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23 Views
古代公文的当代启示与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张崇琛. 《 尚书 · 多土 》 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典”与“册”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文。现存今文 《 尚书 》 中的 《 汤誓 》 (商汤伐夏桀时的誓词)与 《 盘庚 》 (商王盘庚迁都前所发布的命令)两篇都是商代的公文,便可以证明。. 西周晚期著名的 《 散氏盘铭 》 ( 350 字),便是矢人将大片土地移付散氏时所定的契约。. 《 尚书 》 就是殷商至春秋初期各种文件的汇编,其中的“典”(经典)、“谟”(谋议)、“训”(教训)、“诰” ( 诰谕 ) 、“誓”(誓词)、“命”(命令),便是中国最早的六种下行公文的体式。.
E N D
《尚书·多土》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典”与“册”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文。现存今文《尚书》中的《汤誓》(商汤伐夏桀时的誓词)与《盘庚》(商王盘庚迁都前所发布的命令)两篇都是商代的公文,便可以证明。《尚书·多土》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典”与“册”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公文。现存今文《尚书》中的《汤誓》(商汤伐夏桀时的誓词)与《盘庚》(商王盘庚迁都前所发布的命令)两篇都是商代的公文,便可以证明。
《尚书》就是殷商至春秋初期各种文件的汇编,其中的“典”(经典)、“谟”(谋议)、“训”(教训)、“诰”(诰谕)、“誓”(誓词)、“命”(命令),便是中国最早的六种下行公文的体式。《尚书》就是殷商至春秋初期各种文件的汇编,其中的“典”(经典)、“谟”(谋议)、“训”(教训)、“诰”(诰谕)、“誓”(誓词)、“命”(命令),便是中国最早的六种下行公文的体式。
像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论佛骨表》、王安石的《上时政疏》等,都是内容精辟而又辞采华茂的传世公文佳作。像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论佛骨表》、王安石的《上时政疏》等,都是内容精辟而又辞采华茂的传世公文佳作。
朱元璋的《正礼仪风俗诏》、海瑞的《治安疏》、康熙的《遗诏》、郑板桥的《判词》等,或直言其事,或情理兼备,或慷慨激昂,或自由流畅,也都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树立了不同的榜样。朱元璋的《正礼仪风俗诏》、海瑞的《治安疏》、康熙的《遗诏》、郑板桥的《判词》等,或直言其事,或情理兼备,或慷慨激昂,或自由流畅,也都为后世的公文写作树立了不同的榜样。
一是内容的屏虚务实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 ——《史记·高祖本纪》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 ——《三国志·蜀书·董和传》
二是语言的简炼晓畅 • 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 • ——《明史·太祖本纪》
查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契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其田入官。今该生隐匿多年,被人首告,理应详革究拟;姑从宽,着持契当堂验税,薄罚可也。查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契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其田入官。今该生隐匿多年,被人首告,理应详革究拟;姑从宽,着持契当堂验税,薄罚可也。 • ——《郑燮判词册》
三是文采的精粹动人 • (武)后读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新唐书·骆宾王传》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四是文化意蕴的深厚 • 包拯的《乞不用脏吏》奏折千载之后仍令人念念不忘,则是由于它贯穿了“责贪残,慎名器”,从而让“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的反腐倡廉精神。 •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家训》
厥或告曰:“群饮。”汝勿失,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厥或告曰:“群饮。”汝勿失,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 ——《尚书·酒诰》
周公对“殷顽”的三部曲: • 1、精神上恐吓(周人自称受命于天) • 2、武力上镇压(周公平叛) • 3、舆论上搞臭(宣扬宋人愚蠢)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 ——诸葛亮《又诫子书》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八百株的桑田才不到20亩地,15顷的薄田仅相当于西汉时期的五夫受田之数(见《汉书·食货志》),而西晋朝廷规定的八品官员的占地之数即可达15顷(见《晋书·食货志》)。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 《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论语·学而》记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记·曲礼》亦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又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论语·学而》记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礼记·曲礼》亦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又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一、称谓 • 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将“鍚荼壸”(yang tu kun)误读为“钖茶壶”,将“乐乐乐”(yue yao le)误读为(le le le),结果贻笑大方。
先说敬称与谦称。 • 有一句话可以记住,即“家大、舍小、令他 人”。
再说敬辞与谦辞。 • 传统的敬辞主要有“高”、“大”、“尊”、“贵”等,与之相适应的谦辞则有“愚”、“拙”、“贱”、“敝”等。
三、会客 • 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礼记·曲礼上》)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礼记·曲礼上》)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曲礼上》)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勿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无搴裳。(《礼记·曲礼上》)
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礼记·曲礼上》)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上》)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曲礼上》) • 尊客之前不叱狗。让客不唾。(《礼记·曲礼上》)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礼记·少仪》)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礼记·少仪》) •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早暮,侍坐者请出矣。(《礼记·曲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