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四章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

第四章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 一、概论 发现和命名: 最初于 1952 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 1956 年又在郑州洛达庙发现,时称 “ 洛达庙类型文化 ” 。 1959 年,徐旭生在豫西一带调查夏墟时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同年中科院考古所进行了发掘,以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 1962 年更名为二里头类型文化, 1977 年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anno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第二节 二里头文化 一、概论 发现和命名:最初于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1956年又在郑州洛达庙发现,时称“洛达庙类型文化”。1959年,徐旭生在豫西一带调查夏墟时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同年中科院考古所进行了发掘,以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1962年更名为二里头类型文化,1977年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2. 分布范围:根据目前的资料,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总数约250处,经过正式发掘的约50处。其分布中心是在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和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向西突入了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区,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到豫东南一带,东北至沁河岸旁。

  3. 陶器群的主要特征: (1)流行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少见黑陶。 (2)纹饰以绳纹为主,其中一、二期时绳纹和篮纹并重,有部分方格纹;三、四期基本不见篮纹、方格纹。 (3)器物组合:炊器以深腹罐、圆腹罐、甑、鼓腹扁三角形足的鼎为主,三、四期有实足尖饰绳纹的鬲,但鬲在炊具中不占主导地位。 酒器以觚、爵、盉为主,二期还有鬹。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圈足盘,四期常见簋。 盛储器主要有口径小于或等于肩径的大口尊、折沿盆、卷沿盆、刻槽盆等。

  4. 绳纹鼎 方格纹鼎 早商垂腹实足尖为素面的绳纹鬲 绳纹鬲

  5. 陶觚 陶爵 陶盉

  6. 分期:根据二里头遗址的材料,分为四期,一、 二期为早期,三、四期为晚期。 相对年代: (1)1981年在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发现了一种介入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遗存--新砦期遗存。现已确认,伊洛嵩山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是由王湾三期文化经由“新砦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7. (2)根据1996~1997年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的发现,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与偃师商城一期早段年代基本相同。前者有后者的文化因素,如垂腹、实足尖为素面的绳纹鬲;后者也有前者的文化因素,如大口尊。(2)根据1996~1997年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的发现,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与偃师商城一期早段年代基本相同。前者有后者的文化因素,如垂腹、实足尖为素面的绳纹鬲;后者也有前者的文化因素,如大口尊。

  8. 绝对年代: 以前曾公布了40个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的C14年代数据,综合这批数据,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C14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900 ~1500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公布的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的C14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880 ~1520年。

  9. 二、青铜遗存和青铜器的主要特点 青铜遗存的发现情况和意义: 目前已在二里头、山西夏县东下冯等十几处遗址发现有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处铸铜遗址,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以上,使用年代为二至四期。 二里头文化创制出了我国最早的成组青铜容器,器类已有鼎、盉、斝、爵等。

  10. 另外,还有铜牌饰以及戈、钺、刀、凿、锥等铜兵器和工具。另外,还有铜牌饰以及戈、钺、刀、凿、锥等铜兵器和工具。 已经发明铜、锡合金甚至铜、锡、铅合金。规模巨大的铸钢作坊遗址和成组青铜容器的出土,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二里头文化已经进人青铜时代。

  11. 青铜器的特点 1. 青铜容器器壁较薄,表面粗糙,器形多仿自于陶器。 二里头铜鼎 晚商铜鼎

  12. 2. 爵、斝、鼎: 爵:扁圆体,流尾比较平直,束腰平底,三足较直,多数无柱,个别流折处有两个小柱。

  13. 斝:锥形足中空与器腹相通,多为平底,双柱小而靠前部。 鼎:立耳,一耳与一 足上下在一条直线上,器腹微鼓,平底,锥形足中空与器腹相通。

  14. 3. 纹饰:多数器物无纹饰,个别的器物上有圆钉、圆饼状凸起或条带状网格纹。

  15. 4. 铸造方面,已运用复合范,这比用单合范需要更高的技术;兽面铜牌镶嵌数百块绿松石,也反映了铸造技术的进步。 另一方面,斝、鼎的锥状足上部中空,与器腹相通,说明尚未掌握浇铸范芯的全封闭技术。

  16. 三、二里头都城遗址 地理位置: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西南约9公里处的伊、洛河之间,其北近邻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约5公里,东北6公里处则是偃师商城。 遗址规模与布局:二里头遗址是一处都城级的遗址,根据2000年的系统钻探,遗址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面积曾有多种说法,最小一说1.5平方公里,最大一说9平方公里)。

  17. 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的外围没有发现城墙和壕沟。遗址的中心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至中部一带,2003~2004年在这一带发现了修建于二期之初的4条垂直相交的大路和建于三期之初的宫城城墙。宫城呈南北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在4条大路和宫城围起的空间内,发现了以1号和2号等宫殿为主的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宫城北部和西北部一带为祭祀区,宫城以南200余米处发现一处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铸铜作坊遗址。

  18. 都城的历时性变化: 从目前的发现看,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是从二期之初开始的,并且在建城之前进行了严密的规划。此时在宫殿区的外围修建了宽度达20米的4条大路,宫殿区以南兴建了铸铜作坊,在宫殿区的东中部,发现了属于此期的大型宫殿基址。其中3号宫殿基址长超过150米,宽约50米,是一座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其内排列着成组的中型墓葬。3号宫殿基址西部并列有5号宫殿基址,两座宫殿建筑之间的通道下面,筑有考究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19. 三期时, 3号宫殿已被废弃(其上叠压着2号和4号宫殿)。在垂直相交的4条大路内侧构筑了宫城城墙,大路的外侧则继续作为道路。在宫城的西南部和东墙中部内侧建造了以1、2号宫殿为主的两组宫殿。一号宫殿基址位于西南部,在宫城南墙西段对应一号宫殿南大门的位置则有7号宫殿,两座宫殿在一条建筑轴线上。2号宫殿位于宫城的东墙中部内侧,其南十余米处为4号宫殿,两者也在一条建筑轴线上。

  20. 一号宫殿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超过1万平米。其平面布局:北部为主体殿堂,堂前有广阔的庭院,四周有相连的廊庑,南廊庑的中间设有大门。主体殿堂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的大型建筑。

  21. 二号宫殿基址南北长约73米,东西宽约58米,总面积约4200平米。平面布局也包括殿堂、廊庑、庭院和大门,但在殿堂的北面偏东部有一座大墓(M1)。宫殿的殿堂东西长32.6米,南北宽12.75米,是一座面阔三间、周绕回廊的大型建筑。大墓打破庭院内夯土,又被庭院内的路土所叠压,而其中线向南延伸正好通过宫殿大门的正中间。二号宫殿基址南北长约73米,东西宽约58米,总面积约4200平米。平面布局也包括殿堂、廊庑、庭院和大门,但在殿堂的北面偏东部有一座大墓(M1)。宫殿的殿堂东西长32.6米,南北宽12.75米,是一座面阔三间、周绕回廊的大型建筑。大墓打破庭院内夯土,又被庭院内的路土所叠压,而其中线向南延伸正好通过宫殿大门的正中间。

  22. 4号宫殿目前已发掘部分有主殿和东庑,东庑向南伸出发掘区以外。主殿台基东西长36.4米,南北宽12.6~13.1米,面积达460余平米。 四期时,一号宫殿已被废弃。而2号和4号宫殿仍在使用,并且在2号宫殿北面又新建了6号宫殿。

  23. 四、墓葬 二里头文化的墓葬主要发现于洛阳地区,数量最多的是二里头遗址。据已报道的资料,共发现400多座,其中二里头遗址有300多座。 迄今还没有在二里头遗址或其附近发现王陵区和大规模的墓葬群,现己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一般是单人葬,罕见合葬,多数尸骨完整。依墓穴规模、葬具和随葬品情况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一等墓墓穴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仅发现一座,位于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主体殿堂基址后面,口部长约5. 3米,宽约4. 3米,穴深6. 1米。有生土二层台。填土经层层夯打。该墓被盗扰一空,只在填土中发现残漆匣和狗骨架一具。

  24. 二等墓墓穴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墓中铺垫有较厚的朱砂,随葬青铜礼器和玉礼器,往往还有漆器和比较精致的陶礼器。一般均发现有木质葬具的板灰痕迹 。 在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内排列着成组的中型墓葬。2002年发现的02VM3,墓口长2.24、宽约1.1米,残深0.5~0.6米。随葬品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龙的身长达64.5厘米。绿松石原来镶嵌在某种有机物上。

  25. 三等募墓穴面积在一平方米以上,有朱砂,有的随葬铜铃或漆器与成组陶质酒器等,经常发现木质葬具的痕迹。三等募墓穴面积在一平方米以上,有朱砂,有的随葬铜铃或漆器与成组陶质酒器等,经常发现木质葬具的痕迹。 四等墓墓穴长1. 8米,宽0. 5米左右,即墓穴面积不足一平方米。基本不见木质葬具的痕迹,部分墓中有朱砂。较大的墓随葬陶质酒器等。较小的墓仅随葬少量日用陶器,有的则没有随葬品。 此外还有乱葬坑,即将死者的尸骨弃置在灰土坑中。这些土坑或是专意挖成的圆形浅穴,或为废弃的窖穴,或是一般的灰坑、灰沟。有的是单人葬,有的是多人丛葬。有的尸骨完整,有的则凌乱不全或身首异处。

  26. 五、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关系到夏商考古和夏、商在考古学上的分界。经过多年的讨论,现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二里头文化的主体属于夏文化。目前的分歧主要在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是属于夏文化还是属于夏遗民文化;夏、商分界是在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之间至迟在第四期前、后段之间,还是在第四期之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