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777 Views
农业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 王永平. 第二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教学目的及要求 :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涵,掌握农业的本质特征和中国 “ 三农 ” 问题的成因,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思考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途径。. 主要讲授四个方面的内容 : 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中国 “ 三农 ” 问题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 “ 三农 ” 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实质; 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农业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1 、农业的内涵
E N D
农业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王永平
第二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内涵,掌握农业的本质特征和中国“三农”问题的成因,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主要讲授四个方面的内容: • 农业、农村、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 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实质; •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农业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1、农业的内涵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称为第一产业。其本质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的范围 • 狭义农业——农作物栽培业。 • 广义农业——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即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 • 最广义(拓展)农业:包括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
3、农业新概念 • 绿色农业:单色农业(露地农业) • 蓝色农业:海洋农业 • 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 • 有机农业 • 生态农业 • 立体农业 • 设施农业 • 都市农业 • 观光农业 • 精准农业:应用GIS、GPS、DDS、RS技术的高效、低耗、 低污染的农业 ……
4、影响农业生产过程的因素 • 农业生产过程是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共同作用的过程。具体包括: • 生物有机体(生产对象):动物、植物、微生物——有生命活力的生物有机体。 • 自然环境:光、热、水、土等。 • 人类劳动。
5、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定义 农业“Agriculture”作为现代基础产业各国有不同的定义: •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将农业定义为Food system,即“食物系统”; • 美国将农业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 • 加拿大将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 • 日本将农业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二、农业的特征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 •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关系 ——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彼此结合,相互交织 ——自然再生产的结果与经济再生产的目的一致 ——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 ——经济再生产对自然再生产起主导作用 • 农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2、农业的一般特征 • 农业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 • 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 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 • 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 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 • 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 •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三、发达国家传统农业的分化和演变 • 农业产业的分化:传统的种养业→分化为产前、产中、产后三大产业。 • 农业劳动力的分化:由产中→产前、产后部门,尤其是加工、运输、销售部门以及工业部门转移。 • 农业就业者收入的转移:单纯依靠种养业→依靠农场外部收入。
四、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和赖以独立的基础。 •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传统的六大贡献 • 产品贡献 • 要素贡献 • 市场贡献 • 外汇贡献 • 增长贡献 • 生态贡献
3、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功能) • 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农业是一个安天下的产业,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是如此 • 农业的生态功能(维系生态安全)(环境功能) • 农业的文化功能:形成和保护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规律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 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不发达经济:一产>二产> 三产; • 发达经济: 一产<二产< 三产。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的具体表现 • 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 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 农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农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图2-4 1980年以来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份额变动趋势图
3、正确看待农业比重下降 •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相对比重下降,绝对数量增长,水平提高 • 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它部门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的增长 • 农业比重下降≠农业萎缩,其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相对比重下降,但绝对数量增长,水平提高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相对比重下降,但绝对数量增长,水平提高
第二节 农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一、农村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 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的概念,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农村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自然特征和社会职能特征的综合体。 (二)农村内涵的理解 • 农村是一个地域范围 • 农村的形成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 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系统 • 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三)农村统计口径的界定 • 美国:凡人口在2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500人以下的地区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 • 欧洲:一般以居住地在2000人以下者为农村 • 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统计指标“乡村总人口”指县(不含镇)内全部人口。
二、农村经济 •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农村中一、二、三次产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 • 农村经济是在农村综合体内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容和方式、作用的总和。 • 中国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 • 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 • 农业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 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第三节 农民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一、农民的内涵 • 西方国家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内涵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在国际农民学中曾出现延续几十年的农民定义讨论。传统农民(peasants)与现代农业生产者(farmers)的区别是讨论的中心。 • 美国学者E.R.沃尔夫对传统农民的定义 • 新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传统农民的定义 • 归纳: peasant——身份象征——citizen farmer ——职业选择——worker
二、农民的特征 • 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特征 F.Ellis在《农民经济学》一书中,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界定为“是主要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其特点是部分参与不成熟的投入要素和产出市场。”该定义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特点: ——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不完全性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济决策 ——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 中国农民的特征 农民是具有农业户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三、农民的非农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1、农民非农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 含义。农民的非农化是指农民日益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市(镇)的过程。 • 意义。农民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工业化的客观必然。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而稳定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客观性 • 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 • 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客观要求; • 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
表2-5 世界各大洲农业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2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2年
表2-6 世界各主要国家农业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2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2年
3、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 1949~1957年。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激增,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 • 1958~1965年。不顾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客观实际,盲目大规模转移农业劳动力,以至到60年代初被迫遣反已进城的农业劳动力。 • 1966~1978年。严格控制甚至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人为阻碍农村劳动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正常流动。 • 1979年以后。农业劳动力转移加速并从最初的相对下降逐步发展到目前的绝对下降。
表2-7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5年
图2-6 1978-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动趋势图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 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低;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人口阻滞效应很明显。即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较高增长效应完全被更快的农业劳动力增长所抵消; • 经济结构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所有制结构失调,国民经济宏观比例失调; •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4、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趋势 ——种植业内部:粮食部门——经济作物 ——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产业内部:农业部门——非农业部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 打开城门,双向流动; •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处理好产业升级与劳动力就业的矛盾); •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 •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非农产业产权制度创新(重点是促进乡镇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从而解决分散性、地缘性和封闭性等问题); •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
四、农民的兼业化 • 农民兼业化的含义 农民兼业化是指农民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在不同程度上从事非农产业的趋势。农民兼业化是农民非农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而产生农民兼业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兼业化 按照通常的统计分类方法,农户分为非农户、非农兼业户、农业兼业户和纯农户四大类。前二类是指农户家庭收入全部或主要来自从事非农产业,后二类指农户家庭收入全部或主要来自从事农业生产。 • 农民兼业化的利弊
第四节 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 •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 “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农民的利益问题——归根结底: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问题:是解决温饱后的建设小康和实现富裕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权益问题。 • 三农问题始末:中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形成始于1953年,即开始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割、工农对峙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矛盾尖锐。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 毛泽东对“三农” 问题重要性的论述。 • 邓小平对“三农” 问题重要性的论述。 • 新一代领导人对“三农” 问题重要性的论述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 ——胡锦涛2004年9月
2、“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2、“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 • 农业——基础产业 • 农村——最广阔的地域 • 农民——最庞大的群体、最贫困的阶层 3、“三农”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富裕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的富裕是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 4、“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中国的小康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第五节 “三农”问题的成因、表现和实质 一、“三农”问题形成的主要成因 • “三农”问题的普遍性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问题,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三农”问题在各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严重程度有所差异而已。 • “三农”问题的主要成因——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的提出 • 二元经济概念——荷兰社会学家J. H. 博克首先提出 • 二元经济理论——阿瑟·刘易斯(1954)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存在着两极:落后的农业部门——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 •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社会结构。即社会呈现出相应的两极:落后的农村——相对发达的城市;落后、愚昧的农民——教育良好的城市居民。 • 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 核心:影响要素的自然流动,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 具体表现: ——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资源利用、市场份 额); ——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影响农民 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自身发展; ——农村低素质人口城市流动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 ——城乡不协调发展影响社会安定。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形成原因:实施向重工业倾斜的工业化策略。 趋向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三农”问题积重难返
“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 经济底子薄弱(一穷二白的面貌); • 处于英美的封锁中(国际环境); • 要求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 • 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三农”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三农”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计划经济体制: • 户籍管理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把人口分为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 •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严格的农村组织管理制度; •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表2-8); • 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联的其他城乡分割制度
表2-8 建国以来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的情况 单位:亿元 注:农业资金净流出为剪刀差、农业税和农村储蓄获取资金之和扣除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资料来源:毕泗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2003年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P44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结果: • 重工业倾斜发展,超常增长 • 农业发展滞后 • 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 表2-8 1978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及其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工农关系的动态演变规律: • 第一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以农养工。 • 第二阶段:农工平等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农业剩余自留。 • 第三阶段:工业支持农业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以工养农,促进工农协调发展。
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2007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同上),比上年增加11813亿元,增长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