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320 Views
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 张燕生 所长 博导. 全球反倾销案件数量和 GDP 增长率之间关系(增长率 % ). 当前反倾销的变化趋势. 1 .反倾销频率上升。 2008 年下半年共有 15 个国家发起 120 期反倾销调查。 2009 年上半年 , 各国至少已发起 77 起 , 最终可能超过 2008 年同期的 86 起。反倾销发生频率与全球经济增长率有一定负向关系。
E N D
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 • 张燕生 所长 博导
全球反倾销案件数量和GDP增长率之间关系(增长率%)全球反倾销案件数量和GDP增长率之间关系(增长率%)
当前反倾销的变化趋势 1.反倾销频率上升。2008年下半年共有15个国家发起120期反倾销调查。2009年上半年,各国至少已发起77起,最终可能超过2008年同期的86起。反倾销发生频率与全球经济增长率有一定负向关系。 2.反倾销发起国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上升。1996年仅有69个国家发布了反倾销调查,2008年增加到96个。排前两位分别是印度(42)和巴西(16)。 3.2008年下半年,对华反倾销调查34起,排反倾销调查首位。其次也多为东亚经济体,针对发达国家反倾销诉讼也有所上升。2008年下半年,针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达11起,而2007年同期不超过5起。 4.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反倾销中的比重上升。2008年下半年,金属工业(如钢铁、有色)排名第一(占35.8%);化工排名第二(占18.3%);纺织为第三(占15.8%)。
当前全球反补贴手段的发展 1.全球反补贴仍不是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手段。相比反倾销和其它壁垒要少得多。反补贴涉及到出口国政府,调查程序较为复杂。 2.中国已成为反补贴主要对象。2008年,全球发起反补贴案14起,有10起是针对中国。在20世纪后期,印度是反补贴主要对象,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综合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保护作用明显。 3.反补贴集中在金属类行业。1995-2008年底,全球累计发起的215件反补贴诉讼中有81件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这一比例高达38%。而针对中国的23起反补贴诉讼中,有11起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所占比例接近50%。 4.1995-2008年中国所遭受的23起反补贴措施中,8起来自加拿大,13起来自美国,2起来自澳大利亚。
2001-2008年WTO成员技术贸易措施通报情况(单位:件)2001-2008年WTO成员技术贸易措施通报情况(单位:件)
当前TBT与SPS措施通报情况 • 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WTO赋予各成员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即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权利。 •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的产品、服务等进入形成了障碍。 • 从2001年到2009年8月,WTO成员通报的贸易措施达到17529件,其中TBT措施9022件,占总数的51.5%;SPS措施8507件,占总数的48.5%
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 • 保障措施是一种贸易救济措施。指进口使进口国遭受损害或损害威胁而暂时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一类是WTO《保障协议》为代表的保障措施,这类措施对所有出口同类产品的国家实施;另一类是以《议定书》第16条为代表的特殊保障措施,仅针对中国实施。 • 保障措施不同于反倾销,是针对正常贸易条件下的进口产品,而反倾销是针对不公平贸易条件下的倾销产品。保障措施是对于公平贸易下的进口激增而引起的“严重损害”,其标准是非常严格的,高于反倾销的“实质损害”标准,适用条件比反倾销更严格。 • 特保条款的实施标准低于保障措施,由“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降低为“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其歧视性是指“特保条款”仅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单向性是指所有WTO成员都可针对中国适用这些“特保条款”,中国则无权对任一WTO成员采取“特保措施”。
这次危机的特点 • 在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发生的,危机与全球治理结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世界各国都提出了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的强烈要求。 • 金融危机对作为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所造成的伤害要大大小于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伤害。以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议题至今仍受到忽视。
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将出现调整 • 在当前的全球治理结构下,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发达国家动员全球金融资源的动力就越强,就越有能力实现其自身福利。 • 应研究和建立应对全球系统性风险的全球对冲机制和运做能力;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化和结构深化,加快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亚洲金融中心以及区域内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财富管理市场,分散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货币体系多事之秋,人民币稳步进世界 •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努力在于推动建立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全球协调机制;合理界定全球失衡和货币定值的调整责任,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外部性;探索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及货币监管当局,完善金融全球化监管和治理制度框架,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权益。同时在国内加快推进国内金融和货币的市场化基础;深化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改革、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结构改革、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改变现有国际资本流动格局 • 在过去十年里,国际资本流动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起大落。国际资本流入额在2000年为14919亿美元,随着IT泡沫破灭而跌至2001年的7351亿美元,跌幅达到50.7%。在2007年再次达到18333亿美元的高位,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又一次下跌21%,预计今年的跌幅也在30%左右。 •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其性质是为发展融资;到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其性质是投资分散化;再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向发达国家,其性质是为发达国家的消费和赤字融资。穷国为富国实现居者有其屋和改善穷人社会福利而融资,其合理性存在质疑。 • 后危机时代,通过对外金融资产再配置,建立对外投资带动零部件出口的新贸易格局.
中国形成全球视野和大国责任 • 在后危机时代,全球视野和大国责任将成为中国的核心能力。沃尔夫曾指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区别背后的一个关键事实,是市场没有祖国,政府却有。 • 全球化过于强调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便利化,却忽视了全球竞争会加剧两极分化。 • 中国应避免出现开采非洲能源和资源的同时,给当地留下资源枯竭性城市;对非洲等市场倾销过剩产品;以对外援助为名为赢得本国商业利益最大化等做法。
中国应加快推进资本国际化进程 • 提升对外金融资产的全球化运作能力。到2009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2131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金融资产的60%以上),其中美国国债为8015亿美元,在过去一年中累计增持2947亿美元。这种对外金融资产结构是很不合理的。下一步要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股市、债市、期市、汇市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在合理管理和运用外汇储备资产的同时,建立藏汇于民、支持“走出去”、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在改善对外金融资产的币种结构的同时,推进金融组合、直接投资组合、战略性资源储备组合的新配置。
加快推进中国产业国际化进程 • 逐步建立中国的全球生产体系。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21.5亿美元。作为加快推进中国产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通过“走出去”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加工组装体系、农业和矿业生产基地、研发设计中心、工程承包及后勤配送网络等,都是未来对外贸易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很薄弱。从为生产提供中间增值服务的部门来看,跨境运输、技术贸易、金融保险是服务贸易的三大逆差项目,咨询和资讯,会计和法律等专业服务的竞争力也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