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89 Views
杉林葫蘆藝術初探. 30e01 資訊志工隊 2013.05.10. 目錄. 作品說明 --------------------------------------p.03 話說葫蘆 --------------------------------------p.04~p.11 杉林簡介 --------------------------------------p.13 葫蘆雕刻藝術簡介 --------------------------p.14 杉林葫蘆藝術館 -----------------------------p.15
E N D
杉林葫蘆藝術初探 30e01資訊志工隊 2013.05.10
目錄 • 作品說明--------------------------------------p.03 • 話說葫蘆--------------------------------------p.04~p.11 • 杉林簡介--------------------------------------p.13 • 葫蘆雕刻藝術簡介--------------------------p.14 • 杉林葫蘆藝術館-----------------------------p.15 • 葫蘆檔案--------------------------------------p.16~27 • 雕刻藝術簡介--------------------------------p.28~38 • 採訪何老師談葫蘆藝術現況與願景-----p.39~49
作品說明 • 說到杉林,很多人都認為是美濃或是旗山中的一個地名,甚至有些人根本沒聽過杉林這個地方,原因就是因為杉林沒有特色,自然也不為大眾所知,包括我們在內。然而,一年前去服務的時候,發現杉林真的有很多特色,好山好水好風景,還有最近漸漸興起的葫蘆藝術產業,為杉林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就像是春雨一般,滋潤著杉林這片土地,期待著杉林這顆尚在土壤中掙扎的種子,能夠破土而出,振興當地經濟,將葫蘆藝術發揚光大,並將這光芒,散發到整個台灣,成為葫蘆藝術的先驅。 • 在這篇數位典藏中,將介紹葫蘆藝術的相關資訊,讓更多人了解這塊產業,認識杉林,並加以推廣。
話說葫蘆有關葫蘆的許多傳說和趣事讓我們一同來欣賞話說葫蘆有關葫蘆的許多傳說和趣事讓我們一同來欣賞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3197.htm
甲骨文與詩經及本草綱目的敍述 • 現代植物學把各種“葫蘆”都歸屬於葫蘆科。而在我國古代葫蘆有眾多稱呼,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當中。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這種類型的文字 ,古文字學者指出,這是“壺字”,有專家指出它也是“葫蘆” 。 • 葫蘆在我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這三個字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邶風》雲:“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前二字在古代大約是相通的。 • 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敍述:關於“葫蘆”的稱謂,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裏出現了七種名稱: 懸瓠、蒲盧、茶酒瓠、藥壺盧、約腹壺、長瓠、苦壺盧。之所以出現眾多名稱,主要因爲古人把葫蘆按其性質和用途與形狀大小的不同而分類或由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
葫蘆的傳說 • 中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蘆,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爲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總之,創造人類及世界萬物的始祖乃是葫蘆轉化,“至於爲什麼以始祖爲葫蘆的化身,我想是因爲瓜類多子,是子孫繁殖的最妙象征。”由創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性愛、婚戀等方面的意義,正是葫蘆作爲隱喻意象在《詩》之興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義。 • 葫蘆神話大多有這樣一些内容: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葫蘆籽是萬物的種子;葫蘆笙聲是祖先的聲音。彝族民間長詩《梅葛》說,漢、傣、彝、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從一個葫蘆里出來的親兄弟;拉祜族長詩《牡帕密帕》中說:第一代人紮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個民族是紮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對孩子。佤族《司崗里》也有類似的傳說。《牡帕密帕》中又說紮笛和娜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紮笛砍來最好的泡竹(不是爆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
葫蘆崇拜的傳說 • 在傈僳族口頭世代相傳的《創世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著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著天。有一個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倆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裡,隨著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裡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麼高,地也不是那麼混濁,出現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世上只剩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哥哥說,世上人都死光了,只剩我們兄妹二人,為了不使人類絕種,我們結婚,才能繁殖後代。妹妹說,不行不行、我們都是一母所生,結婚是違反天道的。哥哥說,世上只剩我倆人,若不結婚。人類將會絕種。妹妹說,若老天同意我們才能結婚,如果你的箭射穿我的骨針孔,表示老天同意、我們就結婚。
哥哥拉起彎弓、一箭射穿骨針孔。哥哥高興地說,老天同意我們結婚了。妹妹又說,還是不行,並指著一付磨盤說,我拿磨心,你拿磨軸,我們把它滾下山,如果磨心和磨軸合在一起,我們方可結婚;如果磨盤分開,我們就不能結婚。倆人把磨盤滾下山,磨心和磨軸果然合擾在一起。於是兄妹結為夫妻。 • 兄妹結婚後,生了五個孩子。生第一個孩子時,父親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漢族;生第二個孩子時,父親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說,你是傈傈族;生第三個孩子時,父親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彝族;生第四個孩子時、父親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說,你是獨龍族;生第五個孩子時,父親把簸箕蓋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怒族。總之,我們中華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
醫病保健康 • 葫蘆是過去醫師裝盛仙丹妙藥的法器,它能納福增祥、去除災厄;並且吸取空間中的穢煞之氣,恢複原本的幹淨清晰。對身體不好、罹患疾病的人,能夠緩和症狀,讓身心都好過一些。從風水命理的角度來看,人之所以會生病,與犯到病符星有莫大的關係。先找出住宅中的病符星方位之後,再放置葫蘆,即可達到保健康之效果。用法如下: 1、在床頭放置三個葫蘆。 2、准備兩個葫蘆,一個掛在門背上,另一個則掛在 廚房門上或廚房内的瓦斯鑪附近。 3、除了上述地點外,也可找出‘病符星’方位所 在,將葫蘆放置於此。
納氣招福祿 • 葫蘆的音與‘福祿’相近,而它的外形圓滾有曲線,看來相當福氣,加上入口小、肚量大的特色,仿佛能夠廣吸金銀珠寶。掛在財位上,葫蘆納進了財富,就不易外流,守財聚富功能一級棒。 • 將葫蘆放置在生肖財位,可以放在桌上,也可以懸掛在這些方位的門口或牆壁上。
中國葫蘆文化 •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們常掛在門口用來避邪、招寶。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孩童,見之無不喜愛。就連電視劇中也要賦於葫蘆以多能和神話的功效。緣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著古老的淵源。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如果夫妻緣薄,可以擺放一隻在床頭,加強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蘆還用作除病之用,只須掛在病者的床尾或擺放在病者的睡側。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氣,使其快速的好起來。如果是健康人,則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氣,提升運勢。葫蘆掛在大門外,則有保屋內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杉林簡介 • 杉林區位於高雄市偏東北方、旗山風景線的核心地帶,北接芋頭之區甲仙,東方連接六龜溫泉區、美濃客家聚落、茂林國家公園,南與旗山、內門接壤,西臨台南縣,全鄉總面積約一二四、○九四平方公里,台二十一線省道縱貫本區南北,民國90年月光山隧道通車後均是對外交通的主要幹道。 • 此地的居民為客家及閩南人等等各民族匯聚於此,其中以客家人為多數。 • 由北向南依序是集來、新庄、上平、月眉、月美、木梓及杉林等聚落。 參考資源:http://shanlin.kcg.gov.tw/shanlin/index.aspx杉林區公所
杉林葫蘆雕刻藝術館 • 說到杉林葫蘆藝術發展的先鋒,應該就是設立於新庄國小中的葫蘆藝術雕刻館了,這個於民國88年由黃泓清校長與龔一舫老師攜手推動下,經文建會補助,再 承蒙余縣長、鍾鄉長的支持設立全國第一座葫蘆雕刻藝術館,專門介紹葫蘆藝術,作品DIY及葫蘆美食。 目的是為了發展一鄉一特色,建立屬於杉林的招牌。 參考資料:http://www.szp.ks.edu.tw/Ho-Lu%20Web/index.htm葫蘆雕刻藝術館
杉林葫蘆藝術創作工坊 談到葫蘆藝術,當然少不了杉林葫蘆藝術館,這是一個以葫蘆創作品及工藝品展覽為主的展覽館,也是傳承葫蘆藝術文化重要的一個地點 ,為當地葫蘆藝術產業的中心。 參考資料:http://tw.myblog.yahoo.com/jacken-farmer/archive?l=f&id=10杉林葫蘆藝術館部落格
葫蘆檔案 • 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是屬於葫蘆科葫蘆屬的一種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實也被稱為葫蘆。 • 界:植物界Plantae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目:葫蘆目Cucurbitales科:葫蘆科Cucurbitaceae屬:葫蘆屬Lagenaria種:葫蘆L. siceraria • 保護狀況: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8%91%AB%E8%8A%A6
形態特徵 • 一年生草質藤本攀援植物,有軟毛;捲鬚2裂。葉片心狀卵形至腎狀卵形,長10~40釐米,寬與長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頂端尖銳,邊緣有腺點,基部心形;葉柄長5~30釐米,頂端有2腺點。花1~2果生於葉腋,雄花的花梗較葉柄長,雌花的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短;花萼長2~3釐米,落齒錐形;花冠白色,裂片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釐米,寬2~3釐米,邊緣皺曲,頂端稍凹陷或有細尖,有5脈;子房橢圓形,有絨毛。果實光滑,初綠色,後變白色或黃色,長數十釐米,中間縊細,下部大於上部;種子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97.htm
生長及交配季節 • 葫蘆適合生長在夏秋兩季。 • 種植則可分為篷架以及平面種植 • 在交配季節(葫蘆為雌雄同株),雌花及雄花,大約都在半夜10:00 ~ 11:00時交配。 • 交配的方式: 自然交配:需介昆蟲或風傳遞 人工交配:須以人工摘取雄蕊授粉 無授粉:子房就不會彭大,並且在短期內凋謝
產地 • 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產地是印度與非洲。但據考古材料記載,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過石器時代的葫蘆化石。早在近一萬年前,在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經生長著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現 ,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開始種植葫蘆,而用葫蘆作為盛水的用具則要早於陶器和青銅器。在以後的歲月裏,人們對葫蘆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它的利用也愈來愈廣泛,如用它製成樂器,作為養蟲的器具,甚至用模具套制出多種多樣的高級藝術品——葫蘆器。這些都說明,葫蘆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植物,不是從外國引進的;當然,也沒有材料說明,葫蘆是由中國傳到外國的。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fokps/index4b.htm
種類 • 1.大葫蘆:下部圓大,直徑25-30厘米葫蘆體型很大,嫩時皮質白嫩,是農家的蔬菜,有多種吃法,成熟厚皮質堅實,可鋸成兩半作舀水的『瓢』。 • 2.亞腰葫蘆:它的形狀長得很可愛,像兩個疊起來的球體,上小下大,中間有個纖細的「柳腰」,亞腰葫蘆的大小差別很大,大者可以到一公尺多,小者只有豌豆大小<明宮史火集>載,仍有真正的小葫蘆如豌豆大,最經常見到的等腰葫蘆大約20-25厘米,主要用來觀賞。 • 3.扁圓葫蘆:它形狀圓而扁,直徑7-9厘米,因形狀像個大柿子,所以有人稱扁圓葫蘆為『柿子葫蘆』。 • 4.長炳葫蘆:下部渾圓,大小如扁葫蘆,上面有個細長的柄,這種葫蘆可以食用,成熟後古代人都用來作為葫蘆笙,現在則鋸開作杓或瓢 • 5.瓠子:它的形狀呈圓筒形,粗細長短不一,像一條大絲瓜,未成熟時外皮呈現綠白色,柔嫩多汁,可以食用,成熟後皮色偏白,質地不太堅硬,除了可以食用外,還可以用來製作長形的葫蘆器具。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fokps/index4c.htm
生長過程 http://163.32.135.36/%E4%BD%9C%E5%93%81%E9%9B%86/gourd/%E7%B2%BE%E7%B0%A1%E7%89%88/%E4%B8%AD%E6%96%87%E7%89%88/index1.htm
葫蘆挑選 • 一、葫蘆要幹透、型好、芯正。 • 二、葫蘆上手要有墜手的感覺,葫蘆越重密度越高,所以葫蘆的生長期要長。 • 三、葫蘆上手撮一下應當有圓潤光滑的手感。 • 四、里子要糠,有厚度,跟海綿墊似的有彈性,行話:瓷皮糠里。 • 五、葫蘆的皮色應當幹淨,必須沒有一點瑕疵,要像水一樣幹淨,行話:一汪水。 • 六、皮色慘白的葫蘆千萬不能要,因爲葫蘆肯定用藥水浸泡過。 • 七、拿起葫蘆用鼻子問一下里子和外皮的味道,沒有動過手腳的葫蘆應該發出濃鬱自然的葫蘆香味。如葫蘆里子和外皮有刺鼻的味道或者一點味道也沒有的,這表明葫蘆本身已經做過手腳,堅決不要。
葫蘆妙用多 • 食用: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而作葷羹,可蜜餞作果,可削條作干,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咸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以燒湯,又可以作菜,既能腌漬,也能乾晒,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他的種子,都要在嫩時食用,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 藥用:葫蘆除了可以盛藥,本身也是一種藥材,葫蘆味甘無毒。葫蘆的種子、殼、莖…等都可以當藥材,可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的醫書記載,葫蘆花可為解毒之用,或者治痲瘋。葫蘆子可以治療牙痛、牙齦腫痛和牙齒鬆動。所有的部位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可以消熱解毒、瞤肺利便,越老的葫蘆藥效越高。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fokps/index4a.htm
樂器:在古代葫蘆是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他的價值不亞於絲竹。在漢朝的禮樂志:「有葫蘆笙」,這是最早記載用葫蘆作樂器的書。葫蘆除了可以作笙以外還可以作絃樂器或是彈撥樂器的共鳴箱。在大陸的少數民族像是傣族、彝族、阿昌族還有一種用葫蘆作的樂器叫作葫蘆絲也可叫葫蘆簫,常用來吹奏山歌或是民間曲調。樂器:在古代葫蘆是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他的價值不亞於絲竹。在漢朝的禮樂志:「有葫蘆笙」,這是最早記載用葫蘆作樂器的書。葫蘆除了可以作笙以外還可以作絃樂器或是彈撥樂器的共鳴箱。在大陸的少數民族像是傣族、彝族、阿昌族還有一種用葫蘆作的樂器叫作葫蘆絲也可叫葫蘆簫,常用來吹奏山歌或是民間曲調。 • 日常用品:可用來裝酒,小品種的葫蘆被作成酒杯,大品種的葫蘆就用來裝酒。現在比較少人用葫蘆來喝酒了,但是還是有人用葫蘆來當水瓢。在非洲等落後地區還會用葫蘆來當碗、飯杓、湯匙等。
葫蘆藝術的特點 •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葫蘆也不例外,它是藝術品也是很好的遠古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其作品大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歷史題材爲基礎,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去創作,因此形成葫蘆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人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葫蘆是由圓構成的,象征着和諧美滿。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與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神話傳說乃至政治等關係也十分密切,圍繞葫蘆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無疑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葫蘆作爲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
葫蘆藝術的特點 • 1、葫蘆藝術的天然性 • 2、葫蘆藝術的觀賞性 • 3、葫蘆藝術的技巧性 • 4、葫蘆藝術的獨特性 • 5、葫蘆藝術的趣味性 • 6、葫蘆藝術的通俗性
素材處理 • 普通葫蘆易裂易碎,不易雕刻也不易保存,特別是硬度不夠解決不了細部的雕刻問題,難以刻出理想的作品。因此,葫蘆炮製技術成了葫蘆雕刻的關鍵所在。以下是最常用的三個素材處理步驟: 一、刮皮處理:採收後將大小葫蘆表皮刮乾淨, 以利乾燥 二、乾燥處理:日曬法、機器乾燥法 三、防腐處理:詳見下頁
防腐處理 • 1.水煮:水煮是為了殺菌和煮去瓜本身的甜味,避免引起蛀蟲,然後將裡面的瓜肉及種子全部掏空後晒乾。 • 2.浸泡防腐藥水:所作防腐全部在瓠瓜肚肉部分,因為所有的蛀蟲是由裡而生,防腐藥水讓瓜肉鬆軟、木質部吸收再風乾。 • 3.防潮處理:最後一道手續是將瓠瓜肚肉的鬆軟層處理成像外表的不吸潮特性。因此一個作品素材,從種植到成熟、採收、晒乾、防腐共需大約兩年之時間。 參考資料:http://163.32.135.36/%E4%BD%9C%E5%93%81%E9%9B%86/gourd/%E7%B2%BE%E7%B0%A1%E7%89%88/%E4%B8%AD%E6%96%87%E7%89%88/index1.htm
雕刻技法 一、青刻法 在葫蘆生長期間,用尖銳的工具在葫蘆瓜皮的表面上刻劃,葫蘆繼續生長時,疤痕癒合所長出的瘜肉,就形成了自然的浮雕。 二、彩繪法 彩繪法其實就是用畫筆代替雕刻刀;用葫蘆代替畫紙,在葫蘆上做變化,是所有技法裡最容易做到的,只要有畫筆及顏料,每一個人都能在葫蘆上彩繪。
三、素雕法以木刻技法在素色葫蘆上雕刻並且不加 上任何顏料,分為陽刻和陰刻 1.陽刻 雕刻線分虛實還有暗線、繪線,虛線是陽刻,鏤空葫蘆型體線而成,多用吉祥物體,繪線用筆來替代,感覺更加的細膩。 2.陰刻 是不損傷材料的刻法,刀刻書畫的葫蘆技法大部分都是採取以線為主的陰刻法,而陰刻法就是,先在葫蘆上作畫,然後運用淺刻法加以完成。
四、透雕法 • 分陰透刻及陽透刻,做鏤空處理,鏤空而多層次,顯現出立體的感覺,把枝幹雕在最內層,樹葉、人馬刻在外層,互相交疊。
五、匏燈法 • 因為葫蘆本身中空,利用這個特質,將它做成燈飾,更添實用價值。
葫蘆種植的期望? • 我們種這麼多年,發現每年7月半過後種是最好的時機,這有考量天候跟雨水的問題。過年附近即收成,大的半年採收一次;過年後種小的品種4個月就能採收,剛好抓在梅雨季之前收成,一般來說梅雨季和颱風季都不會種植,頂多拿來食用。收成的量剛好夠我們一整年使用,儲存太多,會造成資金的累積,這都有牽涉到成本的問題。未來我們會請農民栽種,希望產跟銷能夠搭配的很完美,不會造成庫存,每年農民種,都能馬上拿到現金,有穩定的收入,就會想把品質顧的越好。大的收比較高價錢,藝術創作大的可以創作的比較多;小顆做的在精緻,賣到高價都難,我們有考慮到末端的售價,末端售價越高的,盡量讓農民去種,越大顆,單價越高,至於小顆,以量多來收購,讓農民不管種大種小都有一定的收益在。
對於葫蘆產業發展 有什麼期望或願景? • 我最早在做葫蘆,因為這個鄉一點特色都沒有,唯一的特色就是八十八年新庄國小成立了一個葫蘆藝術館,所以想說可以藉由這種條件,製造杉林的特色。我從小到大住在杉林鄉,外地人都不清楚這個鄉在哪?為甚麼這麼沒名氣?因為杉林一點特色都沒有,我的願望就是,用葫蘆藝術來打響知名度。 • 可是做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第一,沒人買,第二,很難做。不過技術是可以提升的,這幾年來,增進許多,一顆可以做到10幾萬,產值就出來了。 • 至於未來的遠景,希望杉林可以種植100公頃以上的農田。當觀光客從旗山、美濃過來,沿路都將會是滿滿的葫蘆田。葫蘆是很討喜的。好奇的,都會停下來看,這就可以讓杉林的觀光產業一下拉起來,這 (續)
地方也會有穩定的收入。杉林最大的毛病就是貧窮,因為種田收入很微薄,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產業,每年都有幾十億進來這裡,杉林沒有窮人,大家都有錢賺,所以我的技術不保留,想學的人都可以來學,藉由這個機會,把葫蘆產業帶起來,藉由杉林這個點,推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地方也會有穩定的收入。杉林最大的毛病就是貧窮,因為種田收入很微薄,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產業,每年都有幾十億進來這裡,杉林沒有窮人,大家都有錢賺,所以我的技術不保留,想學的人都可以來學,藉由這個機會,把葫蘆產業帶起來,藉由杉林這個點,推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
在推廣的過程 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 生產技術很難學,尤其沒有耐心更難學,訓練出來的人才,要長時間培養,而且要有耐性,這是目前兩個瓶頸。技術目前突破了,但現在人才培訓,還在比較緩慢的階段,可是我不急,我寧願找到對的人,來慢慢培養。像我去年的產值預計做200萬,今年500萬,明年期望1200萬,後年更達到5000萬。 • 算我訓練出來的學生可以做到多少東西?這些東西可以創造出多少的產值?每天都有很多遊覽車過來每一部都是商機,學生自然就會有動力去創作,說到錢難免覺得很功利,但是沒有讓他們看到目標,是希望渺茫的,所以我用很現實的數據,去吸引他們,做久了,自我的氣質變好了,耐心也夠了,作這種產業 真的能把人帶到一個藝術的層次!如果能讓他們有更好的收入,那麼產業也會推的越來越輕鬆。
葫蘆如何和資訊產業結合並推廣? • 我做葫蘆產業會這麼順,是因為我是電腦公司的老闆,資訊是我的專長。當初想要發展葫蘆產業的時候,我就利用網路,把古今中外做葫蘆的資訊收集完成、分析,現在才能夠比較輕鬆。在行銷方面,我也利用資訊的專長,我自己會架網站寫網頁,時常發一些文章,這樣可以讓大家快速知道你的消息,自然有人會關注,進而宣傳產業的招牌,推動發展。
為什麼會選擇在杉林發展? • 因為我是杉林人,我在幫我們在地創造特色產業,杉林已經有一座葫蘆藝術館,也是全台唯一一座。之前比較有名的產業大概就是紅孩兒木瓜了,我們曾經打過知名度,後來因為品管不夠嚴格,冒牌的非常多,又賣很貴,因此被人檢舉,這個品牌因此被自己打爛了招牌。 • 現在想要推動新產業發展,當然選擇在家鄉做囉!
做葫蘆產業 特別重視什麼? • 就像上一個問題所述,所以我們現在在做葫蘆藝術,很注重我們的品質和信譽,寧可賠錢賣,也不要打爛自己的招牌,這也是我當初念企管,得到最寶貴的經驗,市場的經營、客戶的管理,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 做這種產業,我很現實,我很注重能不能養這群人,而不是空有理想跟抱負,我們不一樣,是把它當職業來經營,讓藝術產業化。所以基本上,我收學生是不收費的,連材料費都不收,學成了,在我這邊工作領薪水,如果表現很好,我甚至可以把它培育成一位藝術家,幫他開個工作室讓它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