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1.01k Views
心肺脑复苏概况与相关进展.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 苏雪娥. 心肺脑复苏近代史. 三里程碑年代 60 年:现代 CPR 三要素 85 年:加入脑复苏内涵 CPR----CPCR 2000 年:国际复苏指南颁布 是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原有复苏指南进行修改制定出来,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权威性。. 近年国际上心、肺、脑复苏进展的重要概念. 1 . 将原为对 心博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扩展为围心博骤 停期的救治:即重视高危患者预防心博骤停的发 生,又能及时复苏可望提高复苏成功率。 及时:泵血↓ 、血压测不到、呼吸无效
E N D
心肺脑复苏概况与相关进展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 苏雪娥
心肺脑复苏近代史 三里程碑年代 • 60年:现代CPR三要素 • 85年:加入脑复苏内涵CPR----CPCR • 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颁布 是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对原有复苏指南进行修改制定出来,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权威性。
近年国际上心、肺、脑复苏进展的重要概念 1.将原为对心博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扩展为围心博骤 停期的救治:即重视高危患者预防心博骤停的发 生,又能及时复苏可望提高复苏成功率。 及时:泵血↓ 、血压测不到、呼吸无效 2.现场BLS:CPR→ABC→ABCD。D电除颤作为基础生命 支持的重要内容。
心肺脑复苏对象 • 病因:猝死的临床死亡期 各种意外所致心博骤停 • 时限: • 病生理改变: CPCR效果:应恢复病前生活状态
【猝死的概述】 1.定义:猝死是指平素“健康”或病情稳 定的病 人突然、快速、意料不到 的自然死亡。 2.时限:国际上尚未统一,临床常随其病因 不同而异,已达共识——发病后数分钟 或数小时内迅速进入死亡状态。 3.病因:心脏性 非心脏性
【发生特点】 • 地点随机性 • 无诱因、好发时间 • 与气候关系 • 心电类型
开始复苏时限与复苏成功的关系(现场) BLS 成功 BLS ALS 成功率(%) • 3~4’ 3/4~1/2 <4’ <8’ 43 • 5~8’ 1/4~1/10 4~8’ <16’ 10 • 10’ 1/100 >8~12’ <16’ 6 • 12’ 1/1000 >8~12’ >16’ 0
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和出现时间 临 床 表 现出 现 时 间 突然的意识丧失 6~10″ 颈动脉、股动脉无搏动 立即出现 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可在心脏停搏前、后或同时出现 心音消失 立即出现,有时不易判定 瞳孔散大固定 心脏停搏30″后出现 皮肤黏膜紫绀苍白 心脏停搏30″后出现
心搏骤停的快速诊断:≯30秒 • 突然意识丧失 • 呼吸慢而断续、停止 • 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即可确立诊断
心搏骤停(猝死)有效抢救 四早生存链 早呼120 突发意识丧 失、惊厥 第一目击者 早心肺复苏 CPR BLS-ABC 早电除颤 AED 早高级生命支持 ALS 输氧、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 复苏药应用
抢救成功的决定因素 早期通路 早期ACLS 早期除颤 早期CPR
基础生命支持(BLS) • 地点:现场 • 人员:最初目击者 • 技术内涵 : 心脏停搏的判定 呼救和启动紧急救援系统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人工循环
心脏停搏的判定 • 观察病人对拍打和呼唤的反应 • 触摸颈、股动脉 • 复苏时的体位 • 转动身体的方法 • 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搬动患者
启动紧急救援系统/呼救 • 目击者在现场的呼救 • 使用电话呼救“120” • 拨打求救电话时应镇静地提供以下情况: 急诊发生的具体地点(街道、门牌等) 发生了什么事(昏迷?疼痛?外伤?) 你正在使用的电话号码 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
开放气道(Air way,A) • 无意识患者的舌和会厌后坠而堵塞咽部 • 未发现头颈受伤者用“仰头举颏”或“仰头抬颈”法 • 疑有颈外伤者采用“举颌”法 • 尽快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异物 • 徒手或负压吸引器
人工呼吸(Breathing,B) • 评估有无自主呼吸的方法:开放气道后,将耳贴近患者的口和鼻,观察胸部有无起伏(<10″) • 口对口吹气:成人气量约800~1000ml,频率10~12次/分,有效时可看到胸廓起伏 • 口对鼻或对口鼻
心泵学说(早期) 心脏是个“泵”,按压时胸骨和脊柱挤压心脏使其射血 胸泵学说(近年) 按压时通过改变胸内压使血液流动,胸腔是“泵”,心腔是“管道”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胸外心脏按压的作用机制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胸外心脏按压的要点 患者的体位 按压部位的确定 抢救者的姿势和力量的使用 按压的深度和方法 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配合:15:2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 1. 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60mmHg 2. 患者面色、口唇、甲床、皮肤等色泽转红 3. 散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4. 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 影响按压效果的因素: 部位 力量 连续性 频率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 • 胸内心脏挤压 适应症:胸外按压无效;胸廓畸形;胸部 创伤;心脏损伤;心包填塞;严重 肺气肿;顽固室颤经除颤无效;开 胸手术中发生心脏停搏 方法:单手挤压 双手挤压 单手压向胸骨 优点:心脏指数大 平均循环时间短 充盈 和排空较完全 缺点:对环境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 多种合 并症
高级生命支持ACLS • 抢救人员:医务人员 • 技术内涵: 供氧 静脉通道 复苏药物 电技术(除颤、复律、起搏)
供氧 鼻导管:氧流量 球囊面罩通气 气管内插管 人工呼吸机
电除颤 • 资料显示: 1分钟内行电除颤,存活率>90%; 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室颤处理: • 电除颤效果最好、最没有副作用; • 除颤时间:愈早愈好 院外应<5分钟 院内应<3分钟
室颤除颤时间与预后(现场) • 除颤时间 <1’ <3’ <5’ >5’ • 成功率(%) 98 70~80 30~50 10 • 早1分钟除颤成功率增加10%
早CPR和早除颤病人的生存率影响 • 发病~CPR时间 发病~电除颤时间 <10min >10min <5min 37% 7% >5min 20% 0
电除颤 • 资料显示 心脏停搏最常见的心电类型是室颤 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是挽救生命的决定性因素 • 近年提出将除颤作为基础生命支持(BLS)的一部分 • 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n,AED)
电起搏 • 作用机制:利用起搏器释放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心 肌引起心脏收缩排血 • 适应证:(1)无器质性心脏病变的心脏停搏患者; (2)心动过缓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 方法: (1)经皮穿刺钢丝电极心肌内起搏; (2)经静脉穿刺电极心内膜起搏 (3)经胸壁直接起搏; (4)经食道心房起搏
复苏用药目的 • CPR期间稳定循环、改善生命器官的灌流 • 电击除颤辅助用药 • 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再发 • 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无力、提高心肌兴奋性 • 维持代谢、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 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复苏
时间:首要:CPR、电击除颤、气道管理 次要:药物 途径: 外周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 推药后推注0.9%NS 20ml冲洗, 肢体抬高10~20秒, 效果不好时,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中央静脉) 气管内: 药物:注意药理、用量、用法 建立静脉通道
复苏药物推荐等级原则 • I 级:优秀,效果确实可靠 • IIa: 良好,可以接受,有效 • IIb: 一般,可以接受,可能有效 • III: 不能接受,可能有害 • 不能确定级别,处于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