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 研究现状

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 研究现状. 刘兹恒 博士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教授 ziheng@pku.edu.cn. 当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特点. 进入 21 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通信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范围内的图书情报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表现在: 1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对象更加泛化 2 、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实践基础更加广阔 3 、技术研究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主角. 当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特点.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argu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 研究现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现状 刘兹恒博士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教授 ziheng@pku.edu.cn

  2. 当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通信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范围内的图书情报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表现在: 1、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对象更加泛化 2、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实践基础更加广阔 3、技术研究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主角

  3. 当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特点

  4.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象我国搞得比较抽象,他们的研究比较实在。他们虽然没有类似于我们研究中的诸如图书情报机构的性质、职能、地位、作用等无休无止的讨论,但却随时关注着图书情报机构的生存发展问题。如美国图书馆学研究者最近的研究论文《互联网不能替代图书馆的10个理由》、《图书馆对于国家发展的12个作用》、《当一名图书馆员的10个最重要理由》,非常简洁有力,被作为经典放在ALA的机关刊物《美国图书馆》网络版的主页上,很值得一读。

  5.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从国际上的一个图书馆学情报学重要学术会议“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构建大会”(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CoLIS大会)历年的主题看出他们的研究重点。 1991年8月,CoLIS第一次会议在芬兰召开,主题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与研究内涵。具体讨论的议题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历史与展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哲学方法、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领域、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范式、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础理论构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前景等;

  6.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1996年10月,CoLIS第二次会议在丹麦召开,主题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发展。具体议题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概念、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方法等; 1999年5月,CoLIS第三次会议在克罗地亚召开,主题是:数字图书馆。具体议题有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措施、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社会问题、数字图书馆的经济问题、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异同等;

  7.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2年7月,CoLIS第四次会议在美国召开,主题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新框架与新方法。具体议题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历史、图书情报社会学、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用户研究理论进展等;

  8.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2005年6月,CoLIS第五次会议在英国召开,主题是:图书情报领域中语境的本质内涵、影响和作用。涉及的议题有:信息与语境的关系、信息查询环境中的语境调查、语境与相关性模型、交互信息检索中的语境问题、信息技术的语境评估、语境模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9.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从这些会议讨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正在从文献单元深入到知识单元,图书馆学情报学正在进一步整合以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体系,而对语境问题的关注,则反映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开始注意用户以及环境对于信息利用的重要性。 总之,国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体现了人文与技术两种研究取向的协调统一,这也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趋势。

  10.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也有较大的进展,广大图书情报研究者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图书馆学思想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图书情报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努力吸收现代图书情报学的新理念,大胆尝试构建面向图书情报职业的理论体系,深入发掘图书情报工作的核心价值,使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机制、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新的研究内容逐渐成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主旋律。

  11.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当代发展;图书馆职业的核心能力;现代图书馆发展中技术、人文或制度的关系;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思想(理论)价值;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等。

  12. 一、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 从长远看,对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共同的核心内容——知识的研究,将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研究重点,这方面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展开:①知识形式的研究,包括知识载体、知识类型、知识构成、知识表达等;②知识集合的研究,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资源配置、知识检索、知识优控、知识管理等;③知识受众的研究,包括受众的需求与服务、知识交流与学习机制、知识建构、知识测度等。

  13.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随着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不断融合,原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已开始走向整合。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资源体系规划、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资源的馆藏化(即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保存、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等。

  14.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对信息资源建设而言,“存取”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理念,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不再是占有资源,而是确保信息资源在有需求时能够有一个“保障链”,因为用户只要能够获得信息,他实际上是不会关心这一信息是谁拥有的。正因为如此,关于信息资源的“存取”或“拥有”至今仍然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

  15.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美国学者E. 罗伯特的研究比较有影响,他总结了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进展,概括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拥有”、“获取”和复合模式,分析了拥有和获取这两种模式的基本原理和各自的优缺点,论证了复合模式最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并对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发展提出了建议。

  16.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B. R. 金玛更是以纽约四所大学为例,测算了一些价格高、利用率低的学术期刊拥有和存取的成本效益,通过计算馆际互借的花费、期刊订购的花费、以及当依靠馆际互借而不是依靠订购的期刊获取文献时用户由于等待时间造成的机会成本等,得出了不同情况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17.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我国图书情报界通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对存取和拥有的关系也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即存取和拥有都是信息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不同的信息资源选择不同的建设方式,以形成为用户服务的资源基础。 具体来说,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情报机构,需要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其信息资源建设应以存取为基本模式;

  18.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公共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读者更多的需要是各种类型的通俗读物、科普读物或休闲读物,因而应该不断扩大馆藏文献的拥有量; 高校图书馆为满足学生课程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必须拥有相关的文献,而为满足教师和研究生科研的需要,又必须以存取的方式从多方获取文献。 此外,对不同类型的文献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如读者经常使用的文献,要提高馆藏的拥有率;读者不经常使用但又比较重要的文献,则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以异地存取的方式来提供文献保障。

  19.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随着现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样化,在图书馆实践中对不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目前比较得到大家认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馆藏书目系统(OPAC)为主体的整合。这种整合是以馆藏书目系统为主体,将馆藏中具有全文的数字对象与书目中的有关MARC加以链接。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就将阿帕比电子图书通过这种方式整合进了图书馆书目系统,读者查找非常方便。

  20.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2、以馆藏数字资源为主体的整合。这种整合方式比较适合于数字资源比较丰富的图书馆,它是将书目数据库和馆藏文献全文数据库(主要是特色文献数据库)与其他订购的商业数据库系统加以整合。 3、按照学科专业进行整合。这种方式需要将图书馆不同来源的全部数字资源按照学科专业进行重组,使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更强,为专业读者服务的针对性也更强。

  21.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4、基于数字资源导航的整合。这是通过数字字资源的URL建立数字资源的导航系统,按文献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电子期刊导航系统、电子报纸导航系统、会议文献导航系统、电子图书导航系统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西文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就可以实现按某种特征(如刊名、主题、ISSN、出版商等)无缝浏览分布在不同数据库中的期刊。

  22.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信息资源共享。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共享的体制和机制的探讨上。 国外图书情报界普遍以图书馆联盟的形式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图书馆联盟发展迅速,据估计,各国的图书馆联盟数量目前在500个以上。比较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包括每年一次的世界图书馆联盟欧洲会议和不定期举办的世界图书馆联盟大会,讨论的主题涉及电子资源的采购、开放存取、电子资源的定价、联盟管理方法、集团许可证等问题。

  23.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我国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也开始研究以图书馆联盟为切入点来创新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问题,并寄希望于这种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克服长期来束缚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体制性障碍,如科技部的NSTL、教育部的CASHL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24. 二、关于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界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进行了很多研究,主要思路都是以信息市场为平台,将信息资源共享从图书情报机构之间有以互助精神为基础的单纯非利益伙伴关系变为一种以市场原理为基础的互利互惠关系,建立起一种利益平衡机制,使参加资源共建共享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能够依据他们的投入和贡献,获得相应的利益,以保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长久的生命力。

  25. 三、关于信息组织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信息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自动分类、兼容化与互操作等方面。 如传统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的问题,OCLC的研究包括:以用户为导向进一步发展DDC,与其他叙词表的链接,按用户需求分解类号、改善检索,将注释转变为终端用户使用的语言等。他们还具体开发出了DeweyBrowser,它是一种能够支持检索和浏览由DDC组织的信息资源的模型,采用异步的Java描述语言和XML语言,可呈现DDC三级类目的检索结果,用来检索网络数据库资源。

  26. 三、关于信息组织的研究 OCLC同时还启动了自动分类研究计划,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图书分类法能否适应自动分类,特别是能否适应对网络资源的自动分类;二是自动分类系统如何改进才能接近人工分类的结果,其结果能否用于主题浏览或产生最小的元数据等。

  27. 三、关于信息组织的研究 而关于兼容性与互操作的研究,则主要是对不同分类法和术语、元数据之间的兼容性,即映射关系进行研究,以实现语义的互操作,用户可以使用从多种系统中抽出的相关术语,同时检索多种资源。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分布式知识组织中不同组织系统/服务间的跨库检索与跨库浏览问题;术语、分类法、系统及各种知识组织系统的映射;知识组织系统的可视化等问题。

  28. 三、关于信息组织的研究 我国信息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法的电子化与网络版开发研究、不同分类法之间的映射研究、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的兼容研究、元数据及其标准规范研究、文本自动分类与网页自动分类研究、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和实用分类系统Ontology的研究等方面,基本上能够和国际上的研究接轨。

  29. 三、关于信息组织的研究 例如过去图书馆广泛使用的MARC,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显得非常笨拙、繁琐和昂贵,但由于MRAC承载的书目记录是图书馆不能丢弃的财富,所以它的存亡备受关注。人们希望MARC能够变革发展,要从行业语言变成通用语言,要从机器识别变成语义识别、本体识别,要从特征描述变成关系描述,即要求MARC做到内容简化和交换格式XML化。人们正在研究如何使MARC成为一套元数据描述从语义到语法结构到模型以及著录规范和算法的完整体系,这套体系要固化在网络应用的人机界面中,无需用户和非专业人士掌握。

  30.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信息用户和服务是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信息服务的理念、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信息素质教育、信息服务方法、信息服务评价等方面。

  31.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美国共有16,180所公共图书馆、3,648 所大学图书馆,近100,000 所学校图书馆、11,500所专门与政府图书馆。美国大学图书馆员在过去五年中回答了一亿多个咨询问题,这个数字三倍于美式足球比赛的观众数量。美国居民一年中进入图书馆的次数是35亿次,这个数字是美国一年中全部电影观众的两倍。虽然近年来受网络的影响,到图书馆的人数有所减少,但美国图书馆学研究者已经及时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注。他们最近开展的对“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研究,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图书馆空间的重要性,力求将读者重新吸引到图书馆来。

  32.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图书馆建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所谓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在图书馆内由资深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维护和支持的,整合了多种服务的综合性场所,它是通过提供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参考咨询、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空间等一站式服务,满足用户各种研究和学习需求的服务模式。在空间上它给用户的感觉是“信息资源+网络+计算机+专业人员+休闲”的集成,从服务上给用户的感觉是“信息+技术+研究+学习+交流+创造”的结合体。

  33.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目前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了这种信息共享空间;2006年12月,我国的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也建立了为研究生服务的“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提供书刊借阅、电子资源服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专业参考服务、培训服务和交流讨论的空间。这是我国图书馆构建“信息空间”的最早尝试。目前已经有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图书馆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34.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是研究性的和专业性图书馆纷纷设立学科馆员制度,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专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需要指出,这种学科馆员的出现,产生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图书情报机构内部的压力,图书馆为了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介入到科学交流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二是来自用户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当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可以由网络或其他机构替代以后,图书馆要想继续得到用户的青睐,就必须要在服务上创新。

  35.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清华大学图书馆自 1998年起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在全校按大的学科设置了 14个“学科馆员”。每位“学科馆员”对口联系几个相关院系,主要负责读者培训,资源推广,学科学术资源网络导航,搜集用户建议,并随时解答教师或学生提出的咨询问题等。他们通过搜集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建立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导航和清华大学学科网络导航,收集,组织、整合网络学术资源为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学术资源查询服务。2006年他们又在各院系聘请教师顾问22名,直接负责与学科馆员的联系。

  36. 四、关于信息用户与服务研究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2006年组建了学科咨询服务部,并设立了学科馆员工作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科馆员。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得到所需的个性化服务。由于学科馆员承担着学科联络员、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情报教育专家三重职责,被定位为“开发利用信息的战略顾问”、“解除信息困境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信息呵护的私人医生”、“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专业教授”、“推广前瞻性信息和实用性信息的营销专家”。

  37. 五、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数字图书馆研究是近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研究;知识挖掘、集聚、组织、检索的技术方法研究;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研究、信息导航技术研究、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等方面。 但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外图书馆界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逐渐从数字图书馆技术转向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标准的研究,技术研究交给计算机和通信专家去研究;而我国的研究却恰恰相反。

  38. 五、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可以说在世界上是最大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导建设模式、地方政府主导建设模式和图书馆自主建设模式三种模式。但这三种模式都存在着经费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各自为政、标准规范不统一、协调不力、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而我国每一个数字图书馆建设机构相对于数字图书馆整体来说,都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完整的。

  39. 五、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为此,有研究者提出,我国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宏观模式取向应该是:发展战略由国家统一规划、总体协调;资金投入以国家拨款为主并广泛吸收社会参与;工程实施统筹安排,鼓励竞争,同时照顾中西部和中小图书馆;运营管理与服务以公益性为主,适当兼顾合作企业的利益。

  40. 五、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在未来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中,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将占主导地位,它包括个性化服务、集成检索服务、参考链接服务、数字参考咨询和学科信息门户等服务方式,它将构成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门户为统一界面、以上述五种服务方式为主体、以多种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目的的四层结构模式。

  41. 五、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对数字图书馆的总体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总体框架上面,其中以分布式的特征研究为重点,对基于J2EE规范、COBRA、网络服务和OAI-PMH协议等各种分布式构建技术的研究为主体。同时,对互操作的研究也开始兴起。

  42. 五、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 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与检索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研究,包括相关的元数据方案、描述框架和数字图书馆中自动分类等问题;检索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检索、多媒体检索等较新的技术层面上。 新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重视。随着信息抽取技术、移动Agent技术、GIS技术等纷纷被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中来,给数字图书馆支撑技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43.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