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澳门课程改革 —— 社会与人文科课程发展概况

澳门课程改革 —— 社会与人文科课程发展概况. 黄逸恒(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 ihvong@aiegm.com / 2009.11.21. 背景一. 11/91/M 号法律 《 澳门教育制度 》 94-99 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1999 年回归 2003-2006 年修改教育法 9/2006 号法律 《 澳门非高等教育纲要法 》 2006 课程框架与基本学力要求的制定. 背景二. 回归前 澳葡政府对华人教育投入由无到有 华人教育-放任自流 学制多元-四制并存 课程、教学以至评价的高度自主 教科书依赖性强. 回归后的课改动向.

Download Presentation

澳门课程改革 —— 社会与人文科课程发展概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澳门课程改革——社会与人文科课程发展概况 黄逸恒(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 ihvong@aiegm.com/2009.11.21

  2. 背景一 • 11/91/M号法律 《澳门教育制度》 • 94-99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 1999年回归 • 2003-2006年修改教育法 • 9/2006号法律 《澳门非高等教育纲要法》 • 2006 课程框架与基本学力要求的制定

  3. 背景二 • 回归前 • 澳葡政府对华人教育投入由无到有 • 华人教育-放任自流 • 学制多元-四制并存 • 课程、教学以至评价的高度自主 • 教科书依赖性强

  4. 回归后的课改动向 • 2000年起参加OECD的PISA(03,06,09) • 2004-2009 委托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学院等高教机构针对整体和学科部份展开检视与评鉴 • 2006年通过《非高等教育纲要法》 • 學校在遵守政府訂定的相關教育階段課程 框架與基本學力要求的前提下,可自主開 發其學校的課程。 • 课程框架(以初中为例)

  5. 初中教育课程计划表

  6. 社會與人文科 • 依據草擬中的「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為了達至學生全人發展的目標,小學至高中階段設立六大學習領域。 • 其中,個人、社會及人文領域下設「品德與公民」及「社會與人文(或歷史與地理)」兩個科目。 • 為了更好實現初中階段課程綜合化的目標,初中階段歷史與地理兩科目的「基本學力要求」,擬以統整課程的形式呈現,即「社會及人文科」。

  7. 社會與人文科 • 首先,基本排除了相關課程的統整模式,取而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 • 歷史與地理科,是研究時間和空間的學科,歷史科的「時序性」和地理科的「空間性」,是兩個學科的特點,也是區別。 • 兩個學科雖然有時序和空間的區別,但從學習的內容上,也就是從澳門到中國到世界,這方面我們是有共通點的。

  8. 構想(書面課程) • 構想是: • 第一,保証歷史的時序和地理的空間學科特點得以保存; • 第二,兩科都關注澳門、中國和世界三大板塊。

  9. 構想(書面課程) • 從學生整體出發,審視學生在社會及人文科上,完成初中教育階段後,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的要求。 • 構想是,定立:四大關連主題→二級主題→基本學力要求。

  10. 四大關連主題 人與 時間 經濟 與 發展 文化 與 遺產 人與 環境

  11. 人與 時間 歷史演变 歷史事件 人物貢獻 政策治蹟 經濟 與 發展 文化 與 遺產 人口與資源 民族與宗教 聚落與城市化 生活方式 可持續發展 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與 環境 全球聯繫 自然遺產 空間與區域格局 自然環境 自然災害 環境問題

  12. 行政區劃 城市環境 海洋 回收再造 陸地 全球變暖 地圖與方向 酸雨、臭氧洞、ElNino 天氣 氣候 地質災害 氣象災害 地形 地貌 ??? ??? 空間與區域格局 自然環境 自然災害 環境問題

  13. 構想(書面課程) • 「基本學力要求」包括:知識、能力、過程和態度;同時亦以澳門、中國和世界作為切入點。如:

  14. 從書面課程到施教課程的連結(示例一)

  15. 校本課程發展 • 以學科結構為中心的分科課程(A校) • 以主題學習為中心的分科課程(B校) • 部份主題統整課程(C校) • 完全統整課程(D校)

  16. 课程的基本理念 • 社會與人文學科是一門統整了地理、歷史、經濟與文化等人文科學領域學科的綜合課程。課程結構強調綜合性,以學生生活和發展為中心,依據人與環境、人與時間、經濟與發展、文化與科技四大主題,統整初中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人文學科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為學生提供相互連繫且系統的知識體系;

  17. 课程的基本理念 • 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提升學生整體思維能力和公民素質為目標。透過四大主題的學習,讓學生掌握與他們密切相關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的基本概況、連繫和影響,突出人與自然環境以及不同民族社會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培養學生多角度、逆向與批判思考等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對澳門和國家的責任感與歸屬感,發展學生的人文關懷、多元文化觀、歷史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觀和國際視野;

  18. 课程的基本理念 • 課程強調歷史與地理兩大人文科學體系時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依據本地、中國和世界三大板塊,選擇恰當且關係學生發展需要的基礎內容建構課程,突出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和發展性的同時,亦能讓校本課程發展提供可行且適切的規劃準據; • 突出課程的開放性與靈活性,鼓勵教師依據學校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差異,利用豐富的教學材料、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多樣的評核模式去豐富社會與人文科課程的內涵,以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原則去組織教與學的內容,達到初中階段社會與人文科基本學力要求的同時,發展出各校獨特的校本課程。

  19. 课程目标(知识、技能) • 瞭解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包括自然的物理環境和人造的物質環境之基本概況,理解人、社會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 瞭解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技能,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和現象,理解基本的歷史概念和發展線索; • 瞭解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發展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理解環境保育、資源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 瞭解不同時期、民族、國家和地區文化與科技發展的特點和差異,知道科技發展對社會進步的影響,理解多元文化與文化保育的重要性;

  20. 课程目标(能力与方法) • 掌握批判思考、價值反思、逆向思維、解決問題和行動實踐的能力和方法; • 掌握閱讀、判斷、分析、比較、歸納和表達資訊的能力和方法; • 掌握探究創新、溝通合作、連繫綜合的能力和方法;

  21. 课程目标(价值态度) • 具備關心、思考和參與本地、國家、區域和國際重要的社會與環境議題的態度。 • 具備對本地、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發展學生的本土思維、人文關懷與國際視野; • 具備正確的多元文化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以及基於客觀史實的歷史觀。

  22. 謝謝 2009.11.2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