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44 Views
清 兵 卫 与 葫 芦. 京 山 二 中 刘 红 梅. 图片导入. 结构梳理. 根据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小说紧紧围绕“葫芦”展开情节. 第一部分:发现葫芦. 第二部分:没收葫芦. 第三部分:砸碎葫芦. 第四部分:葫芦变价. 第五部分:放弃葫芦(转变爱好). 整体感知. 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感情 :. 喜爱 热衷 痴迷. 第 2 段:. 动作描写. 第 3 段:. 第 4 段:.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第 5 段:.
E N D
清 兵 卫 与 葫 芦 京 山 二 中 刘 红 梅
结构梳理 根据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小说紧紧围绕“葫芦”展开情节 第一部分:发现葫芦 第二部分:没收葫芦 第三部分:砸碎葫芦 第四部分:葫芦变价 第五部分:放弃葫芦(转变爱好)
整体感知 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感情: 喜爱 热衷 痴迷 第2段: 动作描写 第3段: 第4段: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第5段: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3、凸显主题
对于清兵卫的爱好,他周围的人是怎么看的? 客人、父亲 谈论葫芦 教 员 没收葫芦 父 亲 砸碎葫芦
从客人、父亲与清兵卫的谈论中,他们喜欢什么样从客人、父亲与清兵卫的谈论中,他们喜欢什么样 的葫芦? 客人、父亲——又大又长、模样奇特的葫芦 清兵卫——模样周正平凡的葫芦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话? 对比、铺垫
摇 摆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是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请找出本文的摇摆还体现在那里?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先写教员的爱好, 再写家访; 2、教员家访,父亲不在; 3、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那些葫芦 4、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5、刚松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 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了”。
“摇摆”的作用: 1、对比、衬托、铺垫 2、情节跌宕起伏
危机爆发: 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预计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爆发往往是在一瞬间。
0.1元=50元=600元?这样的等式什么时候成立?意义何在?0.1元=50元=600元?这样的等式什么时候成立?意义何在? 1、肯定清兵卫的爱好 2、讽刺父亲、教员的无知与除暴 1、肯定清兵卫的爱好
分析人物 清兵卫: 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父 亲: 依自己的喜好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教 员: 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分 析 主 题 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爸爸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 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 的做法,呼吁人们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拓 展 延 伸 1、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如果你是清 兵卫的父亲,又会怎样? 2、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3、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