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從擇偶過程談起 : 實例分析

從擇偶過程談起 : 實例分析.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家庭社會心理學 3/12/2007. 台灣立報 2/24/2005. 北市市府主計處統計,北市去年共有 14,584 對新人登記結婚,創 33 年來的新低,較民國 92 年少近兩成。 去年有 2961 對為台北市民與外籍人士結婚,佔總結婚對數兩成。 外籍新娘中,近五成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地區,四成六來自東南亞。外籍新郎則多數來自上述區域之外的其他地區。. 擇偶的理論:社會的層次. 社會交換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從擇偶過程談起 : 實例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從擇偶過程談起:實例分析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家庭社會心理學 3/12/2007

  2. 台灣立報 2/24/2005 • 北市市府主計處統計,北市去年共有14,584對新人登記結婚,創33年來的新低,較民國92年少近兩成。 • 去年有2961對為台北市民與外籍人士結婚,佔總結婚對數兩成。 • 外籍新娘中,近五成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地區,四成六來自東南亞。外籍新郎則多數來自上述區域之外的其他地區。

  3. 擇偶的理論:社會的層次 • 社會交換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 人們挑選伴侶的過程,有如在市場上買賣商品。他們以自身擁有的資源來換取相配的對象。這種運作方式稱婚姻市場(marriage market)婚姻市場的存在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 1.自由戀愛 • 2.理性行為 • 3.公平交易

  4. 婚姻市場規範 • 婚姻市場中的行為會受到文化風俗與社會規範的影響,依約束力強弱可分 • 1. 民俗:日常生活中多數人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如男大女小的婚配方式。 • 2. 道德:指不該有的行為或禁忌,含有道德層次的是非善惡判斷,如二十年前台灣農村,女性未婚懷孕則本人及家人蒙羞。 • 3. 法律:運用政治權規範行為,並強制人人遵守,如近親不得結婚。

  5. 婚姻市場現象 • 婚姻市場存在某些現象,使某些群體處於優勢,有些則落入劣勢。 • 1. 婚姻排擠(marriage squeeze):性別人口比率不均,使某依性別在擇偶時被排擠出婚姻市場的現象。 • 2.婚姻斜坡(marriage gradient):人們對兩性角色的期待不同,使婚姻市場中經常出現男女雙方社經地位不對稱的現象。

  6. 擇偶的理論:個人及關係的層次 • 一、相遇前的醞釀 • 相遇之前,關係雙方對未來配偶的想法從何而來? • 雙親形象說(parental image): Freud • 潛意識原形說(unconscious archetype): Jung • 理想伴侶說(ideal mate)

  7. 二、相遇的造成 • 有什麼因素促成或限制雙方的相遇? • 情境論 • 接近性 • 熟悉性 • 條件說 • 相似性或互補性 • 個人的特質

  8. 相遇後的發展 • 相遇後的交往是一段什麼樣的過程? • 愛情發展的轉輪理論: Reiss(1960) • 濾網論:Kerckhoff &Davis (1962) • 階段論: 如刺激價值角色論(Murstein1970)及雙向關係形成模式(Lewis, 1972; 1973) • 類型論:如人際互動理論(Huston等1981;1987)

  9. 華人的擇偶觀念及相關研究 • 父子軸為中心的家庭體系主要由父母或家庭主導擇偶過程 • 婚姻不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 • 過去研究僅針對特定族群的擇偶態度及擇偶條件進行探討 • 蒐集到的資料僅呈現關係中單方的觀點

  10. 本研究的目的 • 了解台灣華人的擇偶歷程及影響因素 • 比較男女在擇偶歷程中的不同看法,以洞悉擇偶歷程中的性別差異 • 探究本土擇偶歷程的特色,以建立本土的擇偶理論模式

  11. 研究方法 • 視擇偶為人際互動的歷程,並以半結構的訪談法蒐集資料 • 研究對象 • 大台北及桃園地區20對新婚夫妻

  12. 訪談問題及工具 • 你與配偶如何認識?認識多久才結婚? • 在選擇配偶時,你主要考慮的是什麼因素?對方吸引你的因素又是什麼? • 在你們交往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件?這些事件如何影響你們關係的發展? • 哪些因素造成關係的進展停滯或退步?

  13. 配偶關係發展圖

  14. 研究結果 • 相遇前的醞釀 • 對未來配偶的期待受父母、潛意識原型及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 對理想配偶的要求可分三類 • 對方的特質 • 雙方特質的適配性 • 與原生家庭相關的條件

  15. 相遇的造成 • 重要因素 • 環境上的接近性 • 第三者的中介 • 偶然的狀況

  16. 相遇後的發展 • 影響關係進展的因素 • 個人的因素 • 關係的因素 • 社會網絡的因素 • 環境的因素 • 習俗的因素

  17. 關係發展類型

  18. 討論 • 文化的特色 • 緣的概念 • 父母的角色

  19. 結論 • 華人的擇偶歷程是一種子女選擇加上父母意見的協商式(negotiated)擇偶歷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