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研究 —— 以**科技馆为例

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研究 —— 以**科技馆为例. 季 娇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自我 介绍. 季娇 目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BC )教育学院在读三年级博士 硕士和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 领域:科技馆教育研究,具体 包含 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观众研究、科技馆教育活动评估等. David Anderson 博士阶段导师 UBC 教育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非正式教育(如科技馆和水族馆等)、科学教育,发表文章数十篇

Download Presentation

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研究 —— 以**科技馆为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研究 ——以**科技馆为例 季 娇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 自我介绍 • 季娇 • 目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教育学院在读三年级博士 • 硕士和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研究领域:科技馆教育研究,具体包含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观众研究、科技馆教育活动评估等

  3. David Anderson • 博士阶段导师 • UBC教育学院教授 • 研究领域:非正式教育(如科技馆和水族馆等)、科学教育,发表文章数十篇 • 研究地域:在亚洲地区,长期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科技馆、博物馆、世博会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 与北美、澳洲和欧洲地区的多家博物馆教育相关机构、杂志有很强的联系 • 现任UBC场馆教育硕士项目(Master of Museum Education)主管 伍新春 • 硕士阶段导师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 研究领域:科技场馆学习与科学探究教学研究,现代学习科学与有效教学研究,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研究 • 参与过“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调研和培训工作 • 正在主持“科技馆教育工作者的胜任特征模型与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的建构“等课题 • 北师大和UBC的合作课题 • 目前正在和中科馆合作探讨

  4. 报告提纲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设计 • 研究进展分享 • 未来研究期望

  5. 再困惑: 科技馆怎样才能够 抱怨: 强势的教育部门为什么 自我反思: 困惑: 我怎么才能够 痛并快乐着: 研究背景 从我们“科技馆人”的经历来看,我们一定历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 我怎么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项目? · 我作为一个在科技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一些什么样的专业背景、职业技能、工作态度呢? · 我怎么样才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呢? · 学生来了好多好多 · 我怎么才能在这种开放的场所组织学生参观啊? · 我怎么才能去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啊? · 我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合作呢? · 凸显学校不可比拟的教育优势? · 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和支持? · 不理解我们 · 不接纳我们 · 看不见我们科技馆的好? · 跟学校教育结合? · 了解学校教育体系? · 了解学生需求?

  6. 研究背景 与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有关的 研究和实践应运而生

  7. 研究目的 • 了解中国大陆地区科技馆教育人员对于自己工作角色的认知,并且探索他们对未来专业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记录科技馆教育人员 • 过去与科技场馆教育工作相关的经历 • 现在对于自己工作角色的认识 • 以及未来对于职业发展的设想

  8. 研究设计 • 研究方法:半结构化访谈 • 研究参与者:科技场馆从事教育项目设计、开发、组织工作,需要与学校系统进行联系工作,能够培训学校教师和志愿者的科技场馆教育人员。 • 目前,本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于科技馆的展览教育部和教育活动部。

  9. 研究进展分享 • 来科技馆工作的动机分析 • 个人兴趣,主动争取 • 主动联系,被动工作 • 他人介绍,个人兴趣 • 他人介绍,兴趣索然 请思考: 是不是这几类人在贵单位都有? 怎样激励这几类不同的人群?

  10. 来科技馆承担的教育工作 • 台前:直接接触观众 • 展厅讲解、维持秩序、维护安全、带领学生团体开展教育活动、演示实验、为参观者解答困惑、带学生夏令营、进学校、社区、军队等社区宣传科普,培训教师…… • 幕后: • 资源包设计 • 活动评估 • 组织、联络、筛选、整合教育资源等 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特殊性体现在哪儿? ——展厅保姆?保安?秩序维持者?活动策划?讲解员?辅导员?教师?

  11. 科技馆教育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 科学知识储备 • 工作态度积极 • 基本教学能力 • 懂得合作沟通 • 具有创意思维 • 具备研究能力 • 形成学习反思习惯 • ……

  12. 科学知识储备 • 受访者专业背景呈现多样化 • 比如包括:法律、中文、历史、设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 • 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少 • 具有教学经历、教育学背景的人少

  13. 科学知识储备非常重要,并且被认为是从业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条件,但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呢?科学知识储备非常重要,并且被认为是从业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条件,但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呢? • 广度还是深度? • 通才还是专家? 科学知识储备(续) • 受访者大多表示:科技馆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储备。比如: • “第一个就是广博的科学知识。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科技馆工作,这方面的要求真是很高,因为它涉及面真是太广了,你要知道得少的话,反正很难胜任” • “我的知识储备不太扎实,遇到有一些老师[来科技馆]上课,包括老师有一些讲高中深一点的那个科学知识,我个人就有点听不懂,回去还要翻书”……“我们举办的**活动有高中老师来,像跟咱说知识点就稍微难了” • 我觉得,要想胜任这方面的工作,就应该特别重视科普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甚至要延伸到科学技术方面……如果说,你没有科学知识,你要从事科学教育,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 ……

  14. 受访者表现出来对工作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受访者表现出来对工作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 工作态度积极 • “我之前一直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后来再到科技教育……后来到科技馆工作,我觉得在这个工作范围内可能会做起来轻松快乐一些……几年来的实际实践也证明这一点,因为你喜欢它,再苦再累,你就不嫌它”。 • “反正我工作吧,其实就是为了开心,不开心,你给我再高的工资我也不会干”。 • “我希望我老了以后,也能带着我的孙子来说,我当年也在**科技馆工作过”。

  15. 工作态度积极(续) • “我这人不求上进,我能把今天的工作做好就差不多”。 • “不过现在也不是因为工资而不想干这个活儿,是因为真心不喜欢,不喜欢,你给我五千我也不想干这活儿”。 • “脑子里面没有想法吧” • “当然不认可了……所有人都比我强” • 怎么去激励具有不同工作态度的员工? • 主动型受访者使用的词汇:发展空间、领导支持、部门配合、培训机会 • 被动型受访者使用的词汇:真不知道适合干啥,看不出发展途径是什么…… • ——针对持有不同工作态度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和职后培养体系

  16. 基本教学能力 • “你要去上科学课,必须能组织教学,必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能有一个很好的跟老师沟通的技能……你怎么样在五分钟之内让学生对你的活动感兴趣” • 在展厅范围里,学生的范围比较大……还得会控制学生,比如我们做实验,发东西,就是不知道的人,肯定到那儿就把东西先发到学生手里头,那肯定不行,学生肯定就只知道玩弄他的东西” 两位受访者均有学校教学的经历和教育学的背景,对教学策略进行迁移,知道了解学生、对学生团体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17. 懂得合作沟通 • “现场就是当时后来达到哪种地步,呃,就是上[课]的时候,可能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我直接就是:‘停!’,然后我们这点不应该这样,比如同学们来学的第一个知识是什么? 先讲知识,再进行活动。我个人认为这种课堂理念不太符合科技馆,觉得应该是以趣味性第一,不能说你一上课就第一个:‘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什么知识?’先把公式什么列一遍。我直接就是让他暂停,这点,去掉,放到后面。就是,我们已经达到这个地步,就是上的时候就及时让他暂停,通过这个反复沟通之后,他就比较了解这个理念了。”

  18. 合作沟通需要: • 学会理解不同的教育理念 • 学会去观察参观者的不同喜好需求 • 学会去寻找和整合社会资源,拓展静止的有限的科普平台 • …… 懂得合作沟通(续) • “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和什么样的人,怎么和他相处,这个东西都不一样,所以,我那个时候工作以来,就比较喜欢去观察,当时观察,就是观察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和他/她有什么样的共同话题,他/她的需要是什么,我能给他/她什么。 • “这个项目[大篷车]里面现在目前来说就有很多单位了,从**出版集团,有**动物园,有一个做互联网的公司,还有**检察院,大家都在利用这个平台,就说我下去的时候,大家一块儿下去,我们形成一个车队,你做你的活动,我做我的展示,你做你的法律咨询”。

  19. 具有创意思维 • “[参观者]要让你的活动不停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说,打个比方,我今天做了干冰,我明天就不做冰了,我做火,或者是做风,或者是做电力,不是这样,你可以就以这个点扩大到很多面。像这个活动,你今天可以这么玩儿,你明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玩法,其实,原理有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会给你的受众人群一种更新鲜,更刺激的感觉。” • “我就很喜欢这种,就说当前有什么热点,我就抓住,在科技馆开展,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公众哈,我特别想了解跟我生活,包括对我有帮助的科技热点,比如饮食,现在食品太不安全了,就是我希望,如果我在科技馆,我能看见怎么辨别假大米,真假奶粉,真假油……” • “我从开始从事这个教育,我就特别地,但是是无意识地,就重视这种信息的搜集,这种信息就主要来源于一些报纸、杂志,和一些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后建立连接,最后设计出活动,所以别人都没有的,你就做了,做了就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20. 具有创意思维(续) • 什么是创意思维?来自于哪里?是人天生具有的还是可以培养的? • 受访者告诉我们,创意思维来自于: • 对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 • 对教育界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 • 跨学科的融合 • 把自己当成参观者,换位思考的能力 • 平时的生活积累(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散步走路) ……

  21. 具备研究能力 • “因为刚开始我们开展**活动,如果[参观者]愿意参与的话……我们会有奖品送给大家,后来那个参与的人还挺多的,后来我就想,诶,他们是不是为了奖品才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有一次活动,我也没有说有奖品,就是团体来的时候,我给他们介绍,介绍我们这个挑战讲解员活动,完了之后给他们说个时间,时间到了广播一下,让他们下来,来开展这个活动,结果,没有几个人,真是没有几个人。” 研究问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开展小研究有助于甄别问题,找到工作瓶颈期的突破口。这个案例就是采用的对比研究的思路,探索奖励机制对观众参与度的影响。

  22. 具备研究能力(续) • “我们在场馆活动评价方面,我们可能还需要去学习,就是怎么样做才算是一个好的场馆教育活动。” • “现在你对什么是一个好的科学实验演示项目,说实话,我们在评比标准上并没有说,说实话,我们只是说了它具有创新性,然后能吸引人,时间在多长以内,但具体的并没有说,比如说观众的反应呀,这些比较细的东西并没有……” 尤其是对教育活动评估能力的需求。

  23. 具有自主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 “对工作进行记录,我觉得就是要记录下来,每一天做了什么,记下来,就比如说我今天做了活动,好的地方在哪儿,不好的地方在哪儿,我就会记录下来,每个月的月末再翻来看看,这个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和总结吧。” • “就是我们自身的一个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这个东西……就像我刚才给你说的,探究性学习,我们小时候是不接触这个东西的,我们最近几年才开始了解,这个到我们科技馆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24. 科技馆教育人员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望 • 走出去的学习模式 • 师徒制的学习模式 • Tips:谈培训模式中馆员期望的能够到做得好的馆里面去实践学习的机会,看别人究竟是怎么做的,有点像那种教师培训中的见习实习机制,而不是单纯的靠座谈、讲座、工作坊等模式) 建立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共同体

  25. 这个研究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 帮助我们澄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千里马” • 帮助我们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千里马” • 帮助我们让“千里马”发挥到极致 • 从科技馆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 • 帮助我们认识职业需求 • 帮助我们重新评估自身,看清从业差距 • 帮助我们规划人生,找到方向 • 帮助我们共同建立科技馆教育者的分享平台 • ……

  26. 研究开展所需的条件 • 时间:12月20日之前 • 地点:科技馆小型会议室 • 研究开展方式:一对一的个体访谈(访谈过程需要录音),研究者承诺隐匿掉所有具有甄别性的个人信息 • 研究持续时间:每个访谈持续时间在1个小时。 • 访谈对象:具体为科技馆教育活动策划部门和展教部的人员。 • 回馈方式:研究者可以提供相关分享,比如“如何从研究的视角开展科技馆教育项目评估”等。

  27. 谢谢!真诚期待您的建议和意见!也期待您参与到我们的研究中,让我们一起促进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谢谢!真诚期待您的建议和意见!也期待您参与到我们的研究中,让我们一起促进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 我的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jiaojiaoyagao@163.com • QQ:309012250 • 电话(中国):158 2606 3815/ 135 8165 114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