 9.老人沒有性的需要。 10.大部分的老人最後必須到安養院住。

  4. 前 言 • 老化是每人人必經之路,但老化並不等於疾病 • 健康是由基因、生物學、行為、社會、經濟等人類發展多重決定因素運作造成的結果(Halfan, & Hochstein,2002) • Grossman(1972)醫療需求模式 • 每個人出生後即擁有某種程度的健康存量 • 隨著年齡增加,健康存量可能為耗損也有增加 • 投資健康存量的可能方法為 • 時間 • 維持健康所需的資源 • 食物、運動、生活作息與醫療服務

  5. 影響老年健康相關因素 • 年齡 • 年齡增加,健康狀況較差(趙安娜,2002;Licy et al.,1999) • 性別 • 女性較長壽,但女性有較高罹病率與多種疾病(王香蘋,1999) • 教育程度 • 教育程度愈高,功能退化情況機率較低,健康狀況較佳 • 婚姻狀況 • 已婚女性比單身未婚女性健康狀況好(Gee & Kimball,1987) • 居住狀況 • 失能老人較會遷移與家人同住(Litwak & Longina,1988) • 居住地區 • 鄉村與農村老人健康較差(林瑞芝,2006) • 居住環境較差、交通不便及治安不好,健康服務少較有健康問題(Kirby & Kaneda,2005)

  6. 老年人的身心特質 • 身心功能之衰退,可能是老化,也可能是疾病所造成,兩者之分界點並不很明朗 • 老年人的之健康問題常併含著身、心及社會問題 • 老人的社會心理狀況發展之影響因素 • 性別、家庭背景、環境因素、社經地位及文化背景等六大項因素,其次為人格特質。

  7. 皮膚系統變化 感覺系統變化 呼吸系統變化 心臟血管系統變化 消化系統變化 泌尿道系統變化 生殖系統變化 神經系統變化 骨骼肌肉系統變化 內分泌系統變化 造血及免疫系統變化 老化過程中生理變化

  8. 老人生理層面的改變 • 皮膚系統 • 排汗量減少、皺紋產生、較為乾燥,黑色素異常增生(老人斑) • 感覺系統 • 上眼瞼下垂,眼袋,乾眼症,老花眼,易流淚 • 水晶體退化--淡色(藍,綠)辨別差,需要較多光 • 內耳神經退化-中高頻失聰,聽力退化,味覺退化 • 呼吸系統 • 活動度低,呼吸效能變低,易吸入性肺炎

  9. 老人生理層面的改變 • 心臟血管系統 • 肌肉纖維化(心博量減少15%),交感神經反應降低(心律不整),血管彈性變差(靜脈曲張),血管鈣化(血管阻塞) • 消化系統 • 唾液減少(咀嚼時感覺食物乾燥),牙齒脫落(咀嚼困難,一生口角瘡),味蕾萎縮(味道變差),食道蠕動變慢(食物推進速度變慢),消化液分泌較少(不易消化) • 泌尿道系統 • 多數男人至五十多歲有些前列腺變大(小便困難),腎絲球變少(過濾機能不高,造成藥物中毒)

  10. 老人生理層面的改變 • 生殖系統 • 男攝護腺肥大 • 女性雌性素和黃體激素減少,骨盆支持組織變鬆(股骨及骨盆骨折) • 神經系統 • 神經傳導物合成及代謝減少(神經傳導反應變慢) • 部分神經元缺損,身體平衡維持較為困難,較易造成姿勢性血壓 • 骨骼肌肉系統 • 活動力,步態及姿勢改變,較易產生障礙,技能性活動變緩

  11. 老人生理層面的改變 • 內分泌系統 • 甲狀腺纖維化 • 腎上腺分泌減少 • 胰臟中的細胞會延遲胰導素的釋放(較易得糖尿病) • 性線較不發達(性需求降低) • 造血及免疫系統 • 白血球數目減少(抵抗力變差) • 維生素B12吸收減少---紅血球減少(貧血)

  12. 50歲中老年自述罹患慢性病情形 各慢性病盛行率(%) (民國九十二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成果報告,國民健康局,2005)

  13. 台灣老人罹患慢性疾病現況 (國民健康局,2006)

  14. 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 • 心血管性疾病 •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中風 • 骨骼退化 • 關節炎、骨折(髖骨骨折)、骨刺 • 眼疾 • 白內障、青光眼、乾眼症 • 代謝系統退化 • 糖尿病、痛風 • 其他 • 失眠、各項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 帕金森氏症、癌症

  15. 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常見的照護問題 • 疾病照護 • 中風、帕金森、失智、憂鬱、糖尿病 • 皮膚 • 皮膚潤滑度不足 • 皮膚病 • 適應 • 壓力與調適 • 感染(群聚) • 呼吸道、泌尿道、皮膚 • 跌倒 • 營養不良 • 約束 • 新陳代謝症候群 • 活動復健不足

  16. 老人身體照顧的重點 • 加強身體評估 • 配合生理變化、注意預防疾病產生 • 加強身體清潔 • 滋潤保養 • 動作輕柔、降低意外產生(預防跌倒) • 用藥安全 • 重複用藥、不明用藥及藥物副作用觀察 • 食物準備多樣、易咀嚼 • 環境安全 • 燈光照明充足、喝水、大小便方便 營養 運動 睡眠

  17. 新陳代謝症候群 • 下列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屬之。 • 體重超過標準範圍且大部分胖在腹部(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或身體實質量指數(BMI)27。 • 血壓≧130/80mmHg。 • 三酸甘油脂值≧150mg/dl。 • 空腹血糖值≧110n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低於40mg/dl, 女性低於50mg/dl。

  18. 老年疾病的特點 專業敏感度 適切的評估 • 常同時患多種疾病。 • 易有合併症。 • 症狀不典型、不明顯。 • 患病時,對藥物的反應較大。 • 特別是急性病,易致意識障礙。 • 患病後,恢復慢且差。

  19. 老年期認知發展 • 智力 • 不會有明顯的智力退化。遺傳、教育、資訊、環境因素等刺激的頻率多寡都會影響智力的發展。 • 記憶力 • 記憶力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而記憶力衰退常被視為是老化的一部分。 • 學習力 • 學習力與記憶是有密切關聯的,老年期的學習力雖不因年老而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因反應時間延長而導致速度也變得較慢。 • 注意力 • 注意力時間稍微縮短,執行任務最好不要超過45分鐘。

  20. 老人心理層面的改變 • 發展停止?---繼續 • 衰退期?---成熟 • 人格對事情思考更趨深入且有條理

  21. 老人面對的心理挑戰 • 發展自我統整 • 絕望 • 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經歷,重新尋找生命的價值,接受接近死亡的事實 • 努力達到一種統合感,人生生活的完整感 • 無遺憾

  22. 老人的心理需求 • 自我分化---過度關注工作角色 • 超越身體---過度關注自己身體 • 超越自我---過度關注自己個人需求

  23. 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 分享智慧,教導生與死(獨特) 自我實現 繼續發展好奇心,超越自我 發展潛能,發展更有彈性的社區角色 達到內心寧靜,自我接受,分離原工作角色,結交男女姓朋友 自尊 對年輕人進行口述歷史的服務,與老人團體維持有意義的關係,發展與年輕人有新的,次強度關係計畫與死亡有關的事情(如預立遺囑,居家照顧,埋葬) 接受分享過去經驗,接受配偶死亡,確認遺產計畫分享 歸屬感 安全 及安全感 預估收入及活力以符合重要需求,一最大獨立功能規劃合適的生活情況 學習忍受失落,及壓抑事件當需要時接受幫助 生理一致性 監控身體功能,適應生理限制—超過身體 監控身體功能,適應生理限制—超過身體 Ebersole,P.& Hess, P.(1998)

  24. 照護需求層級概念架構 保護性協助 隨時在側式 叮嚀式協助 間歇式協助 不需協助 ADLs IADLs 認知與情緒

  25.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現象

  26. 老人常見之身心疾病 • 老人憂鬱症 • 失智症 • 憂鬱出現在記憶變差之前或之後(SPMSQ或MMSE篩檢) • 焦慮症 • 晚發病的少,年輕時廣泛性焦慮症的持續或惡化,恐慌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妄想症 • 妄想出現在憂鬱之前或之後 • 譫妄 • 因身體疾病引起的意識變化-“DEMENTIA”如低血糖 • 器質性造成的憂鬱症 ~~B12,葉酸,甲狀腺…

  27. DEMENTIA • D—drug and alcohol-感冒藥水 • E--electrolyte • M—metabolism and nutrition, MS, B12, 葉酸 • EN-endocrine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 • T—tumor—NPC,hepatoma, Colon CA, pancrea • I—infection 梅毒, HIV,感冒後 • A—autoimmune disorder,such as RA

  28. 身體疾病合併憂鬱症 身體疾病是老人憂鬱症的重要危險因子 • 中風 40-50% 有憂鬱症狀 • 心臟病 45% • 癌症 45% • 巴金森氏症 40% • 風濕性關節炎 25-30% • 糖尿病 20% ( Buckman,1999) • 慢性疼痛及髖關節病變 50% (Montano1999)

  29. 中風與憂鬱症 • 中風後憂鬱症約30-60%,輕鬱症20-40%、重鬱症8-30%; • 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因為診斷標準不同、評估工具不同及中風後評估憂鬱症有無的時間不同,再加上失語症、認知功能與殘障會影響評估困難與準確性。 • 大半中風後的憂鬱症出現在中風後2-3個月內。 • 以前認為左邊顳葉中風容易憂鬱症(Robinson1990),這個有方法學上的問題(Burvill1996),目前的回顧認為中風的部位與憂鬱的發生無關(Singh1998)。

  30. 中風與憂鬱症 • 危險因素---中風前的因素如喝酒多、神經質、家族或個人憂鬱病史、社交孤立、負面的壓力事件 • 中風後危險因素—明顯的喪失社會角色、明顯殘障、認知功能差、住戶里之家、孤立及缺乏社會支持。 • 大部份文章認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婚姻狀態和中風後憂鬱症無關。 • 生物學上危險因素—如皮質下萎縮,尤其在periventriclular腦是旁白質萎縮。寫比出血容易憂鬱症。

  31. 台灣老人自殺流行病學 • 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人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38.84人(其中男性50.78,女性27.18)(2006年) • 1985-2006年台灣地區老人自殺死亡率分析 • 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約1.69倍; • 以年齡來看,75歲以上高於65-74歲自殺死亡率,約1.45倍。 • 就婚姻狀況來看,未婚之男性自殺死亡率較高,女生則是喪偶者自殺死亡率較高。 • 自殺者之自殺方式,老人大多採用吊勒方法,其次為固體或液體物質中毒的方法;自1993起,其他如:跳樓、溺水等的自殺死亡式逐漸增加。以自殺者之... • 老人自殺多在4-7月(春夏季),而1-2月及12月則較少(冬季)(劉慧例,2009)

  32. 老人自殺危險因子(江弘基等,2006) 疾病數、自覺健康狀態、憂鬱狀態分別為社區老人自殺意念之重要危險因子(李春香,2007) • 神經生物學相關因素 • 五羥色胺素(5-HT,Serotonin)濃度降低與自殺行為有關 • 精神疾病 • 老年自殺者有71%有精神疾病,其中4%~87%是重鬱症(多數是因為未就醫或未能獲得適切治療;持續強烈的無望感) • 社會因素及生活事件 • 喪偶是老人自殺的危險因子之ㄧ,尤其是男性喪偶後的第一年;約有40%有自殺行為的老年人,有人際關係的問題 • 身體疾病 • 70%的個案生前有生理疾病(癌症、疼痛、帕金森、中風)

  33. 老年期憂鬱症的診斷困難 • 老年人常陳訴身體症狀,而忽略情緒症狀 • 即使有情緒症狀,也常以泛性焦慮及緊張、易怒等表現,未必有憂鬱症狀 • 老年人常有多種身體疾病或服用許多藥物,因而與憂鬱症的身體表現難以區分。 • 診斷難題,是如何與失智症區分。 • 有10%的憂鬱症病人會出現認知障礙,常被誤為失智症,而未受到適當治療;失智症病人中也有20%有明顯憂鬱症狀,使兩者間的關係更不易釐清

  34. 2020健康國民衛生政策白皮書—高齡化族群(國健局2008)2020健康國民衛生政策白皮書—高齡化族群(國健局2008) • 目標 • 積極老化 預防失能 • 策略 • 老人衰弱及失能防治 • 老人跌倒及骨折防制 • 老人憂鬱症自殺之防治 • 老人復健及中風後失能之防治 • 老人預立指示之簽署與執行 老人健康促進四年計畫 (2009-2012)

  35. 台灣老人健康促進策略目標

  36. 台灣老人健康促進策略目標

  37. 只要一個人還有所追求的時候,他就沒有老。 直到後悔取代了夢想,一個人才算老。 -巴里莫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