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k likes | 1.21k Views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推进策略. 安徽省教育厅 李明阳.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情况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方案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任务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策略. 2. 总体进展. —— 改革的方向得到广泛认可 调研反映,大部分人认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值得肯定,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 课程设置趋于更加科学合理 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 教学方式发生积极、本质的改变
E N D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推进策略 安徽省教育厅 李明阳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情况 •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 •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方案 •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任务 •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策略
2.总体进展 ——改革的方向得到广泛认可 调研反映,大部分人认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值得肯定,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课程设置趋于更加科学合理 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教学方式发生积极、本质的改变 扩大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推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为什么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 的更高要求。 高中学生发展、高中教育现状迫切要求高中 进行课程改革。 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一 步推进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呼唤高中课程进 行改革。
有利于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衔接 和巩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 有利于推进高考的进一步改革,使高考 从制约改革的因素变成促进改革的动力 较早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利于得到 教育部给予多方支持
为什么我省今年要进行高中课程改革? 周边已经形成一个改革实验圈,为我省高 中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经验基础 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实现安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 机遇 1998年以来的示范高中建设极大地改善了 高中的办学条件,提高了高中管理和教学 水平,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 • 1.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 2.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的问题
全球化——机遇、挑战和危机 全球化为现代化的进程创造了大量机遇,但也造成了不断增长的不平等现象和风险。 • 世界竞争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强势国家和强权政府利用各种优势,极大地扩展其政治影响,各种不平等的鸿沟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正处于被持续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教育质量—— 各国关注未来的焦点 各国及世界教育组织关于教育目标论述的变化 • 教育不仅是人权,而且是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根据会员国在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2001年)上提交的国家报告开展的研究表明: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国家的教育政策目标中越来越重视:(1)承认受教育是一种人权;(2) 提高个人的能力和抉择的能力;(3)加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能力 。 •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改革—— 各国关注未来的 行动 各国首脑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平等作为重要国策 • 布什:“我们要求美国对不同背景的每一个孩子允诺不让美国一个孩子落后。” • 布莱尔:“教育机会均等是我们20世纪的教育口号,今天这仍然是基本的,但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我们要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提供优质的而不仅是良好的教育。”
教育改革——世界关注未来的焦点 卢武铉:“要进一步充实福利政策,消除所有不合理的差别,建设一个人人具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国家。”“要让孩子们从应试枷锁中解放出来,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尽情发挥自己才能与创造力的环境。” 吴作栋:“塑造我们的未来: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
启示 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目标, 加强改革推进力 • 从全球化的战略视野考虑学生综合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 • 体现“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确立国家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责任。 • 确立新的质量观念,突出教育质量的核心地位。 • 法规建设,建立问责,政策透明, 放权自主。
各国提高教育质量的行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经合组织国家中,7-14岁学生累计授课时间从芬兰的5523小时至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英格兰的8000小时左右。并非学习时间越长学生学习水平就越高。 • 芬兰:教师质量高;对学生的评价宽松;学制有弹性 • 美国2061计划:精选课程内容
把提高教师水平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首选目标 • 提高教师学历 • 设立专业组织,促进教师质量提高及专业发展 • 在专业性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能力 • 推进教师资源在地区间的均衡分布
加强课程与教材管理中的科学决策 • 国家对课程实施一定程度的统筹管理,国家标准与地方决策相结合是课程管理的改革趋势 • 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一般由中央政府任命一个专门委员会或专职机构来领导 • 课程标准既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也包括学生评价标准 • 多数国家教科书管理采用民间出版政府审定的方式
扩大学校自主权,同时加强问责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测扩大学校自主权,同时加强问责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测 • 鼓励学校尝试多种改革方案 • 办学绩效好的学校将被赋予更多、更大的自主权 • 建立独立的督导机构和专业化的督导队伍 • 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1)普通高中教育现状调查 调查范围:北京、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个省(市、区) 样本数量: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校长样本158名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 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学生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 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 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学生对高中生活的感受 只有9.6%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
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 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调查的主要结论 结论1: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等方面比较薄弱,校长和教师也很少关注。
结论2: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但内容偏多、偏难、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结论3: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益,但参加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普遍反映学校并未开设。
结论4: 高中生普遍喜欢亲身实践、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教学方式,但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作业主要以练习、记忆或背诵为主。
结论5: 学校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缺乏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制度;但学生普遍认为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发展状况,近一半的校长认为公布分数对学生的发展有消极影响。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研制 2.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3.课程设置及说明 4.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研制 2001年7月,第一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标志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2003年3月,教育部向全国颁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整个研制过程历时一年九个月。期间,组织了一千多名课程和学科专家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先后召开了十三次大型工作会议。
2.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系列、专题)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科 目 模 块 (系列、专题)
体育与健康 数 学 科 学 技 术 艺 术 语言与文学 人文与社会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 文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美 术 音 乐 艺 术 外 语 综合实践活动 数 学 政 治 历 史 地 理 (略)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学习领域 • 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体育与健康 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 •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 闻与传记 文化论著与专题 语言文字应用 语 文 语文 1 语文 2 语文 3 语文 4 语文 5 必修 选修系列
物理D5 物理C4 物理D4 选修 物理C3 物理D3 物理B2 物理C2 物理D2 物理B1 物理C1 物理D1 必修 物理A2 共同必修 物理A1 物 理
选修系列1 选修1-1: 电磁现象和规律; 电磁技术与社会; 家用电器与生活。 选修1-2: 热现象与规律;热与生活; 能源与社会发展 。
选修系列2 选修2-1: 电与电工;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选修2-2: 力与机械;热与热机。 选修2-3: 光与光学仪器;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选修系列3 选修3-1:电场;电路;磁场。 选修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传感器。 选修3-3: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固体、液体与气体;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3-4: 机械振动与电磁波;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 选修3-5: 碰撞与动量守恒; 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 。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