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43 Views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 源氏物语 》. 一、作者及背景. 得名. 紫式部本姓藤原,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一般有姓无名,紫式部是当时人们送给她的绰号。她父亲官居式部丞,女子入宫做女官或做了贵州小姐的侍女,都以其父或其兄弟的官名做名字。紫式部在 《 源氏物语 》 中塑造了一个深为世人称颂的“紫姬”,于是人称之为“紫式部”。她的生卒年月不详,一般认为生于 978 年,死于 1015 年。. 成书.
E N D
中古东方文学 第二节
《源氏物语》 一、作者及背景
得名 • 紫式部本姓藤原,当时妇女地位低下,一般有姓无名,紫式部是当时人们送给她的绰号。她父亲官居式部丞,女子入宫做女官或做了贵州小姐的侍女,都以其父或其兄弟的官名做名字。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塑造了一个深为世人称颂的“紫姬”,于是人称之为“紫式部”。她的生卒年月不详,一般认为生于978年,死于1015年。
成书 • 《源氏物语》的成书年代,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1001—1008年之间,平安时期。关于作者,通常认为是紫式部。此外还有一些说法,一说前四十四回由紫式部所做,后十回由她的女儿续补;一说是此书完成于紫式部之前,由紫式部修定;还有一说,是紫式部的父亲创作大纲,由紫式部完成。但这些说法都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
经历 • 她出身于中等贵州家庭,是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父亲都长于汉学,长兄也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紫式部极为聪慧。其父曾为之慨叹:“可惜她没能生为男子,这是最大的不幸”。他的父亲做过两任地方官。 • 她二十二岁时,和一个做地方官的中等贵州结婚,这个地方官比紫式部年长二十多岁,并且紫式部只是他的第四位妻子,她有了一个女儿,叫贤子,结婚两年后,她的丈夫就去世了。从此寡居。这种生活处境,使她对一夫多妻制下的妇女的不幸有着深切的感受。 • 1006年她应诏随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彰子入宫,做女官,为彰子讲解《日本纪》和《白氏文集》(白居易的文集)。
作品 • 她一生留下的作品,传至今天的有: • 《紫式部日记》、 • 《紫式部集》 • 《源氏物语》
生活背景 • 摄关政治
二、《源氏物语》 • 1、基本内容 小说共五十四卷(回),各卷都有卷名,象“桐壶”,“夕颜”,“未摘花”等等。各卷命名的根据不一。 整部作品以男主人公源氏贯穿始终。作品前四十卷,写源氏五十余年的一生,第四十一卷,只有卷名而无本文,暗示源氏之死。四十二至四十四卷,写源氏死后的一些事,承前启后,最后十卷,写源氏之子薰大将情欲生活造成的悲剧性事件,由于后十卷事件主要发生在宇治,又称“宇治十帖”。
小说第一卷“桐壶”,写源氏的身世。 桐壶更衣----源氏 源氏十二岁时,举行了“元服”仪式,和左大臣的女儿葵姬结了婚。 仰慕藤壶女御 她十四、五岁时,任近卫中将 :空蝉、夕颜、源典侍 等 葵姬在生下儿子夕雾之后死了,源氏在北山的一所寺院里,发现了与藤壶女御有亲属关系的紫上(不满十岁),把她培养成理想的女性,并立为正室。
政治起伏 • 桐壶帝去世,让位给源氏之史朱雀帝,从此,权柄掌握在右大臣家,源氏及左大臣一派失势。右大臣的第六女公子弘徽殿女御的妹妹胧月夜, • 流放须磨。由于明石园守的极力挫合,他又与明石的女儿结合。 • 不久,朱雀帝退位,源氏与藤壶的私生子冷泉帝继位,源氏被升为内大臣,其岳父左大臣也升为摄政大臣,从此源氏及左大臣一派势力大盛。后来,冷泉帝得知源氏是自己的生父,想让位于他,源氏不肯,做了太政大臣。
源氏四十岁时,是他荣华绝顶的时期 三宫 源氏五十一岁时,紫上病死
宇治十帖 • 主人公是薰。 • 八亲王(桐壶之八皇子)孤单地住在宇治,精修佛道, • 女儿:大、小 • 浮舟
2小说的主旨 • ①从时代及作家的世界观看 人生无常、因果报业、向往来世净土,是作者的主旨之一。形式本身有意义,细节、情节的选择与勾连。 • △报业: • △小说中还常常表现出“厌高秽土,欣求净土”的佛家观念,作品中的许多重要人物,朱雀帝、藤壶王妃、三公主、浮舟等最后都遁入空门,还有许多人一直抱有出家的愿望:源氏、紫姬、秋好皇后等。 • △小说伴随着源氏平步青云的过程,越来越多地写到人物的出家、消灾除病安魂的法事,现实的荣华与精神的无着与悲凉,
②描写贵族恋情。它是后世“浮世物语”,即“好色物语”的始祖。 ②描写贵族恋情。它是后世“浮世物语”,即“好色物语”的始祖。 • 。紫氏部在小说中多次强调“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于是专写宫廷里风花雪月的风流韵事。 • 小说写了四代人的恋情:桐壶天皇;源氏和头中将(葵姬之史);夕雾(源氏葵姬之子)相柏木(头中将之子);薰君(三公和柏木之子,名义源氏之子)和匈(日本人造的汉字,音niou),意为香;源氏外孙,源氏和明石之女明石皇后之子)皇子。 • 第一回《桐壶》和白居易《长恨歌》之间的关系为人熟知,
对源氏的恋情,写得最为充分,它构成了小说的主体。 作者对源氏的态度也是褒扬有加:①他相貌出众,才华超群,心地仁慈;②在政治上他有济世救国的才能,又有雍容大度的政治家风度,不太看重名位权势,关心百姓疾苦、富有同情心;③在个人生活中虽然风流成性,但决偿是浮浪寡情之徒,“即使对那些不是他深爱的妇女,也决不轻易放弃,而总要予以照顾”,如他对藤壶真心爱恋与崇敬,对紫姬无比宠爱尊敬,对夕颜的暴死深切悲痛给予厚葬,多少年后还找到她的女儿照拂。对未摘花在生活上悉心照顾,他重情守义,既便在荣华绝顶时期,仍不忘旧情,把一生爱恋、结识的妇女都接到六条院共享安乐生活。
③从社会学角度看,《源氏物语》反映了平安王朝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及贵族妇女的不幸命运。 ③从社会学角度看,《源氏物语》反映了平安王朝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及贵族妇女的不幸命运。 • 其一,作品很自然地描绘了宫廷、贵族豪华侈奢的生活,做为反映宫廷贵族生活的小说,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紫式部对平安时代的宫廷、贵族的描写,基本格调豪华、精致、排场,既体现在大场面,又体现在小细节。
其次,从侧面表现了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第三、小说表现了贵族妇女的处境命运。
3、《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质及贡献 • ①小说体现了日本独特的美学观念。日本文学长于抒情。“物哀”是其传统美学精神,在表现中,追求“幽玄”、“闲寂”的美感。
“物哀” • 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石小梳》中首次指出,《源氏物语》的价值在于它表现了日本人文学精神的本源,即“物哀”。 • “由外物触发心神摇曳,便可成为文学的萌芽。” ------《〈源氏物语〉玉石小梳》 •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本居宣长在《日本文学史》中
物哀 • 吉川幸次郎:“通过感动来认识存在之本质的行为和能力”。
.“物哀”的两重含义 1、凝视对象(物)而产生悲欢,有“感动”之意,心物交融,情景相映,引起某种感触。 感动通常体现为一种情绪。因而,日本文学重情绪表现,重抒情。 2.“物哀”的另一重含义在于它的情绪基调:“哀”,有人即把“物哀”解释为“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
《源氏物语》中的“物哀” 人物、情节: 紫氏部在表现人物极其经历时,她不去注意情节化的内容,把重心放在对这一事件中人物的情绪(体验)的表现上。
。 • 第一卷 桐壶 ----- 悲凉恐惧 • 源氏 他一生在不断地追求女人,从一个到另一个,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源氏时时感受到淡淡的哀伤,从一种哀伤又落入另一种哀伤。
藤壶 源氏与女人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他和后母藤壶的恋情,这一关系时时令他落入焦虑、孤独、恐惧的体验:欲见藤壶而不得的焦虑;思念藤壶而难以排遣的孤独,深爱藤壶而又触犯人伦的恐惧,这对源氏的一生,对作品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这种哀感、浮现于日常化的生活之中。
夕颜 • “岂知那天傍晚,只为一朵夕颜花的姻缘,对那人一见倾心,结了不解之缘。现在想来,这正是恩爱不能长久之兆(无常之感),多么可悲!反过来想,又觉得多么可恨;既然姻缘短促,何必如此倾心相爱?” “天色晦冥,冷风袭人,源氏公子愁思满腹,仰望暮天,独自吟道:‘闲云倘是尸灰化,遥望暮天亦可亲。’……哀思充满胸中。” -----源氏的这种哀感,是夕颜故事的结局。 第四回《夕颜》
空蝉 • “今日适值立冬,天公似欲向人明示,降了一番时雨,景象清幽沉寂。源氏公子镇日沉思遐想,独自吟道:秋尽初冬人寂寂,生离死别雨茫茫。” ----- 这一段文字写的是自然景象,因加入了源氏的体验而被构造为孤独的意象。 第四回《夕颜》
从表层看,源氏的爱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他哀伤、孤寂的情感体验。和每一个女人的关系都形一个独立的体验材料。从表层看,源氏的爱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他哀伤、孤寂的情感体验。和每一个女人的关系都形一个独立的体验材料。 从深层看,源氏的好色不应仅仅做为好色来看,它显现的是生命的流转、宿世的无常。 他每每与人相爱,时常会以“宿缘”(也可用“本性”)二字解释两人的关系。是前世已经安排,不可抗拒也不可避免的,就是说,源氏的爱情注定了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女人身上,必然会不断地流转,这种爱的流转实则就是无常。爱心本为不能常住之物,爱情的无常流转正是人世与生命的无常。爱、欲望、进尔说事世、生命都是瞬间生死无常之物无常又是玩世不可解决的冲突,人不可能从无常之中解脱出来,完全处于一种无助状态,不能自救,也不能它救,这也是人类生命最深刻的孤独。 ----生命感
哀情 • 《源氏物语》以哀情做为基本情感,无论是情场的得意与失意,无论是封官晋爵的时刻还是失恋流放的生活,时时伴随着哀感作品笼罩在作品的气氛中。
哀情 • 这种哀情成为最具日本风格的美,也成为日本式的传统。京都大学的川合康三在分析和歌《秋歌》: 四顾花与枫,零落无踪影。 浦边小占屋,秋夕日又暝。 “眼前之景,无论春花秋叶都没有鲜艳的色彩,他们是作为幻觉再现于眼前的花早已零落,枫也片刻即凋枯,两者都暗寓着死而显出美,蕴含着天而变得华艳,这正是日本所爱好的审美意识,在日本诗歌中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红叶作为等价之物而被喜爱,也无非因为它们都是行将消逝的美。《源氏物语》被认为是这种审美意识形成的本源。
川端康成 • 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传统。 日本美术的特色:“雪月花时最怀友”。 看到雪的美、月的美,看到自然景物而有所醒悟时,就会想念朋友。 ------《日本美之展现》 日语“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不灭的美》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
3、《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质及贡献 • ②诗文合璧、交相辉应。 小说在叙事的行文中,不时插入一些诗歌,有时是和歌,有时是汉诗;插入的方式也相当灵活。 小说---叙事 诗 ----抒情 ------作用?
a.一种形式用于书信赠答。 • 源氏同槿姬(六条)后来的秋好皇后。 • 源氏写信问侯:“今年离院父丧期满,该除服了。贺茂祭祓禊之时,心情定然舒畅了吧。”又赠诗云:“君当斋院日,祓禊在山溪。岂意今年禊,是君除服期”, • 槿姬的复书是:临表成服日,犹是眼前情,转瞬忽除服,流光殊惊!” --------以诗酬答,诗中显现人的品味情趣。
在朱雀帝举办红叶贺时,源氏表演了双人舞,唐人的《清海波》 • ,源氏写了一封信给藤壶妃子:“昨承雅赏,不知作何感想?我当舞时,心绪缭乱,此乃前所未有,莫可言喻。 心多愁恨身难舞,扇袖传情知不知! • 藤壶回信:“唐人扇袖谁能解?绰约仙姿我独怜。” -----他们的诗各自承载了情感内容,斩不断、理还断的状态。诗的抒情性更强。
b.另一种形式是人物的对白,以诗交谈应答,这时诗的插入使行文更精彩风雅。 • 爱侣如烟缕,方向尽相同, 我独先消散,似梦一场空。 ------紫姬 • 海角天涯客,浮沉身世哀, 青衫终岁湿,毕竟为谁来? ------源氏
母女离别之时,明石姬肝肠寸断,吟到: 小松自有参天日,别后何时见丽姿? 源氏对她深感同情,安慰到: 翠叶柔条根柢固,千秋永伴武隈松 (武隈地方,以产夫妇松著名,以夫妇喻已和明石姬,意不久迎她同去)
c.还有时是在行文中插入,具有点睛作用 • 六条御息所因源氏用情不专对他颜为怨恨。“但倘和他绝交,毅然赴伊势蛰居,则又未免无聊,况且被天下人取笑。反之,想留在京城则如此残酷地受人侮辱,实属难堪。正如古歌所云:心如钓者之浮标,动荡不定逐海潮。” 第九回
③出色的心理描写和自然描写 • a.小说对人物复杂隐微的心理活动,作了细腻而深刻的描绘,心理表现也成为小说刻划人物重要方法。 作者在写人物时,从内视的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人物内心通过人物的心绪、体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小说通过心物交融、情景相映的自然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第四回 • “天色晦冥,冷风袭人,源氏公子愁思满腹,仰望暮天,独自吟道:‘闲云倘是尸灰化,遥望暮天亦可亲。’……哀思充满胸中。” -----心绪、体验 • “今日适值立冬,天公似欲向人明示,降了一番时雨,景象清幽沉寂。源氏公子镇日沉思遐想,独自吟道:秋尽初冬人寂寂,生离死别雨茫茫。” ------心物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