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53 Views
第六章 明清之际的危机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自然灾害 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自然灾害. 人地矛盾的深化. 人地矛盾的深化 南之人众,北之人寡,南之土狭,北之土芜。 …… 南人太众,耕垦无田,仕进无路,则去而为末富、奸富者多矣。 —— 徐光启 《 农政全书 》 卷九 《 垦田疏 》 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蕃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朕洞瞩此隐、时深轸念。爰不靳敷仁、用苏民力。
E N D
第六章 明清之际的危机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自然灾害 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自然灾害
人地矛盾的深化 • 人地矛盾的深化 南之人众,北之人寡,南之土狭,北之土芜。……南人太众,耕垦无田,仕进无路,则去而为末富、奸富者多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九《垦田疏》 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户口日蕃地不加增、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必然朕洞瞩此隐、时深轸念。爰不靳敷仁、用苏民力。 ——康熙帝谕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 惟是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在京八旗及各省人民。滋生繁衍而地不加广。此民用所以难充。民产所以难制也。 ——乾隆帝语,《清高宗实录》卷三
清代之人口理论 • 清代之人口理论 洪亮吉的人口说 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 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像
汪士铎之人口论 汪士铎之人口论 汪士铎的人口对策: · 严刑峻法,扩大死刑范围以减少人口。 · 刑法严惩妇女,推广溺婴(尤其是女婴)。 · 提倡独身,广建寺庵、鼓励出家。 · 禁止早婚,男子30岁、女子25岁方得嫁娶,男子25岁以下,女子20岁以下结婚者,处以极刑。 · 推广药物避孕,降低人口出生率。 · 听任灾疫蔓延,“以多疫为瑞” 。 …… ——《汪悔翁乙丙日记》
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之争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沉重人口压力的出现,并在19世纪中期达到极点。这是阻碍中国未能如西方那样发生重大经济变革并由此而进入近代工业社会的罪魁祸首。 ——传统观点 清代前中期的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以致引起严重人口压力之说,尚远非定论。 控制人口增长,以保生活富裕,这是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行为的基本特点。这使得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了一种至少是同步前进的和谐关系,从而避免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被过快增长的人口所吞噬。 因此若是为“近代至上”的偏见所蒙蔽,否认过去确实存在的事实,把古人都看得愚不可及,那倒是有失公允的。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2. 自然灾害 2. 自然灾害 灾害之主要类型 水患、旱灾、蝗灾…… 自然灾害之频繁 明代276年间,大规模灾害1011次。 嘉靖后,河患频发。 明末,陕西大旱,成为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明后期官员编绘的《饥民图说》
第二节 后金的兴起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与对明战争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与对明战争 · 万历十一年(1583),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统一女真征程 ·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称汗,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 努尔哈赤像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打抚顺 天命四年三月,“萨尔浒大捷” 天命十年(1625)三月,迁都沈阳 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迨归附日众,阻贰潜消。自摧九部之师,境宇日拓。用兵三十余年,建国践祚。萨尔浒一役,翦商业定。迁都沈阳,规模远矣。比于岐、丰,无多让焉。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纪一》 萨尔浒大捷
2. 皇太极的战略经营 · 宁远失利与皇太极即位 · 讲和与自固的对明方针 · 绥服蒙古 · 天聪十年(1636)称帝,改国号“清”,改族名“满洲” · 征服朝鲜 2. 皇太极的战略经营 皇太极 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既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 ——《清史稿》卷三,《太宗本纪二》
扰边与崇德三年(1638)的再度征明 扰边与崇德三年(1638)的再度征明 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朕今不取关外四城。岂能即克山海。今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皇太极语
崇德五年(1640)—七年(1642),围困锦州与松山大捷崇德五年(1640)—七年(1642),围困锦州与松山大捷 松山大捷
3. 清入关前之社会制度 · 八旗制度与八旗共治政治体制 3. 清入关前之社会制度 上既削平诸国。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皇太极改制与强化君权 设立总管旗务八大臣与十六大臣 上以经理国务,与诸贝勒定议,设八大臣……总理一切事务。凡议政处。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行。凡事皆听稽察。又设十六大臣……佐理国政,审断狱讼,不令出兵驻防。 ——清太宗实录 仿明制,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设立内三院(国史、秘书、弘文) 设立都察院、理藩院 (总称三院八衙门) 皇太极改制与强化君权
社会等级与经济制度的演变 奴隶主 平民(诸申;伊尔根) 奴隶(包衣阿哈;阿哈) 拖克索(农庄)制度 努尔哈赤于辽沈地区的“编丁立庄” 皇太极的禁立庄田与汉、女真“分屯别居” 天聪五年(1631),颁行《离主条例》 社会等级与经济制度的演变 { 今复议定离主条例,一除八分外、有被人讦告私行采猎者。其所得之物入官,讦告者准其离主;一除八分外出征所获,被人讦告私行隐匿者。以应分之物分给众人,讦告者准其离主。一擅杀人命者原告准其离主,被害人近支兄弟、并准离主,仍罚银千两;一诸贝勒有奸属下妇女者,原告准其离主,本夫近支兄弟并准离主,仍罚银六百两。…… ——《清太宗实录》卷九
第三节 农民大起义与清军入关 1. 李自成与张献忠 姚雪垠著《李自成》 1. 李自成与张献忠 · 天启七年(1627) 白水王二起义 · 李自成与张献忠的崛起 张献忠颁发的官印 西充县印
· 崇祯十六年(1643),大顺政权建立 · 崇祯十七年(1644),大西政权建立 · 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顺军攻入北京 明末义军战争路线图 明末义军战争路线图
清军入关与南方的抵抗 · 崇德八年(1643),福临继立,改元顺治 2.清军入关与南方的抵抗 多尔衮 孝庄文皇后 顺治皇帝
吴三桂降清与清军入关 吴三桂降清与清军入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吴三桂 陈圆圆
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军攻入北京。 十月,正式迁都北京。 顺治皇帝北京登基诏书 顺治皇帝北京登基诏书
大顺军败退与李自成殉难 大顺军败退与李自成殉难 李自成归宿诸说: A.通山遇害说 B.禅隐夹山说 C.通城遇害说
大西政权的覆灭 南明政权的抵抗与失败 大西政权的覆灭南明政权的抵抗与失败 南明诸政权年表
史可法 多铎入南京图 史可法
3. 清廷高压政策与社会矛盾 · 薙发令 (顺治二年六月)丙寅。谕礼部曰向来矱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此事无俟朕言想天下臣民亦必自知也。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矱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辨决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其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该部即行傅谕京城内外并直隶各省府州县卫所城堡等处。俾文武衙门官吏师生一应军民人等、一体遵行。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3. 清廷高压政策与社会矛盾
闻是时府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今剃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以示众。嗣后,剃发担有一柱矗立,若旗竿然者,犹其遗制云。闻是时府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今剃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以示众。嗣后,剃发担有一柱矗立,若旗竿然者,犹其遗制云。 ——《满清兴亡史》第二章《隆盛时代》 血洗江阴 嘉定三屠 血洗江阴嘉定三屠 清代的剃头摊子(西人画)
圈地 本朝八旗禁旅,带甲数百万。制于近畿四百里内,圈地以代饷。……凡圈民地,……所至村庄,相度畎亩,两骑前后牵部颁绳索以记,周四围而总积之。……圈一定,则庐舍场圃,悉皆屯有。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一,姚文夔《圈占记》 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所有也。 ——史淳:《恸余杂记·圈占》 圈地
投充与逃人法 又闻贫民无衣无食、饥寒切身者甚众。如因不能资生、欲投入满洲家为奴者、本主禀明该部,果系不能资生、即准投充。其各谋生理、力能自给者、不准。……此等投充旗下人民、有逃走者。逃人、及窝逃之人、两邻十家长、百家长、俱照逃人定例治罪。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 投充与逃人法
第四节 学术思潮与世俗文化 1. “崇实致用”的实学思潮 顾炎武 1. “崇实致用”的实学思潮 · 顾炎武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盈天地之间者也,气也。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顾炎武像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黄宗羲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黄宗羲 黄宗羲像 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王夫之 天下唯器而已矣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矣。 王夫之 王夫之像 代表作 《周易外传》 《张子正蒙注》 《读通鉴论》 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 ——谭嗣同语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同一王学之反动也,而其反动所趋之方向各不同。黄氏始终不非王学,但是正其末流之空疏而已。顾、王两氏黜明崇宋,而顾尊考证,王好名理,若颜氏者,则明目张胆以排程朱陆王,而亦菲薄传注考证之学。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同一王学之反动也,而其反动所趋之方向各不同。黄氏始终不非王学,但是正其末流之空疏而已。顾、王两氏黜明崇宋,而顾尊考证,王好名理,若颜氏者,则明目张胆以排程朱陆王,而亦菲薄传注考证之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对顾、黄、王的评价
2. 明清之际的世俗文化 · 传奇、小说 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 明中叶:《西游记》《金瓶梅》 明末:三言、二拍 2. 明清之际的世俗文化 明代小说《西厢记》与《三国演义》插图
戏曲与戏曲创作 昆曲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牡丹亭》 《紫钗记》 《邯郸记》 《南柯记》 李渔 《北词广正谱》 戏曲与戏曲创作 江苏昆山昆曲博物馆 汤显祖
绘画 明中叶: 吴门四大家 (唐寅、沈周、文征明、仇英) 绘画 文徵明《青绿山水》 唐寅《纨扇仕女图》
明清之际 八大山人(朱耷) 道济 绘画 郑板桥《竹石图》 朱耷《鱼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