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788 Views
細胞的化學成份. 生物體內發現的元素:. 1. 有機分子的主要元素: H , C , N , O , P , S ; 2. 離子: Na+ , Mg2+ , Cl- , K+ , Ca2+ ; 3. 微量元素: Mn , Fe , Co , Cu , Zn , B , Al , Si , V , Mo , I 。 在所有生物體中,碳元素似乎是各種成份的主要架構物質,其可能之原因: 1. 原子量相對地小,因為只是 12 ; 2. 可形成四個強勁的共價鍵; 3. 可產生 C-C 鍵而構成龐大的鏈狀或環狀的碳架;
E N D
生物體內發現的元素: 1. 有機分子的主要元素:H, C, N, O ,P , S; 2. 離子:Na+,Mg2+,Cl-,K+,Ca2+; 3. 微量元素:Mn, Fe, Co, Cu, Zn, B, Al, Si, V, Mo, I。 在所有生物體中,碳元素似乎是各種成份的主要架構物質,其可能之原因: 1. 原子量相對地小,因為只是12; 2. 可形成四個強勁的共價鍵; 3. 可產生C-C鍵而構成龐大的鏈狀或環狀的碳架; 4. 可形成多價共價鍵。
碳水化合物 • 糖、澱粉、和纖維素是典型的‘醣類'。 • 糖和澱粉是生物細胞燃料的重要來源;而纖維素是植物的結構分子。 • 通式: Cx(H2O)y 大多均可產生,如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 • 只有少數不能,如去氧核糖C5H10O4 • 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均是醛(Aldehydes) (-CHO),稱醛糖(Aldoses)、 • 或酮(Ketones)(C=O),稱酮糖(Ketoses); • 同時亦含有若干氫氧基(Hydroxyl Gp.)(-OH)
單糖 1.三碳糖(Triose, C3H6O3):例如甘油醛(Glyceraldehyde)是呼吸作用的中間產物 2.五碳糖(Pentose, C5H10O5):例如核糖(Ribose) 合成核酸:核糖→RNA,去氧核糖→DNA; 合成輔酶:如NAD、NADP、Co-A、FAD、FMN; 合成 AMP、ADP和ATP。 3.六碳糖(Hexose,C6H12O6):例如葡萄糖、果糖等 能源 合成雙糖及多糖 4.單糖衍生物: A 糖 +2H → 糖醇,如甘油 B 糖 +O →糖酸: 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中間代謝物,如維生素C C 糖 -O → 去氧糖: 如去氧核糖 → DNA D 糖 +(-NH2) → 氨基糖: 如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 幾丁質
環狀結構…α、β異構物 真實的分子結構,並不像紙面印刷上那樣的簡單平面排列;事實上,化合物的特性是依據其三次元的特性而姞構的。葡萄糖和其他單醣分子在溶液中並不是直接碳原子鏈,而主要以環形存在。而在第一碳原子中,若氫原子是在該平面上,則稱α-糖;若相反,則稱β-糖。
雙糖 • 麥芽糖是由兩個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 • 蔗糖則是由一個葡萄糖和一個果糖分子結合而成; • 乳糖是由一個葡萄糖和一個半乳糖分子所組成。
多糖 • 其糖單體的正確數目不盡相同,但一個典型的多糖分子,約有數千個糖單體。 • 澱粉在植物體中是醣類的儲存形態,而糖原則是葡萄糖在動物體中的儲存形態。 • 纖維素則是植物細胞壁的重要成份,是地球上最豐富的醣類。 • 幾丁質也是一種重要的多糖,是昆蟲、蝦類、和其他節肢動物外殼的主要成份,也是某些蕈類細胞壁中的成分。
澱粉 • 澱粉通常在植物體內以顆粒(澱粉粒)形式存在,由α葡萄糖脫水聚合形成,是由兩種物質組成:直鏈澱粉(Amylose)約佔20%和支鏈澱粉(Amylopectin)約佔79%。
纖維素 • 與澱粉不同的是它是由β葡萄糖份子聚合形成。其間沒有分支,但各鏈之間卻有氫鍵相連故令細胞壁的穩定性大大提高,亦從而令它難以被消化。
A. 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 • 在20℃下,如表現是固體,便稱為脂肪;但若呈液體,則稱為油。 • 由於是非極性份子,故只微溶於水中。
油酸 亞油酸 軟脂酸 乙醇
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和不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 • 飽和脂肪酸如硬脂酸(Stearic acid, C17H35COOH),表示其烴尾(碳氫鏈)部份所有的碳原子均以單鍵結合;但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Oleic acid, C17H33COOH),雖然其碳原子數目與硬脂酸相同,但氫原子數卻少了二個,此乃由於在其第九與十個碳原子之間是以雙鍵結合,而此結合亦直接影響其空間的形狀。
功能 • ???
其結構與甘油三脂相似,只是甘油份子中的一個氫氧基與一份子的磷酸脫水聚合而不是與三份子的脂肪酸結合而成。而其中的磷酸根部份即成磷脂份子的親水基,其餘則為疏水基。其結構與甘油三脂相似,只是甘油份子中的一個氫氧基與一份子的磷酸脫水聚合而不是與三份子的脂肪酸結合而成。而其中的磷酸根部份即成磷脂份子的親水基,其餘則為疏水基。 • 磷脂是構成細胞質膜的主要成份,由於其含有疏水基關係,故令質膜形成雙層的磷脂結構。
蛋白質 •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amino acids)脫水聚合而成 • 20 種不同的 R • 氨基 • 羧基 R H N H O C OH C H
在自然界中,約有超過170 種不同的氨基酸,其中26種構成蛋白質,而常見的則有20種。 • 植物可從其所吸收的無機物合成其所需之氨基酸,但動物卻不能;動物所需之氨基酸一部份必須由外界的膳食直接供應,此稱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A.);而另一小部份的氨基酸則可由其他氨基酸轉化而成,該部份的氨基酸稱為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A.)。
氨基酸的構造及性質: • 物理性:一般氨基酸均可形成結晶;可溶於水而不溶於有機溶劑。 • 結構: 每一氨基酸份子均有一個氨基群(-NH2,若多於一個則是一鹼性氨基酸)及一個羧基群(-COOH,若多於一個則是一酸性氨基酸)。
酸鹼緩衝物: 在中性水溶液中,氨基酸份子很容易離子化而產生 -N+H3及-COO-基群而形成兩性離子(ZWITTERIONS)於是在溶液環境的pH值下降時,-COO- 極易接收H+變為-COOH 而將pH值回升;相反時,當溶液環境的pH 值上升時,-N+H3 亦極易釋放H+成為-NH2而使pH值下降;所以,氨基酸 是生物體內的一 種重要的酸鹼緩衝物。
1.肽鍵(Peptide Bond): • 是由一氨基酸份子羧基的-OH 和另一氨基酸份子的氨基脫水聚合而產生;是屬於共價鍵,故其結合力強,主要形成多肽鏈。
2.離子鍵(Ionic Bond): • 是由氨基酸份子經離子化後所生的-N+H3及-COO-結合產生。它們的結合力很弱,易受酸鹼變化而破裂!
3.雙硫鍵(Disulphide Bond): • 在半胱氨酸(Cysteine, CYS)中具有硫氫鍵(-SH),故相鄰的半胱氨酸的硫氫鍵可以氧化形成雙硫鍵。雙硫鍵對蛋白質的結構形狀十分重要,因為它可發生於兩不同的多肽鏈間或亦可在同一多肽鏈間。
4.氫鍵(Hydrogen Bond): • 發生於 -NH 或 -OH 與 =CO 之間;其結合力十分弱,但由於為數甚多,故對蛋白質份子結構的穩定性很重要!
5.疏水相互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 • 這是非極性R基之間的相互作用. 蛋白質會摺疊起來直至疏水的側基團和水隔開為止.
氫鍵 離子鍵 雙硫鍵
蛋白質的結構: • 蛋白質基本上是一種十分複雜的份子,平均也可能由一百個以上的氨基酸份子組成,同時亦有些蛋白質更由多條多肽鏈結合而成 • 1. 初級結構 • 2. 次級結構 • 3. 三級結構 • 4. 四級結構 (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