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166 Views
幼小衔接中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 古兆丽. 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施行与深入,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日益缩小。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尚存在着单向衔接、片面衔接、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等诸多问题。我认为,应该辩证地认识这些问题,理顺其中的利弊,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一)幼小衔接具有双向性和共向性的双重指标. 现象一,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E N D
幼小衔接中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 古兆丽
(一)幼小衔接具有双向性和共向性的双重指标(一)幼小衔接具有双向性和共向性的双重指标 现象一,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被动等待幼儿园靠上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现象二,幼儿园与小学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衔接活动,但在实际研讨过程中,由于理念差异而产生分歧,双方相持不下。
(二)渗透性教育衔接与突击性教育衔接同时进行(二)渗透性教育衔接与突击性教育衔接同时进行 现象三,有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专门性的衔接工作,实施小学化的生活、学习管理。对此,一些专家批评其为“突击衔接”,认为不可取。
渗透性(衔接性)衔接教育的特点:教育时间长;具有教育长效性;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不易反复;针对性强。渗透性(衔接性)衔接教育的特点:教育时间长;具有教育长效性;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不易反复;针对性强。 • 突击性衔接教育的特点:教育时段短;即使性教育效果好;对矫正不良行为有较好的教育功效。
(三)改变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 现象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但这些衔接形式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形式衔接”,不具备教育价值。 现象五、有的幼儿园将小学部分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这种现象引起争论。
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住正确的衔接方向,科学、辨证地看待工作中的问题,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使一些衔接工作中的模糊区域明朗化。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与细化,必然有一些新的误区与困惑逐渐派生出来,这就需要研究者把握住正确的衔接方向,科学、辨证地看待工作中的问题,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逐渐使一些衔接工作中的模糊区域明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