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63 Views
第七讲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E N D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十六届六中全会
地方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的国际比较(%)地方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的国际比较(%)
“农民负担” 国税:农业税和附加费;特产税;屠宰税;耕地占用税;教育附加费。 乡镇征收税(三提五统):农村有三项村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项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 集体征收的土地使用费 其它收费、基金和集资:公路或学校建设以及其他的地方性公益项目;报刊订阅费、购买保险、结婚证等等。 罚款:很多政府机构征收的违规罚款,如超生。 “隐性负担”:强迫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国家出售粮食;工业与农业的价格剪刀差。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划分未改变 • 2002-2010年间,全国财政收入从1.8万亿元增加到8.3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从1万亿元增加到4.2万亿元,年均增长19.6%,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2-55%左右。 • 同期,全国财政支出从2.2万亿元增加到8.9万亿元,地方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80%之间。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例仍然偏低 • 2002-2010年间,全国财政支出从2002年的22053.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9575亿元,年均增长19.1%。 •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从4670.22亿元增加到26276亿元,年均增长24.1%,高于同期全国财政收支的年均增长率,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1.1%提高到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