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267 Views
理念 . 計畫與課程設計. 一般體育與特殊體育的差異. 1. 適應體育是透過對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者的 獎勵 . 關懷 . 信任 和 尊重 。 2. 依般而言,各類障礙學生因為在體育經驗上的缺乏,因而需求比其他學生多特別是在動作發展與技能的學習等方面 ( Robinso-n。1990) 。 別人能輕易完成的活動,他們卻一值的失敗而傷害自尊心,所以在強調有效教學之前先要消除這類學生的無助感。. * 兩者的知識背景也不相同,一般體育主要的專業訓練是運動及動作科學,而適應體育則是適應理論。 * 而且,一般體育使用傳統的培育教師課程, 但適應體育則是運用一種尚在發展試驗中新
E N D
一般體育與特殊體育的差異 1.適應體育是透過對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者的獎勵.關懷.信任和尊重。 2.依般而言,各類障礙學生因為在體育經驗上的缺乏,因而需求比其他學生多特別是在動作發展與技能的學習等方面(Robinso-n。1990)。別人能輕易完成的活動,他們卻一值的失敗而傷害自尊心,所以在強調有效教學之前先要消除這類學生的無助感。
*兩者的知識背景也不相同,一般體育主要的專業訓練是運動及動作科學,而適應體育則是適應理論。*兩者的知識背景也不相同,一般體育主要的專業訓練是運動及動作科學,而適應體育則是適應理論。 *而且,一般體育使用傳統的培育教師課程, 但適應體育則是運用一種尚在發展試驗中新 專業理論。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論是由Maslow的人類需求引申而來,人類需求最早出現在Maslown著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54)一書中。 *自我實現論是個人想要發揮自己的潛能,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之內在驅力。 *Maslow將人類分為五個層次,其中飢、渴等生理需求在最底層,美學的及創作性的需求在最上層。每一層都代表一種動機,除非低層次的需求獲得最低限度的滿足之後,才能發展到高層次的需求。
*Maslow對需求提出兩點假設: (1)缺乏性的需求 屬於缺乏性的需求deficiency needs,者需要外在協助,Maslow認 為父母、教師和重要他人應盡量給予協 助。 (2)發展性或存在感的需求 存在感的需求“being” needs是個人維 護自尊的動機,也是促使思想家啟發世人智 慧,以及藝術家和發明家發揮其才能的驅 使。但是,Maslow指出只有少數的成 人能達成自我實現,所以世界上偉大的思想 家、藝術家並不多見。
*Maslow(1970,p.45)認為: 自尊心的滿足讓人感到自信、值得、有力 量、有能力與妥當足夠,覺得自己在世上是 有用的、被需要的。達到尊重需求層次之 後,個人才有動機追求個人所能成就之目 標;同時產生讓週遭世界更美好的責任感。
自我功能論 *全球公認的人本學派諮商之父Carl Rogers將自我實現理論運用到教學、及復健上。 *Rogers指出至我概念self-concept是心理學主軸,是了解個人行為的最佳途徑。 *Rogers將自我分為理想我ideal self和真實我real or actual self,兩者間的一致性越高,自我功能越高,越能達到自我實現。
*動作發展遲緩的孩子雖想成為優秀運動員,卻不願練習也不願接受動作糾正,因為這樣的經驗是痛苦的。*動作發展遲緩的孩子雖想成為優秀運動員,卻不願練習也不願接受動作糾正,因為這樣的經驗是痛苦的。 *他們的理想我與真實我之間的區別非常明顯,很容易產生假想世界或做白日夢,教師了解這種現象,便不難理解未何有些學生常表現出與正確學習背道而馳的行為了。
防衛機制 *當經驗中的回饋(動作的、視覺的或語言的)與理想我間無法協調時,個人的扭曲或否認態度產生防衛機制defence mechanisms 。扭曲是對經驗的意義產生曲解(個人接受自己想要的自我或世界而非真實的世界)。 *當身心障礙導致身體外觀異常或動作技巧受到限制時,個體會產生扭曲或否認的機制來維持自我概念的統整及保持心理健康。
正常化或社會角色穩定理論 *正常化normalization是使身心障礙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條件盡量達到一般標準;然而,並非要使他們變成正常,而是提供他們和一般人一樣的環境與機會。 *在運動競賽中成功的例子可以改變一般人對正常化的觀念,如波士頓馬拉松賽中優秀的身心障礙運動員和一般人並肩競賽;不但可以改變一般人對身心障礙者的態度,同時也能改善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McBee是一位輪椅使用者,曾敘述1978*McBee是一位輪椅使用者,曾敘述1978 年的波士頓馬拉松賽如何改變他的生命。他表達 了George Murray 第一次比其他肢體正常者更 先完成賽程之後的感想:他的朋友Fred-McBee 的生命從那天起有了改變,因為他親眼目睹發亮 的金屬外框從40碼外隨著搖晃顫動的輪椅呼嘯 而來,贏得26.2米世界盃冠軍。從跛行漸進到參 與一點休閒活動,而今擁有一身結實的肌肉。
*雖然正常化最早是針對智障者,但目前已被普便運用到外表或行為異於常人的各類身心障礙者上,wolfenberger(1972)指出正常化理論的三項原則:*雖然正常化最早是針對智障者,但目前已被普便運用到外表或行為異於常人的各類身心障礙者上,wolfenberger(1972)指出正常化理論的三項原則: 1.對待身心障礙者的態度差異越小,他們的行為及外表與一般人的差異也就越小。 2.反之,對他們的態度越異常,他們的行為亦將越偏離常態。 3.當他們被歸為一類,或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時,他們會視為不同,自己也覺得自己與他人不一樣。
社會角色穩定論 *社會角色穩定的七項主要課題: 1.社會角色穩定論注意到一般人對特殊族群貶值或壓制的潛意識。 2.社會角色穩定論強調賦與社會角色新價值,以及消除負向角色期。 3.不僅倡導常態或中性,更應具體提昇遭受貶值族群的個人形象。 4.適當運用發展模式,可以有效協助身心障礙者的成長,因為該模式重視人類潛能、需求與期望,以及有效的教學法。
5.社會角色穩定論認為模仿是最有效的學習機制之一,模仿有助於個人表現出合宜及有價值的行為。5.社會角色穩定論認為模仿是最有效的學習機制之一,模仿有助於個人表現出合宜及有價值的行為。 6.社會形象嚴重影響角色期望;因此,提昇遭受貶值族群的社會形象是必要的 7.對受貶值者個人、價值及社會三方面的無差別待遇需要許多支持,而且在個人及社會方面比生理層面更重要。(摘自Wolfensberger&Thomas,1983,pp。24-27)
學習的無助感 *學習的無助感是屬於外控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特別是重度智障或慢性病患者,總覺得無法對情況有所改善。學習的無助感常伴隨頹廢,因為在多努力也只換得動作上的一在失敗,導致動機減少、自尊降低喊沮喪感增加。體育教師應認識學習的無助感症候群,並設法預防。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區計畫和課程設計的組織中心或主題. *學區計畫的重點之ㄧ是判斷家庭-學校-社區工作團隊成員是否重視計畫目標,以及解決對目標重要順位看法的歧見.通常家長認為自我概念與社會能力較為重要,而體育教師則較注重動作技能與體適能;相反的,社區及休閒治療工作人員卻強調樂趣與終身受用的休閒技能與生活型態.
社區資源運用 *當學生在一般體育課程單元中無法完全參與時,即應根據其身心障礙安排特殊的教學活動(如輪椅籃球或手球),或指導在普通體育課程中未規劃的運動.理想的方式是聘請身心障礙運動員從事這方面的教學,如此依來學生不但能吸收新的教學內容,也有機會接觸 到社區資源中的角色楷模.
*有關特殊障礙的教學需考慮往返特殊設備場地間的交通問題,需倡導行動及協調才能取得資源.*有關特殊障礙的教學需考慮往返特殊設備場地間的交通問題,需倡導行動及協調才能取得資源. *有些學校會與社區休閒計畫合作,以方便交通、設備及工作人員的安排.這是從學校轉銜至社區的極佳方式,可衍生出各種實驗性的回歸主流計畫.
針對一般學生的服務 *有許多學生需要適應體育,只不過他們不是法定特殊教育的對象,所以無法獲得協助.儘管如此,有些學區對過重、不適應或行動笨拙等學生提供適應體育. *其實一般學生所需的協助並不亞於特殊學生, 有些家庭也同樣需要幫助.二十世紀末逐漸有機會發展新的服務模式,並把對象擴及全體公民,而非只針對法定身心障礙者.
邁向融合 邁向融合是全國性運動,建議讀者提供個人資料以建 立網絡.根據它們定義,融合體育是: 一步一步的過程 包含所有學生 提供一系列的活動支持 以學生的需求及興趣為基礎 融合體育的四個原則: 1.必要時活動加以修改以適應個別化 2.期待著重實際但也應具有體挑佔性 3.只有在需要時才提供協助 4.尊重學生冒險精神及提供適當的選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