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523 Views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与风险管理. 张素敏 国家局药品评价中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内容提要.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起源 ◇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的实践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问题和挑战 ◇结束语. 由药品管理当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是否就是安全的?. “安全”意味着: 对于用械和治疗的人群而言,效益大于风险。 并非意味没有损害 如果管理当局认为效益大于风险,药品可被批准上市。已批准的药品应通过上市后监测继续评价。. 效益. 风险.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起源. ◇ 国际上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E N D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风险管理 张素敏 国家局药品评价中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内容提要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起源 ◇基本概念 ◇风险管理的实践-----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问题和挑战 ◇结束语
由药品管理当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是否就是安全的?由药品管理当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是否就是安全的? “安全”意味着: 对于用械和治疗的人群而言,效益大于风险。 并非意味没有损害 如果管理当局认为效益大于风险,药品可被批准上市。已批准的药品应通过上市后监测继续评价。 效益 风险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起源 ◇国际上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是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国家,1984年颁布的美国联邦法规21CFR803部分专门规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Medical Device Reporting,MDR)的相关要求; 1990年发布医疗器械安全法令(SMDA),1992年颁布医疗器械安全法令修正案等;
◇ 1992年,成立的全球医疗器械法规协调组织(Global Harmonization Task Force, GHTF),对全球医疗器械监管及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及技术指南进行协调,其成员国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 ◇2002年底-2004年6月,我国为期一年半的不良事件监测试点工作,随后全面铺开。
什么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 获准上市、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国食药监械[2004]482号文)
什么样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该报告? • 获准上市、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出现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并可能或者已经导致患者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国食药监械[2004]482号文)
什么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国食药监械[2004]482号文)
什么是风险? • 伤害的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YYT0316-2003,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什么是风险管理? • 使产品的风险效益平衡达到最优化的一个反复的过程(FDA定义)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监测 风险分析 信息收集 风险管理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上市后风险管理的内容之一。 不良事件监测 风险评价 分析评价 风险控制 控制 生产后信息
信息收集(来源) •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 来自其他管理部门的报告 (CDRH/美国 FDA,MHRA/UK,其他) • 科技文献 • 公众媒体等.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机构,另加解放军、新疆建设兵团、国家计生委避孕药具监测中心共34个; • 16个省具有省级以下监测机构; • 约128名监测人员(87人专职); • 21,174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截止到2007年底)
开展宣传培训 • 举办国家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相关知识培训班”(四期,600余人参加); • 编印、发放培训教材及其他培训材料各3000余册; • 省级以下监测机构培训班,仅2006年,381期,有近2万人参加了培训。 • 2007年,内蒙,山西,陕西,云南等省均陆续开展了培训。
不良事件评价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 (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数据库); ☆国外不良事件分析 (例如US-FDA MAUDE数据库检索); ☆生产商产品数据查询; ☆文献分析;
控制措施 • 不采取进一步措施,例如对于个例事件 • 修改标签 /使用说明 • 新产品的更正 • 从使用者召回产品 • 停止销售 • 生产商对使用者发警告信 • 管理部门发布警告信 • 查封 • 起诉
风险管理案例 • 撤销注册证(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 修改说明书(角膜塑型镜,灌肠整复仪,理疗仪,骨水泥); • 提高产品标准(透明质酸钠,透析粉); • 加强管理(角膜塑型镜); • 企业主动召回产品(体外循环管道,全氟辛烷) • 查封扣押。
典型案例 • 注射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与变形、移位、植入物残留等不良事件 • 召回案例:某血糖仪
问题和挑战 缺乏专项法规; 器械的研发、临床试验与实际使用环境差别很大; 现有病例报告数量少,质量有待提高; 使用不规范,可追踪性差; 体外诊断仪器的监测; 大量仪器的家庭使用(培训少); …………….
结语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发现医疗器械潜在风险、采取控制措施的手段之一,是上市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应有之义,其重要性和意义不容忽视;医疗器械监测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依赖于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依赖于生产、经营企业的强烈责任意识,依赖于医务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依赖于公众的普遍认知。
与我们联系 •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3号院6号楼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 电 话:68586296 • 传 真:68586295 • 邮 编:100045 • 网 址:http://www.cdr.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