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N D
大家好 我今天要教大家 (男女平等)
前言 「不一樣」就代表「不平等」嗎?我們發現,社會對男性與女性的態度是不同的。但是這樣就「不平等」了?恐怕未必吧!如果男性和女性真有本質上的不同,那麼,各依其所,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正是「平等」的表現?傳統主義者主張「男女有別」,男生、女生本來就不同嘛!男性主導社會的發展,其實只是各盡天職而已。我們可以想出很多理由為這個理論辯護。例如,人類社會需要男女分工,這種分工具有生物學上和社會學上的基礎。女性有耐心、愛心、細緻,比較適合養兒育女,操持家務;男性粗獷、衝動、有活力,適合開創事業,保護家園。男女間有先天差別,正是造物者巧妙的安排,不是嗎!男女間的關係固然可以調整,但萬萬不能說,有差別待遇就是「不平等」。孔老夫子說:男有分,女有歸。男女雖然有別,但男主外,女主內,琴瑟和諧、相敬如賓,有何不好?國學大師辜鴻鳴是個主張一夫多妻制的人。有人問他,如果可以一夫多妻,為什麼不能一妻多夫呢?他老人家想了一下說:「不對!不對!你有見過一個茶杯,旁邊圍繞著好幾個茶壺嗎?」不過,問題是大部分的女性現在已不願成為「茶杯」了。
十九世紀的女權運動 西方女權運動,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蓬勃展開。沃絲頓克芙特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97,以下簡稱沃絲頓) 堪稱女性主義的先驅。 她的成名作《女權的辯解》對女性的角色與地位有相當深刻的認識與探討,遭致傳統主流思想的不滿,一點也不意外。沃絲頓深受盧梭的影響,認為「自由」與「平等」應該是不可分割的。正確地說,平等是自由的基礎,窮得必須為生活錙銖必較的人怎麼可能享受心靈的自由?(Vindication, p.255) 積極理性的公共參與,如果可能存在的話,必須建立在免除財產扭曲的基礎上。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財產繼承制必須放棄,因為這使得統治階級,不管德性與能力,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財富腐蝕人心,靠家產庇蔭的人易於傲慢和懶散。(Vindication, pp.252-3,255)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這個社會更平等、人們更能深刻地瞭解這個世界、更為理性和穩固地建立政治秩序,就應該從追求平等開始。然而,與盧梭不同的是,沃絲頓更進一步將盧梭的邏輯推廣到女性身上。(Vindication, ch.5)
歷史上的男女不平等 女性主義者 (可能包括男性與女性) 聲稱歷史上女性的命運都是被決定的,臣服於男性,女性是被異化的 (alienated),沒有自己的觀點,他們被男性創造出來的鏡子所束縛。接受社會交給她們的角色與任務後,喪失自我,忽略自己的本性與潛能。這一個父權宰制的社會,女性依附於男性,不管是父親、丈夫或兒子。此種宰制關係未必是藉由武力,主要是意識形態,女性接受一套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觀,自願放棄任何權利,不能也不願意參與外面經濟和政治活動,沒有財產權,婚姻不能自主,沒有機會受專業訓練,即使接受教育,其目的也只是為扮演良好「女性」而預作準備。
我覺得大家要以 男女平等來對 待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