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348 Views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杭州师范大学人事处 刘金华. 百年学脉. 我校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 1908 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 1913 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 2000 年以来,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相继并入,组建新的杭州师范学院。 2007 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基本情况. 学校有下沙、文一路、玉皇山、古荡湾等校区,占地面积近 1400 亩,校舍面积 70 万平方米。规划中的仓前新校区占地 3250 亩,湘湖校区占地 558 亩。.
E N D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杭州师范大学人事处 刘金华
百年学脉 我校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13年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师范学院。2000年以来,杭州教育学院、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相继并入,组建新的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学校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
基本情况 学校有下沙、文一路、玉皇山、古荡湾等校区,占地面积近1400亩,校舍面积70万平方米。规划中的仓前新校区占地3250亩,湘湖校区占地558亩。 下沙校区 文一校区 玉皇山校区 古荡湾校区
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397人,研究生1329人;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占57%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40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共享院士8名。
人才培养 办学特色:人文学堂,艺术校园 人才培养特色: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
建设目标 至2015年,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至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 实现三个转型: 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 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 普通大学一流大学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近两年来,我校引进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包括共享院士8名(其中有4名院士担任学院院长)、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海外终身研究员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2名。 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海内外知名学者7名、海外优秀博士(博士后)69名,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 6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钱江高级人才”;聘任校“钱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59人,人才队伍的层次明显提高,结构逐步优化,数量不断壮大。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引才体系 • 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 • 三、注重激励关怀,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引才体系 • 1、建立协同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 •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非常突出位置,切实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 2008年,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党委人才办,专门负责海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引进及管理服务工作。 • 构建起校院两级、协调有力、运转高效、服务到位的引才工作体系。 • 建立起高端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高效的引才服务提供了机制保障。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引才体系 • 2、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体系。 • 整合学校资源,设置学院教授委员会、学科专家评审委员会、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三个层次的人才评价机构,负责不同层面的审核筛选。 •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已逐步形成了领导专家统分结合、专家考评定位、人才选拔人才、党委最终决定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一、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引才体系 • 3、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才工作体系。 • 主动“走出去”,拓展海外联系。先后赴国外与各行业的高端人才及团队进行深入接触,多渠道收集海外人才信息; • 以才荐才,广泛联系院士、专家、海外学者等高端人才,推荐一批具有师承关系、朋友关系、学术合作关系的海内外人才,两年来共邀请了50多位海内外人才来校考察交流。 •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才导向,设立了“钱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支持计划,聘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和学者来校指导工作。
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 为了鼓励和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杭师大这块“土壤”上扎根生长,为了使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学校2009年启动实施了“攀登工程”计划,其目标是搭建学科创业平台,“筑巢引凤”,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帮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
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 • 1、大手笔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 根据发展规划,2009—2015年学校将充分利用杭州市财政支持的12亿元专项资金,实施 “攀登工程”计划。 • “攀登工程”以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建设与管理,对学校引进的高端人才及团队,在科研平台搭建和科学研究上提供经费保证。 • 专设高端人才科研启动专项经费,占平台建设总额的30%,主要用于资助全职引进的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做到帐户单设、专款专用,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的开支比重。
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 • 2、高规格建设,提供硬件保障。 • 学校不仅为高端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实验用房、仪器设备,而且坚持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科研平台均按照国际水平建设,配备先进设施,为科研创新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 高层次人才以平台为依托,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青年基金以及科技部“973”项目等,力争以一流的硬件设施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
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二、实施“攀登工程”,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有效平台 • 3、全方位支持,提供工作保障。 • 学校充分尊重高层次人才的个性特点,根据其特长、兴趣和专业方向,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有多大的能力,就搭多大的舞台”。 • 在平台建设中,不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且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运行机制。如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赋予平台负责人较大范围的自主权;在科研启动经费使用时,给予团队经费较为宽松的使用权等。
三、注重激励关怀,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 1、以良好的待遇吸引人。 • 坚持以“以价值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财富”,对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我校实行一人一议的协议工资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不同层次、不同方式服务的人才提供相应的薪酬待遇。 • 在引才过程中,学校学科专家评议组根据其学术水平、五年工作目标以及建设思路开展评审,根据薪酬标准提出具体意见,经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以“年薪制”的形式发放到个人。
三、注重激励关怀,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 2、以贴心优质的服务感动人。 • 学校以人为本开展优质服务,认真做好人才引进后的配套工作,全程代办落户、社会保险、公积金等手续,在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为高端人才开通绿色通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 学校后勤服务集团构建了“高端人才服务体系”,采用结对联络模式,为人才的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 为解决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困难,学校向杭州市争取到了院士公寓和一批人才保障性住房,并建立人才住房货币化安置制度。为做好引进人才过渡期的住宿安排,学校还专门腾出房源作为人才过渡用房,体现对人才的关爱。
三、注重激励关怀,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 3、以爱才惜才的氛围感染人。 • 树立“人才是杭师大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校园环境。 • 学校注重环境留人,为人才事业发展创造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协作精神良好、人际关系融洽、设施先进齐全的工作环境。
三、注重激励关怀,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 4、倡导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和创作环境 • 学校推出具有特定涵义的教学科研特设岗,该岗位是为在原创性科学技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被认为具有巨大潜力的各类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它具有不受现行“以数字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影响,倡导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和创作环境。积极探索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讲数字,但不惟数字”的人才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