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4

最剧烈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界面. 最剧烈.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一)土地及土地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土地资源. 土地. 土地资源 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二)土地资源的特性.

aubrey-cash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最剧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界面 最剧烈

  2.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3.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4. (一)土地及土地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5. 土地资源 土地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6. (二)土地资源的特性 • 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土地,影响土地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 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并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

  7. 林 自然人文景观 土地 牧 生产资料 渔 副 • (三)土地资源的功能与作用

  8. (四)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的土地从平均海拔50m以下的东部平原,到海拔4000m以上的西部高原,形成平原、盆地、丘陵、山地等错综复杂的地貌类型。 从水热条件看,我国的土地,南北距离长达5000km,跨越49个纬度,经历了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热量变化;东西距离长达5200km,跨越了62个经度,经历了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干湿度变化。

  9. ◆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104km2,约占亚洲大陆面积的22%,为全球陆地面积的6.4%,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数量很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我国人均占有土地只有1.01hm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0.1hm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

  10. ◆山地多,平原少 我国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而平原、盆地只占31%。与世界上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巴西等相比,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较大。 ◆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 我国土地面积很大,但可以被农林牧副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70%,且分布极不平衡。

  11. ◆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我国农业历史发展悠久,较好的土地后备资源已为数不多。据估计,今后可供进一步作为农林牧用的土地共约1.25×108hm2,其中可开发为农地和人工牧草地的仅0.33×108hm2左右。而质量好和中等的只占其总量的30%,约0.1×108hm2左右。

  12. 二、土地资源开发 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3. 生态破坏 土地资源 生物或经济产量 的下降或丧失 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 环境污染 土地资源的退化 导致贫困 威胁区域和全球性安全

  14.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108hm2土地资源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23亿美元,而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至3倍,甚至10倍。

  15. 全世界土地退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16. (一)水土流失 过度的樵采、放牧,甚至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另外,由于在工矿、交通、城建及其他大型工程建设中不注意水土保持,也是使水土流失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153×104km2发展至90年代的179.6×104km2,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04km2。因水土流失全国每年丧失的表土达50×108t,其中耕地表土流失33×108t。因水土流失引起的土地生物或经济产量明显下降或丧失的土壤资源约37.8×104km2。

  17. (二)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地表在失去植被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已有31.1×104km2的土地成为沙漠化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9%。土地一旦沙化,其发展速度迅速加快。土地沙化后的生产力将急速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18. (三)土地盐渍化 盐渍化指土地中易溶盐分含量增高,并且超过作物的耐盐限度时,作物不能生长,土地丧失了生产力的现象。我国盐渍化土地有81.8×104km2,其中原生盐渍化土地面积为44.9×104km2,人为活动形成的盐渍化土地面积为36.9×104km2,次生盐渍化的土地面积有6.33×104km2。此外,还有易发生盐渍化的土地17.33×104km2。

  19. (四)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我国有36.6%的耕地普遍缺氮,59.1%的耕地缺磷,22.9%的耕地缺钾。有5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仅在0.5%~2%之间。除土壤养分退化外,由于重用轻养,耕作粗放,土壤结构破坏,耕层板结,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热量等肥力因素难以协调,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总的来看,我国耕地肥力不足,部分地区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

  20. (五)土壤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工厂、矿山生产建设中污染物的排放,农业生产活动等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据报道,我国受污染的耕地土壤已近2000×104hm2,另据统计,我国降酸雨的面积已从1985年的175×104km2扩大到1993年l280×104km2,受害面积增加了100×104km2。

  21. (六)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据估计,我国自1949年以来,由于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耕地累计减少4273×104hm2,扣除开荒造田2633×104hm2净减少1640×104hm2。现有在册耕地9567×104hm2 ,人均只有0.08hm2。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还将进一步下降。

  22. 三、土地资源环境管理 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3. (一)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在规划时要特别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注意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保证农、林、牧等基本用地不被挤占。   ②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标,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严禁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防止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和肥力下降等各种形式的退化。   ③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目标,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24. (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开展调查和评价 • 一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空间分布,调查水热条件、海拔、植被情况。 • 二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土地利用分类。目前可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居住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湿地、水面以及未利用的土地等9大类。②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效率分析。所谓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土地利用效率指单位用地面积所产出的产值或利税或功效。

  25. 三是土地利用评价,其要点有:①明确评价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可以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有的是为确定土地税赋和防止流失使用;有的为地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由于目的不同,相应的评价原则与方法也不相同。②确定土地利用评价的原则。③选择土地利用评价的技术方法。三是土地利用评价,其要点有:①明确评价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利用评价的目的可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可以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有的是为确定土地税赋和防止流失使用;有的为地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由于目的不同,相应的评价原则与方法也不相同。②确定土地利用评价的原则。③选择土地利用评价的技术方法。

  26. (三)制定在不同层次上科学、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 这里所说的层次和体系指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区)、镇(乡)、村等不同级别上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制定出各类土地的使用安排。 •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好不同部门、不同项目在土地利用要求上的矛盾。这里要协调的有国家的利益(包括眼前的和长远的)、部门或地区的利益、企业单位的利益和公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

  27. (四)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四)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保护的政策体系、运作机制和相应的制度体系

  28. 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的标志在于:一是土地利用的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二是土地利用的效益能否持续,即是否能在用好地的同时做到养好地。这就是说土地利用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的标志在于:一是土地利用的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二是土地利用的效益能否持续,即是否能在用好地的同时做到养好地。这就是说土地利用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 •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政策能够调动各种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并激励他们自觉执行政策。因此土地利用政策要能恰当地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利益关系,其中特别要注意巧妙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护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多项政策必须构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29. 制度 政策 机制 政策的方向必须正确 • 土地利用的总效益、总效率是否高? • 土地利用的效益能否持续?

  30. 第二节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31. 一、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32. (一)水资源的概念 本节所说的水资源,专指自然形成的淡水。其基本概念完全类似于上一节所说的土地资源。所不同的只是它的功能通过水量、水质及水能三个方面来表现。 水量 水质 水能

  33.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界中的淡水水体,并不一定都能被称为经济学意义的“资源”。它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体。这种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土壤水等淡水,个别地方还包括微咸水。地球上这几种淡水资源合起来约为1065×104km3,只占全球总水量的0.32%左右,所占比例虽小,但其重要性却极大。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界中的淡水水体,并不一定都能被称为经济学意义的“资源”。它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体。这种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土壤水等淡水,个别地方还包括微咸水。地球上这几种淡水资源合起来约为1065×104km3,只占全球总水量的0.32%左右,所占比例虽小,但其重要性却极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土壤水虽然不能直接用于工业、城镇供水,但它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所以土壤水属于水资源范畴。至于大气降水,它是径流、地下水和土壤水形成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补给来源。

  34. (二)水资源的特点 ①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③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④利弊两重性。

  35. (三)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36. 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列世界第6位。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8mm,年平均径流量为2.7×1012m3,地下水补给总量约0.8×1012m3,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和重复水量约0.7×104m3。但由于中国人口多,故人均占有量只有2632m3,约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

  37. 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   总体上说来,我国陆地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不同地区水资源量差别很大。

  38. 我国平均 每公顷耕地 径流量为 2.8×104m3 长江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1.4倍 珠江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4倍 淮河、黄河流域只有全国平均值20% 海河、滦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13.4% 辽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9.8%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耕地只占全国的36%;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6.5%。

  39. 我国地下水的分布也是南方多,北方少。占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晋、冀、鲁、豫4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地下水只占全国的10%。从而形成了南方地表水多,地下水也多;北方地表水少,地下水也少的极不均衡的分布状况。我国地下水的分布也是南方多,北方少。占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晋、冀、鲁、豫4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地下水只占全国的10%。从而形成了南方地表水多,地下水也多;北方地表水少,地下水也少的极不均衡的分布状况。

  40. 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的降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故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长江以南地区3~6月(或4~7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60%;而长江以北地区6~9月的降水量,常占全年降水量的80%,秋冬春则缺雪少雨。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多雨年份与少雨年份往往相差数倍。如北京1959年的年降水量(1406mm)是1869年(242mm)的5.81倍。安徽(蚌埠站)1956年的年降水量(1565mm)是1922年(376mm)的4.2倍。

  41.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我国平均每年被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108t,年平均输沙量大于1000×104t的河流有115条。其中黄河年径流量为543×108m3,平均含沙量为37.6kg/m3,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6×108t,居世界诸大河之冠。由于泥沙能吸附其他污染物,故水的含沙量大将会在造成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库淤积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增大了开发利用这部分水资源难度。

  42.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 环境问题

  43.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 存在的环境问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是指水量、水质、水能发生了变化,导致水资源功能的衰减、损坏以至丧失。

  44.   ①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①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5. ②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46. ③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河北沧州1973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为16km2,中心水位埋深33m,到1980年,漏斗已达2700km2 ,中心水位埋深为68m。这种现象还导致不少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一些内陆碳酸岩地区也因此出现岩溶塌陷问题。

  47. (二)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8. 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49. 围湖造田 湖泊数量、面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