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66 Views
池上. 榆树市第七小学 李淑娟. 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内容分析. 目录. 教学反思. 知识点生字古诗. 依据的理论.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分析.
E N D
池上 榆树市第七小学 李淑娟
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内容分析 目录 教学反思 知识点生字古诗 依据的理论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分析 《池上》是长春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古诗介绍了一个小孩偷偷地瞒着大人划着小船,去偷采白莲,他不知道隐藏自己,小船经过的水面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小孩的喜爱以及把小孩天真无邪的样子表现地淋漓尽致,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文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景色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它不仅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学习者分析 学生具备独立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弄懂课后思考、练习。3、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象小娃天真无邪的样子。4、体会诗中的趣味,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体会其中的情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课前欣赏,激发情感。2、声像结合,感知课文。3、图文并茂,赏析课文。4、展示情境,复述课文。5、拓展情境,思想教育。
依据的理论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 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指名读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教学反思 《池上》这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诗中,“偷”字用得好。体现出了小孩的童真童趣。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提倡自主阅读,尊重个体感受,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恰当运用激励等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古诗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