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科技与探索

科技与探索. 刊号: YD-22 第 1 期 总 1 期 主办单位: 初二( 8 )班 出版日期: 2011 年 5 月 18 日. 本期导读. 卷首语 ---2. 科技天地 — 立体电影 ------3. 科技小知识 — 3D 电影 ------4. 人类延续了多久 ------------5. 动物天地 ---------------------6. 创新建筑 ---------------------9.

ann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科技与探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科技与探索 刊号:YD-22 第1期 总1期 主办单位: 初二(8)班 出版日期: 2011年5月18日 本期导读 卷首语---2 科技天地—立体电影------3 科技小知识—3D电影------4 人类延续了多久------------5 动物天地---------------------6 创新建筑---------------------9 移居外星--------------------12 人会住到金星上吗?-----13 卷尾语---15

  2. 卷首语 在科海中遨游,我们可以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我们在科海中探索,我们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探索科技报吧!脑海中又添一份知识,知识得到后,再添一丝快乐… 返回主页

  3. 科技天地 立体电影 大家一定看过立体电影吧,戴上一副和普通眼镜差不多的立体眼镜,就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向你扑面而来的刺激感。可是这么奇妙的眼镜是怎样制成的?我我上网一查。奥!原来立体电影原理是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下景物的像,制成电影胶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就要在每架电影机前装一块偏振片,它的作用相当于起偏器. 就是利用视觉差来形成的。这样就会像直接观看那样产生立体感觉.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返回主页 下一页

  4. 科学小知识 3D电影 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所以在观看除了正前方的物体外,两只眼睛必然有角度的不同,这个差别在大脑中就能自动形成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立体视觉。所以如果能制作出同一场景、影像的不同侧面(仅有微小的视差)让双眼各看一边,那么在大脑中就能自动形成这一场景的立体影像。而 3D电影的拍摄、制作和放映,就是模拟人眼观察景物的过程。它在拍摄时用两个电影摄影机,按人眼两瞳之间的距离(约65mm)拍摄同一景物,从而得到的不同角度的画幅(左、右眼图像),放映时再将图像同时放映到银幕上,这时银幕上会出现重叠交错的两个影像。观众在看3D电影时,只要戴上“立体眼镜”,就可以让左眼看到左图像,右眼看到右图像,此时在大脑中就会自动复现为触手可及立体影像。 这就是3D的原理, 下一页

  5. 人类延续了多久 人类历史: 世界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发现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万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人类。当时人们认为,人类历史不超过数10万年,最早出现人类的是亚洲。1981年我国发现的山东沂源猿人,与北京猿人属同一时代。然而,这一人类最早起源之说为我国两起考古发现所推翻。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蓝田和云南元谋发现猿人化石。蓝田猿人距今100万年,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 那么,人类历史到底有多长呢?近二三十年来,考古学家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许多猿人化石,使我们对于人类历史有了新的认识。1959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一个几乎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和劳动工具,测定年代为距今175万年。1972年,在肯尼亚发现的猿人头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测定年代为距今260万年。1973年,有报告说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猿人化石,距今约300万年或300万年以前。由此看来,人类历史不是80万年,也不是170万年,而是300多万年。至于人类最早的出现地,也还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方能确定。 返回主页 下一页

  6. 动物世界 丹顶鹤繁殖地在中国的长江下游的江苏盐城,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即吉林、黑龙江齐齐哈尔最多)、在云南也有少量野生种群分布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 下一页

  7. 动物世界 麋鹿 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长江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的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养了世界仅存的18头麋鹿,放养在他的乌邦寺庄园中。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下一页

  8.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常见,分布于青海东部及东北部、甘肃南部、宁夏、西藏东北部(唐古拉山脉)及四川北部海拔2000~4000米地带。分布于宁夏及内蒙古的贺兰山种群的其余分布区相去甚远。 蓝马鸡是高山寒冷地区的鸟类,只产在中国,终年留居于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一带及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 蓝马鸡 蓝马鸡为高山鸟类,栖息于海拔2700-3500米,有水的山谷或开阔荒芜的稀疏灌丛草原、松林或橡树林地带。蓝马鸡食性较杂,以植物根、茎、种子为食,如云杉和高山蓼种子、山叶子苔草和紫罗兰,还吃一些毛虫、金龟子、步行虫等。春秋季节常10-30只结成群活动。清晨雄鸟开始鸣叫声粗厉洪亮,稍带颤音,鸣叫时昂首引颈,尾羽翘起,姿态优美。 返回主页

  9. 创新建筑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 。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 ,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下一页

  10. 东方明珠电视塔 东方明珠塔位于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动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1994年2月,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塔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旅游新地标。它集广播电视发射、娱乐、游览于一体。263米高的上体观光层和350米处太空舱是游人360度鸟瞰全市景色的最佳处所。267米处是亚洲最高的旋转餐厅。底层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再现了老上海的生活场景,浓缩了上海从开埠以来的历史。 下一页

  11. 设计人 东方明珠名字的由来 东方明珠塔的名字来源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声音的描写,诗人把琵琶的声音比如成珍珠落到玉盘里时的发出美妙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 设计者富于幻想地将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中串联至如茵的绿色草地上,而两颗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的巨大球体被高高托起浑然一体。   从远处看,中间的东方明珠塔和两边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巧妙地组合成一幅二龙戏珠的巨幅画卷。 江欢成(1938.11.23--)土木结构专家。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人。著名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江欢成设计事务所所长,曾领衔设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印尼雅加达电视塔等,任世界第三高上海金茂大厦设计总监。 下一页 返回主页

  12. 移居外星 太空城 太空城,人类移居外太空的梦想。在茫茫太空中,有一座座“高楼大厦”在日夜不停地运行着,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地球人在里边工作生活着。这个庞然大物里工作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一应俱全,环境幽雅,绿树茵茵,小桥流水,蛙鸣鸟叫……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这就是未来的太空城。 下一页 返回主页

  13. Can Venus Be Made Habitable? 周游 选注 Venus, one of the four inner planets of our solar system, is the closest body in the sky apart from the Moon, sometimes coming only 40 million km2 from the Earth. Thus, in the not-so-distant future, when man has colonized the Moon, he will start looking at Venus as his next step into space. As it is now, Venus’s environment is totally unfavourable to human life. Its surface temperature is almost 480℃. Its face is almost completely hidden from view by poisonous clouds of 90% carbon dioxide. But scientists have a simple plan which, they predict, could make Venus habitable. With the help of rockets, they plan to bombard the carbon dioxide clouds with colonies of blue-green algae.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on Earth have proved that blue-green algae can survive and reproduce normally in such an environment. The algae will consume the carbon and liberate the oxygen. They reproduce so quickly that the carbon dioxide could be broken down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at, the surface of Venus will be partly visible to telescopes on Earth. The increase in oxygen will have spectacular effects on the desert planet. As oxygen replaces the carbon dioxide, the sun’s infra-red radiation, which up to that moment was trapped under the clouds of carbon dioxide, will escape into spac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will decrease. Soon, water will collect from the atmospheric vapour and rain will start fall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first rain will never reach the surface. It will vaporize into steam high up in the Venusian atmosphere, but it will have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It will lower the ground temperature, perhaps by 35℃. Soon the rain will fall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 ground temperature is about 70℃. Then the ‘Big Rain’ will strike the soil of Venu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clouds will partly clear away, leaving an oxygen-rich atmosphere and a temperature cool enough to sustain hardy plants and animals from Earth.(选自1992年第6期) 中文翻译

  14. 人会住到金星上吗? 周游 选注 金星,其中的四内行星,我们太阳系最贴心的身体在天空中除了月亮,有时来只有四千万平方公里从地球上消失。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当人殖民月球,他将开始看金星作为自己的下一阶段进入太空。因为它是现在,金星的环境对人类生活完全是不利的。它几乎是480℃表面温度。他的脸几乎完全遮住了有毒云层90%的二氧化碳。但是科学家们一个简单的计划,他们预计,能让金星居住。火箭的帮助下,他们计划来轰炸,二氧化碳的云与殖民地的蓝绿色的水藻。地球上的实验证明,蓝绿色的水藻幸存和繁衍通常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蓝藻的碳和解放要消耗氧。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繁殖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划分在一年之内。在那之后,金星表面将部分肉眼可见的望远镜在地球上。这个增加氧会有特殊的效果在沙漠星球。如氧代替了二氧化碳,太阳的红外线辐射,到那一刻被困在云层下面的二氧化碳,就必逃脱被送入太空,低层大气的温度会下降。不久,水将收集从大气水蒸气和雨会第一次开始下降。那第一场雨将永远不能到达水面。它会蒸发变为蒸汽高高地挂在金星的气氛,但是它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会降低地面温度35℃,可能是由。不久,雨必倒一遍又一遍,直到地面温度约为70℃。然后'下大雨的袭击的土壤的金星,第一次云将会部分地清除时,将一个富氧气氛和温度酷足够来维系耐寒植物和动物从地球。 返回主页 下一页

  15. 卷尾语 谢谢收看 再见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中国) 返回主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