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08k Views
[ 网控全局 ]. [ 把脉高考 ]. 一、考情回顾 从历年高考看,该讲所涉及的内容是每年必考的基础性考点。经纬网部分一般不单独命题,多与地方时计算、区域定位等结合,如 2010 年北京卷,以地图叠加为背景,形式新颖。. 二、考向前瞻 1. 从考核内容上看,时间计算、利用经纬网估求实际距 离,依然是今后命题的热点。 2. 添加经纬线、画简单地形剖面图是体现动手画图能力的 命题方式,等值线地图的判读仍然是命题热点。 3. 随着人类探索新成果的出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太阳活动等内容将会加强考查。. 1. 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E N D
[把脉高考] 一、考情回顾 从历年高考看,该讲所涉及的内容是每年必考的基础性考点。经纬网部分一般不单独命题,多与地方时计算、区域定位等结合,如2010年北京卷,以地图叠加为背景,形式新颖。
二、考向前瞻 1.从考核内容上看,时间计算、利用经纬网估求实际距 离,依然是今后命题的热点。 2.添加经纬线、画简单地形剖面图是体现动手画图能力的 命题方式,等值线地图的判读仍然是命题热点。 3.随着人类探索新成果的出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太阳活动等内容将会加强考查。
1.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第一,要注意看比例尺;第二,要准确量出图上距离; 第三,根据公式:“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进行计算,计算出的实地距离以千米或米表示。
2.实地面积的计算 •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2 • 3.根据已定的实地范围和图幅纸张大小确定比例尺 • 其方法是使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范围的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比较两者大小,采用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决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比如用长、宽各1米的
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 20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5 200 000,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 500千米)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 500 000。比较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中国地图采用的比例尺不得大于1∶5 500 000。
4.在等值线图上比较地形坡度、风力大小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 越陡;反之越缓。如①②两图坡度大小为:②>①。
(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 • 力越大;反之越小。如③④两图中,a、b两点风力大小为:a>b。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 • 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 如⑤⑥两图中坡度大小为:⑥>⑤。
1.地图比例尺大小的判读 • (1)地图上标出了比例尺,直接在地图上判读。 • (2)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标出了经纬线,依据“在一 • 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两地实地距离约为111 km”或 •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两地实地距离约为111 km”原理,结合图上距离判读比例尺的大小。
(3)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图中所绘区域的地理事物(3)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图中所绘区域的地理事物 • 具有一定的数字特征,暗示了比例尺。如地图上有中国领土的轮廓,可以根据“中国领土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的直线距离”,判读中国领土东西或南北方向的图上距离,进而算出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2.地图比例尺变化的实际应用 • (1)大比例尺地图常用于小范围的旅行、考察、工程建设等。 • 有时候根据需要,要改变地图的比例尺或图幅。在实地范围不变的情况下,新图比例尺为原图的几倍时,新图的图幅面积则为原图的n2倍。在地图比例尺不变的情况下,绘制的实地范围增大到n倍,新图的图幅面积则为原图的n倍。
(2)利用比例尺大小突出地形起伏的方法:缩小水平比例(2)利用比例尺大小突出地形起伏的方法:缩小水平比例 尺,加大垂直比例尺(如图2)。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比例尺大小与绘图效果的关系。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灵活变式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比例尺大小与绘图效果的关系。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灵活变式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比例尺的定义可以知道比例尺不变,图幅大小的变化,对于局部具体事物是没有影响的,所以A、C选项错误;比例尺放大,在相同图幅的地图上,局部地理事物标注更为清晰,为突出地形起伏应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解析]本题考查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比例尺的定义可以知道比例尺不变,图幅大小的变化,对于局部具体事物是没有影响的,所以A、C选项错误;比例尺放大,在相同图幅的地图上,局部地理事物标注更为清晰,为突出地形起伏应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答案]B
经纬网的应用 •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 • 确定地理坐标即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图示,都要确定一个经度、一个纬度,而且每一个点的经纬度坐标具有唯一性。
(1)经度的判断:自西向东(或顺着地球自转方 向)数值逐渐增大则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 则为西经,如图①中上面90°为东经,下面 90°为西经。 (2)纬度的判断:自南向北数值增大者为北纬, 数值减小者为南纬,如图②中纬度应为南 纬。在北半球的某地,其纬度数等于该地 看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 无论经纬网形状怎样,经线总是指示 • 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但是 •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方向是绝对的, • 而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选择两点间 • 的劣弧段(即两点间的弧度小于180°的弧段)进行比较判别。特别是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首先要判断南北方向,其次再判断东西方向(反过来亦可)。如图③中b在a的东南方向。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 (1)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两点距离计算,利用以下关系计算: • ①赤道上:111千米/1°经度;②经线圈上:111千米/1°纬度;③纬线圈上:111cosθ km/1°经度(θ为纬度值)。
(2)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计算,通常有 • 两种方法:一是构建直角三角形, • 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把这两点放 • 在一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其经度 • 差和纬度差计算出两直角边长度, • 然后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两点间的距离,如图④中A、C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111×cos60°=111千米,
A、B两点间距离为1×111千米,利用勾股定理,B、C两点距离约为 ×111千米≈157千米。二是估算法,如果给出的两点均靠近某一条经线或纬线,则可以把这两点近似地看成是这条经线或纬线上的两点,直接利用其纬度差或经度差进行计算。
4.利用经纬网进行比较 • (1)面积比较:比较不同区域面积的大小, • 要看其实际占有的单位经纬网格的 • 多少及其所处纬度高低。若占有的 • 单位经纬网格越多,其所处的纬度越低,则其面积越大;反之则越小,如图⑤中两阴影中面积大小为①>②。
(2)比例尺比较:在图幅大小相同、纬度大致相同时,经(2)比例尺比较:在图幅大小相同、纬度大致相同时,经 • 纬度间隔相等的,网格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网格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如⑥、⑦两图中比例尺大小为⑦>⑥。
用“劣弧法”判断东西方位 用“劣弧法”判断东西方位时,其基本方法是:两地同在东经,经度数值大的在东面;两地同在西经,经度数值大的在西面;两地分别在东西经,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东经度的地点在东面,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西面。 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东西方位的最简捷方法是:在两地之间的劣弧段画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例2](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则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 A.3°B.5°C.8°D.10°
[考点定位]本题结合我国省级行政中心的位置,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基础知识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点定位]本题结合我国省级行政中心的位置,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基础知识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经纬网与中国省级行政中心的空间定位。只要从图中大致知道两个城市之间的纬度差,就可以大致算[解析] 本题考查了经纬网与中国省级行政中心的空间定位。只要从图中大致知道两个城市之间的纬度差,就可以大致算 出每两条纬线之间的度数差。例如,纬度最高的哈尔滨位于46°N附近,纬度最低的海口在20°N附近,两者相差26°, 而图中两者相距5个纬线间隔,因此可计算出纬线间隔为5°。 [答案]B
一、基本特征判读 • 1.地形特征:根据图示等高线的数值、形状、疏密等判断 • 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特点。地形类型的判读有三种类型:一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二是山地中具体地形类型的判读,如山脊、山谷、山峰、陡崖等。三是局部微地貌的判读,如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河口处的三角洲等。
地势特点一般根据等高线数值疏密或 借助河流流向来判断,采用“东高西 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或“地 势起伏大(小、平缓)”等描述方式。如图①中地形特征为:西 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南部为平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2.判读水系、水文特征 • (1)水系特征:圈定流域面积,山脊处等高线弯曲最大点的 • 连线为分水线,分水线所包围的陆地区域范围大小即水系流域面积。判读水系状况,山地多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判读河流流向,河流应位于山谷处,且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 (2)水文特征:河流的水位与所处海拔有关;流量与流域面 • 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如迎风坡、背风坡、位置等)有关;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
(3)判断气候特征 • 分析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分析。
二、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区位选择 • 1.工程建设方面 • (1)确定水库库址和大坝坝址 • 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 • 或选择在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 • 这里可以获得较大的库容和较大的 • 集水面积(如图1中乙处)。坝址应建 • 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 • 处,同时考虑地质特征、生态环境和移民等问题(如图1 • 中甲处)。
(2)港口建设: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2)港口建设: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 • 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港湾。 • (3)确定交通线路:一般要求坡度平缓、线路较短、遵循沿等 • 高线修筑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断崖、沼泽、地下溶洞区等(如图2中ABC线)。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等,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等, • 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如图2中A、B处) • 陡坡宜种树护坡,防止水土流失;缓坡丘陵可开发梯田。
3.工业区和居民区选址 • 工业区宜建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 • 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 • 富的地区。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 • 傍水、靠近水源、地形平坦开阔 • 的向阳地带,且交通便利、远离 • 污染源(如图2中C)。
三、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问题 • 1.两地间的相对高度和温差 • 根据两点间的海拔高度,计算其相对高度:H相=H甲-H乙;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 m)可以求出这两地间的气 • 温差异:T差=0.6×H相/100。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 • 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高 • 程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 • 记高程为H高,该图的等高距 • 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 为:H高-H低<H相<H高-H低+2d。如图②,该山地的相对高度为400-200<Hm<400-200+2×100即200米<Hm<400米。
3.估算陡崖的高度问题 • 一般方法如下:首先读图找出相关几组数值,如等高距、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以及与陡崖相交最低和最高等高线的数值。然后用公式计算以下三个问题:(若假设等高距为h,陡崖相交处的等高线条数为n,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最低值为x,最高值为y)。
(1)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其公式为: (x-h)<H底≤x (2)陡崖顶部的高度H顶,其公式为: y≤H顶<(y+h) (3)陡崖的相对高度H,其公式为: (n-1)h≤H<(n+1)h
如图③中崖底高度:200米<H底≤300米,崖顶高度:500米≤H顶<600米,陡崖的相对高度:(3-1)×100≤H<(3+1)×100,即200米≤H<400米。如图③中崖底高度:200米<H底≤300米,崖顶高度:500米≤H顶<600米,陡崖的相对高度:(3-1)×100≤H<(3+1)×100,即200米≤H<400米。
说明:计算H的公式也可适用于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上任何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差,但公式中无等号(注意:两点一般不在图中等值线上)。说明:计算H的公式也可适用于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上任何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差,但公式中无等号(注意:两点一般不在图中等值线上)。
4.流域面积的计算: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出河流水系分水线4.流域面积的计算: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出河流水系分水线 • 位置,根据流域形状和范围,大致看成一长方形或正方形,结合比例尺或经纬网进行计算。 • 5.水库坝高和坝长的计算:坝高应依据出口处等高线高程判定 • 或计算,坝长可依据比例尺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