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3.65k Views
漢字演變─篆隸草行楷. 陳政一 整理. 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 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 。
E N D
漢字演變─篆隸草行楷 陳政一 整理
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 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甲骨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特指商末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卜所記的文字。 殷人十分迷信,凡遇大事小事,如祭祀、征伐、漁獵、出入、年成、風雨陰晴、疾病禍福等,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占卜的方法是首先打磨烏龜殼(主要是龜的腹甲版)或者其他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然後鑿鑽其反面,再加火烤,使正面顯示裂紋。 • 他們在卜兆旁邊刻上文辭來記錄向神鬼詢問的內容、神鬼的啟示以及後來事情發展的結果,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辭,或者叫做殷墟卜辭。其實,另有一些特殊刻辭並非用於占卜,而是主要用於登記龜甲獸骨的來源、數量、整治的過程,以及有關人員的名字等,內容往往十分重要
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已識1,500左右,未識的多屬專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強,但已「六書」齊備。前後期字形有比較明顯的歷時變化,各期之間,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種寫法,缺乏統一、固定的樣式。因以銳器刻就,所以筆畫多呈線形,相當均勻。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已識1,500左右,未識的多屬專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強,但已「六書」齊備。前後期字形有比較明顯的歷時變化,各期之間,各期之中,部分字有多種寫法,缺乏統一、固定的樣式。因以銳器刻就,所以筆畫多呈線形,相當均勻。 • 圖中為牛骨摹本及其釋文,內容是干支表。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干支字因為常用,筆畫相對簡單一些,大都用假借字。如「甲」是鎧甲之甲的本字,象形;「辛」是古代的一種刀具,象形;「巳」借用「子」字;「酉」本象酒罐之形。
甲骨文 • 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 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 • 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 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 • 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目前為止從遺存實物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目前為止從遺存實物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 • 甲骨文的形狀會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異,大致為武丁時期的甲骨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甲骨數量最多的時期。 •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燒甲骨出現的「兆」(細小的縱橫裂紋)預測未來的吉凶。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 • 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 • 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藥店為藥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 •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
金文 • 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而起。 • 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 • 毛公鼎銘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 • 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金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又稱吉金文字、鐘鼎文字、鐘鼎彝器款識等,主要是指商周時代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中國大約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晚商達到鼎盛階段。當時的青銅器上常鑄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較原始,字數由少到多,能很清楚地反映出漢字發展演變的脈絡。商末周初一段時間,青銅器冶煉、鑄造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銅賞賜貴族、大臣。這些人鑄造青銅器時,往往要刻鑄銘文來記述時王的恩賜,頌揚祖先的功烈,企望長久地留傳給子孫後代。
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雖不一定準確,也相差不遠。 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象形性很強,「六書」齊備。因係範鑄成字,所以筆畫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樣均勻。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雖不一定準確,也相差不遠。 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象形性很強,「六書」齊備。因係範鑄成字,所以筆畫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樣均勻。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
金文的製造過程 • 利用粘土做一個與製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 另外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乾透後切開外層的粘土,作為外模。 • 將模型削去外層,作為內模。 • 在內模刻上圖案文字。 • 組合起外模和內模,並在之間放入銅片作為間隔空隙以待注入銅液。 • 將已溶化的銅注入。 • 將模冷卻打破,取出青銅器。
篆書 • 又稱篆文、篆體。 • 中文書寫這古老樣式,現今仍然經常用在藝術家之印。 • 篆書,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 大篆被認爲在周宣王期間以籀文的形式系統化。它們以垂直規則出現的瘦長字體描繪。
大篆和小篆統稱篆書,主要流行於漢代之前。 • 大篆是比較寬泛的稱呼,一般指《說文》籀文和石鼓文等先秦的文字。 •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意見,積極推行統一全國文字的政策,將秦國固有的籀文形體簡省刪改,形成了一種新的正式字體,稱為小篆。 • 李斯是歷史上篆書的第一大家,秦王朝統一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劃人和推行者。
篆書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地拉長來寫,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篆書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地拉長來寫,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 • 漢字發展到了小篆階段,從筆畫到結構,前所未有地表現為定型化,對漢字規範起了很大的作用。 • 但小篆在實際應用中並不多見,存世的有許慎《說文解字》及一些刻石,其後實際成了一種匾額文字。
隸書 • 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草書 • 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 • 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 • 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 • 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 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詞組)寫成一個符號。由於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槃」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 日語中的平假名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作的。
楷書 • 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而字形定型化則得到進一步加強。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而字形定型化則得到進一步加強。 • 具體說來,漢隸的筆勢大多是扁方形狀,向外攤開,而楷書筆勢則大多是長方形狀,向內集中。 • 漢隸的用筆大多帶有波磔,粗細變化很大,而楷書用筆要麼比較平穩,要麼出現硬折,粗細變化相對少些。
行書 • 或叫行楷,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 • 古人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 從晉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行楷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唐代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中已有所體現,至李北海筆下纔真正達到成熟和統一[1]。行楷是漢字的一種書體。在唐代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中已有所體現,至李北海筆下纔真正達到成熟和統一[1]。 • 行楷的特點是在楷書筆畫中溶合有行書的筆意,在行書結構中又吸收了楷書的成分 • 最著名的當數王羲之的《蘭亭序》,本來也是一份草稿。在唐代時,受到唐太宗的喜愛,他命令臣下臨摹多份,遺詔將原本和他隨葬,現在存世的只有摹本,最著名的是唐太宗的大臣馮承素的 摹本,因卷首有「神龍」小印,又稱「神龍本」。該本被認為最接近《蘭亭序》原本
結繩說 •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八卦說 •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易緯‧乾‧鑿度》認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
河圖洛書說 • 《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 「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祕!神祕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辭海》「河圖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辭海》「河圖洛書」條下說: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一說禹治洪水時,上帝賜給他以《洪範九疇》(《尚書‧洪範》),劉歆認為《洪範》即洛書。 • 揭開此說的神祕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繫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倉頡造字說 •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用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倉頡像 倉頡書跡圖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於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質應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號,當時正處在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個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上行)和「隹」(下行)對照,十分相似。《說文》說,「隹」是短尾鳥的總名。 •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