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设计者:宋玉辉

《 草原 》 教学电子讲稿. 设计者:宋玉辉. 《 草原 》 的教学. 我教 《 草原 》. 《 草原 》 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 “ 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 。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Download Presentation

设计者:宋玉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草原》教学电子讲稿 设计者:宋玉辉

  2. 《草原》的教学

  3. 我教《草原》 • 《草原》这一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出发,我力图做到“加强预习,长文短讲,强化训练,大量阅读”。 • 把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纳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把预习作为讲读的基础,把讲读作为预习的深入,把课外阅读作为讲读的延伸。尽力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这样安排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第二课时读议课;第三课时练习和课外阅读课。 • 预习指导课是在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不再把诸如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分段、概括段意等做为预习重点,而是把这些做为一种习惯来要求。预习课是把下一节讲读课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读议课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长文短讲。这节课仍以学生为主体。

  4. 下面,着重谈谈《草原》讲读课的教学特点。 • 一、以文章总结句为核心,设置教学步骤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是文章的结句,也是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浓缩。因此,在教学开始,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总结句,理清脉络,感知中心;进而围绕总结句,理解中心;最后回归总结句,深化中心。使教学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教学重点突出。 •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领略草原的美景 • 《草原》第一段写景,作者文笔清丽,感情真挚。要想使学生领略草原美景,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但这些句子较难理解,是学习文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我突出地抓住了写景的总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易懂,但整句话连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就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茫茫”,什么是“并不茫茫”,并重点理解“而”这个转折连词的作用。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碧千里”,辽阔而碧绿的,而且景物清晰,没有空旷荒凉的感觉。

  5. 下面的三个句子具体写了草原美景。最难理解的是第三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这句话写了什么,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比成中国画。(“渲染”、“勾勒”是绘画用语。预习时,学生已掌握)并重点理解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句子,如:“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景色怎样?“欲流”与“流入”是否矛盾?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而且感受到草原的美丽。 • 但这只是理解了单个的句子,学生的头脑中还不能形成整体画面。于是,我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描绘,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草原美景的立体画面,把学生带到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同时,为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然后,我用“就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的感受油然而升”一句把两层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为草原美景所陶醉。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欣赏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这种境界之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 三、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取舍,突出重点训练项目 • 《草原》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访问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文字浅显,但草原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学生比较生疏,所以理解的重点也应放在这儿。

  6. 教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四个场面时,我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读议“迎客”一段,通过对场面的分析,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起个领路的作用。下面三段由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交流自学所得,老师给以点拨。 • 四、引导学生理解两大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 文章写景、叙事两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作者是第一次来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告诉读者:是美丽的草原养育了淳朴热情的草原各族人民,也只有在新中国草原人民才这样欢畅,使大草原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改旧日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凄凉萧索之状。今日,远道而来的汉族客人是来访问他们的,怎能不让他们欢欣鼓舞呢? • 这两部分间的关系我是准备在总结全文之前揭示出来的,但预习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课上相机引导,使学生自己弄懂了两部分间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 • 第三课时是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容主要包括练习和课外阅读。练习内容围绕授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安排,使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形成能力,然后在课外阅读中去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围绕授课重点来安排,但所选的篇目不局限于一、二篇,而是尽量多地提供既反映课重点又各具特色的文章给学生。此时,老师的作用在于督促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篇文章,一旦选定就要认真地读完,并指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