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九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九章 群体行为基础. 1. 群体概述 1.1 群体的定义及类型.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的类型: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1.2 群体发展的阶段 1.2.1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 · P · 罗宾斯将五个阶段描述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 1.2.2 间断 — 平衡模型.

asas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群体行为基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群体行为基础

  2. 1. 群体概述1.1 群体的定义及类型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的类型: •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3. 1.2 群体发展的阶段1.2.1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将五个阶段描述为: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

  4. 1.2.2 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个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 间断—平衡模型

  5. 2. 群体的静态和动态研究2.1 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群体的规模 • 群体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对符合小群体特征的9129个群体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小型群体的人数为2—7人,认为这是小群体模型的最佳人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2人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 群体组成人员的奇数和偶数问题 • 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工作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定。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应有其上限和下限。

  6. 2.1 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群体的结构 •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群体成 员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结构等。 • 群体结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所谓同质是指 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所谓异质是指上述各方面都迥然不同。

  7. 2.2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群体规范就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或遵守的行为标准、准则。 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 群体支柱的功能 • 评价准则的功能 • 对成员的约束功能 • 行为矫正功能

  8. 群体规范的类型 • 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的规范 • 与群体成员形象有关的规范 • 一些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 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9. 群体规范的建立方式 多数规范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建立起来: • 主管或同事的明确声明 • 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 • 最初的做法 • 过去延续下来的做法

  10. 群体的压力与从众行为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 阿希实验

  11. 2.3 群体协同效应 • 群体促进效应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 社会惰化效应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 协同效应 群体潜在的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互动过程损失=群体的实际绩效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12. 2.4 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影响凝聚力的因素: • 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 外部的威胁 • 群体的规模 • 奖酬体制 • 班组的组合 • 与外界的关系 • 群体的绩效 • 领导作风

  13. 凝聚力的作用

  14. 3. 群体决策3.1 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 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 增加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 • 浪费时间 • 从众压力 • 少数人控制 • 责任不清

  15. 3.2 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称“群体思维”是“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 顺从性思维 • 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 盲目乐观情绪 • 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 首创精神的假象

  16. 3.2 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17. 3.3 群体决策技术3.3.1 头脑振荡法 头脑振荡法最早由奥斯本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有关的人员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就某一专门问题无拘束地发表意见。会议上有一些规定,不允许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驳,即使是提出极其荒谬的意见也不允许反驳。在这样的会议上也不作结论,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思路越广越受欢迎,意见提得越多越受欢迎。但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某种意见。 采用这种方法人数不可过多,以十几个人为宜,时间不可过长,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人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地想问题,而缺点是整理意见、分析意见要花很多时间,拖延决策。

  18. 3.3.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方法的程序如下: • 就预测内容写成若干条涵义明确的问题,规定统一的评估方法; • 根据情况,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数十人,将上述问题邮寄给他们,征求他们的意见。 • 将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处理,找出答案中的中位数和分布情况; • 将统计结果再反馈给专家,每个专家根据统计结果,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但全部过程都需保密; • 将修改过的意见再寄给专家。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19. 3.3.3 提喻法 提喻法是由哥顿提出的,故又称哥顿法。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与即将进行的决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运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讨论。类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等。如果决策的问题是研究某种夜视仪,则可邀请专家来讨论猫头鹰眼睛的夜视功能。如果决策的问题是某些人事任命问题,则可讨论担任某种职务的人员需要具备什么品质的问题。采用这种类比的方式,把熟悉的事情变成陌生的事情,有助于人们摆脱框框的束缚,充分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开拓新的思路。

  20. 3.3.4 方案前提分析法 方案前提分析法与提喻法相类似。它并不去直接讨论有待决策的备选方案本身,而是讨论这些方案所依据的前提。

  21. 3.3.5 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 • 主持者向与会者通知开会地点与时间,但不告知议题。 • 与会者到齐后,主持者宣布议题,一般每次只议一个题目,解决一个问题,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 主持专家宣布全体进行“沉默准备”,发给每人纸笔,并规定时限(10-20分钟)。此时限内不允许互相交谈,每人埋头就议题准备意见。在此条件下,人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准备。 • 到指定时间后,每人依次宣读自己准备好的意见,但每轮只读一条,并由记录员将发言要点记在大家可见的黑板或大白纸上。 • 大家对不明白处提出问题,由原提议者解释澄清。 • 每个人将各备选方案,按照各自对其质量高低的判断,列出顺序。 • 记录员将每条意见的获票数写在黑板上。获票数最多者即为群体决策。

  22. 3.3.6 电子会议 50人左右围坐在马蹄形的桌子旁,面前除了一台计算机终端之外,一无所有。问题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计算机终端屏幕上。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室中的投影屏幕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