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6

从高考能力的考查谈高考复习

从高考能力的考查谈高考复习. 河北石家庄二中:崔潮 电话: 13582129697 邮箱: cuic@sjzez.com. 第一部分: 2010 年高考大纲解读. 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2. 推理能力 3. 分析综合能力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能力 能力要求实际是 ① 知识要求 ② 方法要求。 复习的目标要明确,只有目标明确复习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angelo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从高考能力的考查谈高考复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高考能力的考查谈高考复习 河北石家庄二中:崔潮 电话:13582129697 邮箱:cuic@sjzez.com

  2. 第一部分:2010年高考大纲解读

  3. 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2.推理能力 3.分析综合能力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5.实验能力 能力要求实际是①知识要求②方法要求。 复习的目标要明确,只有目标明确复习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4.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的表达出来。

  5.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狠抓落实,培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狠抓落实,培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近几年高考物理命题都控制在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内,无超纲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只有真正打好基础才能全部提高能力。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高考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是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和规律,是否知道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实质,是否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等等。(语言、文字;公式、方程;图表、图像)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后,必须通过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来实现认识的第二个飞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一方面,解决问题总是需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6. 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活化、深化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可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思维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高考正是通过具体问题来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的。2009年高考全国Ⅰ卷中14、15、16、17、18、19、25题,2010年高考Ⅰ卷中14、15、16、17、18、19、20、24题基本是考查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学生第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活化、深化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可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思维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高考正是通过具体问题来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的。2009年高考全国Ⅰ卷中14、15、16、17、18、19、25题,2010年高考Ⅰ卷中14、15、16、17、18、19、20、24题基本是考查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学生第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起着决定作用。

  7.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8. (二).重视主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二).重视主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重视力学和电学高中主干知识的复习,几年来高考试题中,力学和电学内容约有七成以上比例。这些主干知识是:力学:直线运动(匀速直线、匀变速直线)、曲线运动(平抛和类平抛、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平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功和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功能关系。电学:电场、电路分析与计算,磁场、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等问题。因此,“力”和“能”是串接各部分知识的两条主线。要重视主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

  9. 强调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力和运动”,“动量和能量”渗透到高中物理的各个分支之中,抓好这两条主线将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能力体系。电学题一方面是电路的计算,另一方面往往是力学三大解题方法的延伸,只不过加上一些电学的情景。教师和考生要研究学科内知识综合点,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这正是二轮复习的重点。

  10. 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方法: 一、力和运动: 牛二律: 运动学公式: 研究对象: 整体,隔离。 单体,多体。 状态方程 过程方程 矢量、标量方程 通常考查的方法

  11. 二、动量的观点: 研究对象:单体 研究对象:系统 力在时间积累: 相互作用: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过程方程 状态方程 矢量方程 注意区分合外力的冲量和某一个力的冲量 注意短暂、持续过程。通常考查的方法

  12. 三、能量的观点: 研究对象:单体 研究对象:系统 力在空间积累: 能量走向: 动能定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 过程方程 状态方程 标量方程 注意区分合外力做的功和某一个力做的功 通常考查的方法

  13.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前沿科技要学会学以致用。(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热点、前沿科技要学会学以致用。 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试题充分体现考纲精神,综合题中常涉及生产、生活的实际和科学实验及最新科技成果的题目。教师要在复习时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与物理知识建立联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对应的理想模型或理想过程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模型化。模型化之后,再用已有物理知识和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解决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破题”。

  14.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物理情境、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物理情境、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15. 26、(16分)如图,一端带有半径为 R = 0.45m的 圆弧、质量为M = 4m的滑板,AB段表面粗糙,BC段圆弧表面光滑,C为圆弧的端点,开始时滑板静止在上表面光滑水平固定的凹形槽左端。 小滑块P1和P2的质量均为m,与AB面间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20和μ2=0.40, 且最大静摩擦力约等于滑动摩擦力. 开始时滑块P1和P2静止排列在滑板左端,其间有一小间隙。 在滑板左端正上方的O点,用长l =1.25m轻绳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P,静止时处于竖直位置并与滑块相切,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现将小球P由图中水平虚线位置静止释放,到达最低点时与P1发生碰撞,接着P1与P2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均无机械能损失,且时间极短. 当P2滑到B点时,滑板恰好与槽的右端碰撞并与槽牢固粘连,P2继续运动到C点时速度恰好为零. 取g =10m/s2. 求AB的长度

  16.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17. (四)重视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试题充分体现考纲精神,体现物理学科特征和数学工具功能,在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考察数学的思想有①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主要考查了根据物理知识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函数式),列出方程式、不等式(注意函数式和方程的区别),进行推导和求解。主要有数字计算、字母计算。考查运算、估算能力。如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热学估算。 ②运用几何图形,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如09、10年全国Ⅰ卷15、20题画出情境图,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解。

  18. (09年全国)15. 某物体左右两侧各有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两平面镜相互平行,物体距离左镜4m,右镜8m,如图所示,物体在左镜所成的像中从右向左数的第三个像与物体的距离是 A.24m B.32m C.40m D.48m

  19. (10全国Ⅰ)20.某人手持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约为(10全国Ⅰ)20.某人手持边长为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为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约为 A.4.0mB.4.5m C.5.0mD.5.5m

  20. ③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图像,利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图像之间的转化(如2010年全国Ⅰ中19题、24题)。图像主要有运动图像、振动和波(共振图像)、F-s图、F-t图、U-I图、方形波、交流电、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实验中还常用图像处理数据。近几年在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考查中试题设计注重对过程和状态的理解和处理,试题相对较难。④一些数学思想的考查还有极限的思想,有限与无限,微积分思想(无限分割逐渐逼近再求和),数学归纳等。③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图像,利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图像之间的转化(如2010年全国Ⅰ中19题、24题)。图像主要有运动图像、振动和波(共振图像)、F-s图、F-t图、U-I图、方形波、交流电、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实验中还常用图像处理数据。近几年在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考查中试题设计注重对过程和状态的理解和处理,试题相对较难。④一些数学思想的考查还有极限的思想,有限与无限,微积分思想(无限分割逐渐逼近再求和),数学归纳等。

  21. (10全国Ⅰ)24、 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右图所示。(1)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2)求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解析】由加速度图像可知前 10s汽车匀加速运动,后20s汽 车匀减速运动恰好停止,因为 图像的面积表示速度的变化,此 两段的面积相等。最大速度为 20m/s。所以速度图像为右图。 然后利用速度图像的面积求出位移。 ⑵汽车运动的面积为匀加速、匀速、匀减速三段的位移之和。

  22. (10全国Ⅰ)19.右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全国Ⅰ)19.右图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p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B.当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C.当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D.当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

  23.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24. (五)重视课本实验,重视设计实验,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五)重视课本实验,重视设计实验,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多取材于课本实验、或源于课本实验。将课本实验加以变换和拓展(或将习题变为研究性实验)。这是对教材实验的深化和提升,也是今后物理实验的命题方向。复习实验可概括为:明确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数据(如计算、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图表、图象处理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会独立写出实验报告。

  25. 要特别注意是学生学会根据物理规律从实验原理出发来设计实验。如电学实验的设计,常根据部分电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来设计实验。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近几年的实验考查的题又明显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如09年考查了要特别注意是学生学会根据物理规律从实验原理出发来设计实验。如电学实验的设计,常根据部分电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来设计实验。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近几年的实验考查的题又明显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如09年考查了

  26. (09年全国)23.(10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间。(09年全国)23.(10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间。 实验步骤如下: ① 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 用直尺测量AB之间的距离s,A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1,B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2; ③ 将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1 ④ 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 ⑤ 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 ⑥ 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做出f-关系曲线。 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斜面倾角的余弦=; 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a=; 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 (2)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所示,读得d=。

  27. (10年全国Ⅰ卷)22.(6分)图1是利用激光测转速的原理示意图,图中圆盘可绕固定轴转动,盘边缘侧面上有一小段涂有很薄的反光材料。当盘转到某一位置时,接收器可以接受到反光涂层所反射的激光束,并将所收到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10年全国Ⅰ卷)22.(6分)图1是利用激光测转速的原理示意图,图中圆盘可绕固定轴转动,盘边缘侧面上有一小段涂有很薄的反光材料。当盘转到某一位置时,接收器可以接受到反光涂层所反射的激光束,并将所收到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在示波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如图2所示)。 (1)若图2中示波器显示屏横向的每大格(5小格)对应的事件为5.00×10-2s,则圆盘的转速为转/s。(保留3位有效数字) (2)若测得圆盘直径为,则可求得圆盘侧面反光涂层的长度为。 (保留3位有效数字)

  28. 09重庆(2)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某同学用题22图2所示电路探究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总电流I的关系。图中R0为已知定值电阻,电压表视为理想电压表。09重庆(2)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某同学用题22图2所示电路探究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总电流I的关系。图中R0为已知定值电阻,电压表视为理想电压表。 ① 请根据题22图2,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题22图3中的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② 若电压表的读数为,则I=

  29. 实验一: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硅光电池,调节滑动变阻器,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a。见题22图4,由此可知电池内阻 (填“是”或“不是”)常数,短路电流为mA ,电动势为V。 ④ 实验二:减小实验一中光的强度,重复实验,测得U-I曲线b,见题22图4.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某值时,若实验一中的路端电压为1.5V。则实验二中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mW(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0. (六)夯实非重点基础知识 近几年高考中非重点知识:振动和波、热、光、原基本上在24分左右,多以选择题出现,侧重对知识的理解的考查,有的侧重对本部分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有一些简单的综合,对这些知识的考查主要突出了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但除振动和波外总体难度不大。

  31. (七)重视研究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七)重视研究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体现学科思想方法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如:等效、类比、转化、平衡、对称、整体、隔离、逆向思维、科学假设、物理建模、控制变量、递推、数学归纳、概率统计等。考查主要有两点:一、考知识。二、考方法。方法是渗透在知识中,高考往往通过考知识来考方法。

  32. A. B. 0 C. D. +Q +q -q -Q 一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C,两板间的距离为d,上板带正电,电量为Q,下板带负电,电量也为Q,它们产生的电场在很远处的电势为零。两个带异号电荷的小球用一绝缘刚性杆相连,小球的电量都为q,杆长为l,且l<d。现将它们从很远处移到电容器内两板之间,处于图示的静止状态(杆与板面垂直),在此过程中电场力对两个小球所做总功的大小等于多少?(设两球移动过程中极板上电荷分布情况不变)

  33. 09北京20.图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量为。取环面中心O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轴。设轴上任意点P到O点的的距离为x,P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下面给出E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34. A. B. C. D.

  35. 第二部分:从08、09、10年高考谈11年高考复习策略及注意事项第二部分:从08、09、10年高考谈11年高考复习策略及注意事项

  36. 一、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试题知识点分布情况 • 试题共13小题,一般力学5道题,电学4道题,热、光、原各一道题。一道力电综合。 • 力学题为:运动和力的关系2道,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一道,动量和能量一道,振动和波一道,也可能考一道力学实验。 • 电学题为: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一道,电磁感应和电路、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一道,电学实验一道,电场、电路一道。 • 热、光、原各一道。2010年力和运动、牛顿定律占的比重较大。动量和能量的题几乎没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