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15 Views
第二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中考考点:. 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 、概述植物有哪些类群,并能区分这些类群。 2 、被子植物的一生 ( 1 )描述种子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 2 )描述芽的发育;根的结构及生长过程。 ( 3 )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和花、果的结构。 3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1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 2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 、植物类群有: 藻类 植物、 苔藓 植物、 蕨类 植物、 种子 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E N D
第二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中考考点: • 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1、概述植物有哪些类群,并能区分这些类群。 • 2、被子植物的一生 • (1)描述种子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 (2)描述芽的发育;根的结构及生长过程。 • (3)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和花、果的结构。 • 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1)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 (2)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植物类群有: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根据特征区分植物类群 (1)藻类植物:(是监测水污染的指示剂、地球上 90%的氧气都来自藻类植物) 无根、茎、叶的分化。 叶状体进行光合作用,根状物起固定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如:衣藻、水绵。 (2)苔藓植物:(是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植物) 有茎和叶,但其内无输导组织,根为假根,起固定作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植株矮小。 如:地钱。
(3)蕨类植物 : 有根、茎、叶等器官,其内有输导组织和 机械组织。植株高大。如:卷柏、贯众 (4)种子植物: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 产生种子,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 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 有果皮包被)
种脐 胚 种皮 3、种子的结构: ①大豆种子(双子叶植物种子) 胚芽 a b c d 胚轴 胚根 子叶 1.菜豆种子的结构
种皮与果皮 a胚乳 b子叶 胚芽 胚 胚轴 胚根 ②玉米种子(单子叶植物种子)
4、种子萌发的条件:(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缺一不4、种子萌发的条件:(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缺一不 可) (1)外部条件: 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内部条件: 完整的胚、足够的营养储备、过了休萌期。 5、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发育成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胚乳或子叶贮存的养料耗尽,就会逐渐萎缩。 芽的发育过程: 叶原基发育为幼叶,芽原基将发育为侧芽。
辨认特点:有根毛的是成熟区, 细胞较长的是伸长区,细胞最小的 是分生区,细胞排列不规则的是根 冠。 6、根尖的结构: ① 成熟区 ② 伸长区 ③ 分生区 根冠
7、根的生长过程: 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产生新细胞,部分新细胞体积增大并向下伸长,成为伸长区的细胞 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显著延长的伸长区细胞开始分化,其中央的某些细胞形成输导组织,表皮细胞向外侧延伸成纤细的根毛,从而发育为成熟区。 成熟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最主要部位。 (根的生长主要是根尖生长点细胞分裂和伸长 区细胞生长的结果)
8、花的结构: 花瓣 • ② • 花柱 • (内含胚珠) • 花托 柱头 }雌蕊 花药 花丝 萼片 花柄 雄蕊 ① 子房
9、被子植物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 开花 ,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开花后,雄蕊发育成熟时,花药自然裂开,将花粉散出。花粉以一定的方式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这叫传粉。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就会萌发,长出花粉管。当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时,释放出精子,胚珠里的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作用这两个生理过程。
10、果实的结构 ①柱头 花柱 ②子房壁 ③果皮 子房 ④种子 胚珠 雌蕊 果实 子房
完成受精作用之后,花冠、雄蕊等结构一般随之调谢,而雌蕊的子房却明显发育起来.(1)子房→果实;完成受精作用之后,花冠、雄蕊等结构一般随之调谢,而雌蕊的子房却明显发育起来.(1)子房→果实; (2)子房壁→果皮; (3)受精卵→胚; (4)受精极核→胚乳; (5)胚珠→种子; (6)珠被→种皮; (7)由果皮和种子共同构成果实。
第二课时 1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①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水分充足才能保持植物挺立的形态,叶片才能 舒张,有利于光合作用。 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需要水,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④根吸收的无机盐只能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到茎、 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 ⑤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成幼苗。 ⑥各种生命活动必须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⑦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由下往上输送。 筛管运输有机物,由上往下输送。
12、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氮、钾、磷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氮长枝叶; (2)钾长茎秆,帮助植物抗倒伏; (3)磷促进植物开花、结果。 (钾茎;氮叶;磷饱果。)
4、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 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如果缺乏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症状。
为什么往往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蒸腾作用指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 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例1;热带雨林由于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中, 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例2: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水分,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例3:为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 移栽植物的存活机会,最好在傍晚或阴天移栽植 后在遮阳,移栽时在剪去大量的枝叶。
中考考点: 第四课时 • 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 (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 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①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有机物,把二氧 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淀粉(贮存能量)+氧气 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的条件:光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光 叶绿体
暗处理 遮光 光照几小时后 放入酒精中 隔水加热 漂洗后滴加碘液 显色
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后,将一片叶的一部分遮光,然后放在阳光下,把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见光部分叶片会变成蓝色,而遮光部分叶片不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不可缺少的条件)下制造有机物——淀粉。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后,将一片叶的一部分遮光,然后放在阳光下,把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见光部分叶片会变成蓝色,而遮光部分叶片不变蓝色,说明绿叶在光(不可缺少的条件)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16、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例1、合理密植:在农业上,在保证作物有效地 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下,特别是光。 例如:要想作物茁壮成长,就必须让作物的叶片 充分地接受光照。 如果种植过稀,会因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 光照而造成浪费;如果种植过密,植株叶片相互 遮挡,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产量。 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 应该合理密植。
例2:立体高效种植:立体高效种植是充分利用例2:立体高效种植:立体高效种植是充分利用 光能的典型实例之一。立体高效种植就是把两种 可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 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增加产品、延长供应 的目的。比如葡萄栽植后的1~3年内,植株小而 产量低。可在葡萄的行间栽植夏季怕强光高温的 草莓,通过葡萄的遮阳作用,为夏季的草莓生长 提供有利条件。 例3:延长光照 例4: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17、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 +能量 呼吸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的场所:线粒体 线粒体
18、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例1:堆放时间较长的蔬菜因受热而腐烂,是因 为植物的呼吸会放热量,所以堆放蔬菜的地方 一定要保持通风散热,才能防止蔬菜腐烂。 例2:栽花或种庄稼都需要经常松土,是因为植 物要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所以要经常松土。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 类型 项目 叶绿体 线粒体 有光无光都能 光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化能的相互转化 光能变化能
19、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9、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 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剩下的都是以气体的形式 排到了大气中; 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当堂训练 • 1、<中考总复习>生物P23-25“典例分析” 2、优化训练4:1-5 BDBDC 6-10、DCABD 11-14 CCCC 3、优化训练5:1-5 ADBAA 6-10 ADDDC 11-15 ABBCD 16-20 BCDAD 21-25 DACAC 26-30 ABCCC
精练习题 • <中考总复习>生物P13-16“备战中考”
延伸拓展 • <中考总复习>生物P17-18“20分钟限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