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56 Views
化 脓 性 脑 膜 炎 汕大医学院附二院 儿科. 一、 概述. 定义: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的统称 常见病原菌为:流感杆菌、 肺炎双球菌、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二、 病因及流行病学:. 我国: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大肠杆菌引起的化脑占总数的 2/3 强。 欧美:流感杆菌比例高 社会菌群差异 人群免疫状态不同. 不同时期各种细菌在病因学上所占地位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E N D
一、概述 定义: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的统称 常见病原菌为:流感杆菌、 肺炎双球菌、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 我国: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大肠杆菌引起的化脑占总数的2/3强。 • 欧美:流感杆菌比例高 社会菌群差异 人群免疫状态不同
不同时期各种细菌在病因学上所占地位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 在非流脑流行年,一般以肺炎球菌所致的脑膜炎最多,其次为流感杆菌
1.化脑的病因与病人的年龄相关: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大肠杆菌脑膜炎:3个月,尤2周内 常伴有腹泻、尿布皮炎等 生后1-2月,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反映母体菌群或婴儿存在的环境中的菌群, 例:G-大肠杆菌、B组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2岁,尤6个月 多见于冬春季节 常以呼吸道感染为前驱病,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乳突炎后。 感染后可获得短期免疫 流感杆菌脑膜炎:3个月~3岁 以6个月~1岁小儿多见,冬春季多发 新生儿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抗体,可获保护
金葡菌脑膜炎: 各年龄期均可见 常伴有皮肤化脓性病灶或发生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病程中 例:金葡菌肺炎、骨髓炎
2.机体的免疫状态 营养不良(重度)、恶性肿瘤(白血病)、先天免疫缺陷、长期应用激素 条件致病菌 3.有否先天发育畸形 脊柱裂、脊膜膨出、鼻窦漏、皮肤窦道 4.医源性: 脑外科手术、腰穿等
为什么化脑在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发病率远比成人高?为什么化脑在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发病率远比成人高?
婴幼儿期的机体免疫功能普遍较薄弱,缺乏特异性抗体,易感的机会较多。婴幼儿期的机体免疫功能普遍较薄弱,缺乏特异性抗体,易感的机会较多。 • 屏障机制差(血脑屏障)在败血症的基础上产生脑膜炎的机会就多 • 先天发育畸形在儿童期即表现出来。
三、发病机制(细菌侵入途经) 1.血行:常见 通常是由菌血症发展而来的 细菌鼻咽部(隐匿、繁殖)血流营养中枢NS的血管,局部形成血栓释放细菌栓子经血液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脑膜
2.临近器官感染: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颅脑外伤时2.临近器官感染: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颅脑外伤时 3.经先天发育畸形的薄弱处 4.外科手术、腰穿等
四、病理变化 脑脊液循环: 室间孔 CSF由侧脑室脉络膜丛产生侧脑室------- 导水管中央孔,马、路氏孔 三脑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回吸收大静脉窦
病变主要在软脑膜及蛛网膜,产生脓性渗出物 蛛网膜下腔充满浆液脓性分泌物 脑膜表面血管极度充血,有炎性改变 • 脑室膜炎 感染累及脑室内膜
梗阻性脑积水: 稠厚的脓块或粘连闭塞马、路氏孔及大脑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 • 交通性脑积水: 大脑表面蛛网膜因炎症发生粘连、萎缩影响脑脊液的吸收交通性脑积水 • 硬脑膜下积液、积脓: 少量:吸收 大量:形成包膜压迫脑组织而萎缩
五、临床表现 各种细菌所致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 感染、颅压增高、脑膜刺激症 其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患儿的年龄 • 年长儿:表现较典型 • 小婴儿和新生儿: 较隐匿,不典型
年长儿: • 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精神萎靡 • 病初一般神志清 • 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谵妄、昏迷,可有脑膜刺激症 • 严重者24小时内即出现惊厥、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 脑水肿进一步加重形成脑疝
小脑幕 正常 小脑幕切迹疝
枕骨大孔疝 正常
婴幼儿: • 起病急缓不一,前囟未闭,常出现颅缝增宽、前囟饱满等,颅高压出现晚 • 常有前驱症状(吐、泻、轻咳) • 继之:嗜睡、烦躁、易激惹、感觉过敏、哭声尖、双眼凝视、有时用手打头, • 多数患儿可检得脑膜刺激征
七、实验室检查 (一)CSF的送检 常规:外观混浊、甚至脓性 细胞数:数百~数万×106/L,中性粒及多 核细胞为主 生化:糖(正常CSF中糖含量约为血糖的50-60%) 氯化物 蛋白 常>400mg LDH : 一般>100/dl 可提示预后 涂片培养:以期找到病原菌 特异性抗原检测:提供快速病原体诊断
(二)血液检查: 周围血象:WBC,中性粒比例增多 血培养:常阳性 (三)脑电图检查 EEG可有改变,但非特异性 (四)CT检查 可发现局灶性病变及并发症
(五)几种新的CSF检查 1.肿瘤坏死因子(TNF) 化脑(+)病毒脑(-) 2.磷酸已异构酶(PHI) 正常 6/L 化脑 40/L 3.干扰素(IFN) 病毒感染时,IFN特异性与不彻底治 疗化脑鉴别 4.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 是细胞内的水解酶颗粒,染色可区别病脑和化脑
六、诊断 • 确诊在于脑脊液的改变 • 化脑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 • 考虑应做腰穿的几种临床情况: 1.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 2.婴儿凝视、尖叫、神萎、前囟隆、激惹等 3.有感染中毒症状或体温持续较高伴呕吐、 前囟饱满
八、鉴别诊断 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等鉴别
病毒性脑炎 • 临床表现与化脑相似,感染中毒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比化脑轻,病程自限,大多不超过2周。脑脊液清亮,白细胞数0至数百×106/L,淋巴为主,糖含量正常。脑脊液中特异性抗体和病毒分离有助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 • 需与不规则治疗的化脑鉴别。结脑呈亚急性起病,不规则发热1-2周才出现脑膜刺激征、惊厥或意识障碍等表现,或于昏迷前先有颅神经或肢体麻痹。具有结核接触史、PPD阳转或肺部等其他部位结核病灶者支持结核诊断。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数多<500×106/L,分类淋巴为主,薄膜涂片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确立。
隐球菌性脑膜炎 • 临床和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但病情进展可能更缓慢,头痛等颅压增高表现更持续和严重。诊断有赖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和培养找到致病真菌。
九、合并症 (一)硬脑膜下积液 积液2ml,蛋白定量40mg/dl以上。 以流感杆菌脑膜炎合并者最多,其次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常在起病后7-10天发生,1岁以下,发病率10-60% 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脑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 2、脑血管炎性栓塞,特别是桥静脉,局部渗透压增高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疑有硬脑膜下积液: 1、脑膜炎呈慢性经过 2、经治疗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高热、 呕吐、惊厥等症状 3、前囟持续或反复隆起 4、头围进行性增大或有颅压增高症状 5、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二)脑积水 较多见于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脑膜炎 往往发生于治疗不当或过晚的病人, 多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 (三)脑脓肿 以金葡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多见 因治疗不彻底或未及时控制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 如遇病程迁延、体温不退、颅压增高或出现局部定位体征 应考虑以上合并症
(四)低钠综合症 因下丘脑受累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水储留 低钠血症 血钠<120meq/L: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烦躁 血钠<110meq/L:昏迷,惊厥 (五)其它 颅神经受累、肢体瘫痪、脑室膜炎、 动脉炎、继发性EP
十、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 (一)控制感染:关键在抗菌素的选用 原则 1.针对病原菌选择 2.选择易透入CSF之杀菌剂 3.早期、足量、静脉给药, 维持一定时期
Ⅰ.病原菌未明确者: 1.青霉素:20-80万U/Kg·d 一般不超过 600-1000万U/d 氯霉素:50-100mg/Kg·d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局部感染致病者, 病原菌常为葡萄球菌或G-杆菌: 半合成青霉素(新青Ⅱ):150-300mg/Kg·d +庆大霉素:4-5mg/Kg·d
Ⅱ.已知病原菌,药敏结果作参考 肺炎球菌:青霉素:20-80万U/Kg·d 一般不超过600-1000万U/d 氨苄青:100-200mg/Kg·d (或氯霉素) 流感杆菌:氯霉素:50-100mg/Kg·d (或氨苄青) 葡萄球菌:青霉素 (或新青Ⅱ):150-300mg/Kg·d 大肠杆菌:氯霉素(氨苄青)
目前临床应用的头孢三代抗菌素 头孢三嗪噻肟( Ceftriaxone CTRX) (头孢曲松) 婴儿:80~100mg/kg·d, Qd或Q12h , 新生儿:20~80mg/kg·d 静滴or静推 早产儿:50mg/kg·d, 总量4g/d
快速杀菌剂, 抗菌谱广,CSF中浓度高, 但对粪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如绿脓杆菌等)则杀菌活性低 • 在实际应用中对肝、肾功能、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其他抗菌素 • 万古霉素 • 美罗培南
(二)对症支持治疗 1.对颅高压的处理 适当用脱水剂 2.加强护理,保证充足的能量和液体 3.对症 退热、止痉、吸氧、吸痰 4.硬脑下积液的处理 穿刺放液或手术
(三)关于激素的治疗有报道地塞米松或安慰剂+头孢噻肟双盲对照治疗化脑:婴儿和儿童化脑,地塞米松和抗菌素协同应用 有减轻脑膜炎症和改善预后的作用美国儿科学会传染病委员会建议:婴儿和年龄2个月以上的流感杆菌脑膜炎患儿,在开始使用头孢三嗪治疗的同时给地塞米松, 剂量:0.5~0.6mg/Kg·d分四次静推,连用四天。
(四)后遗症的治疗 功能锻炼、 针灸推拿、 药物: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