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934 Views
几种淡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控制. 1 、草鱼出血病. 02-1-02. 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浓度200×10 -6 生石灰,或20×10 -6 漂白粉,或10×10 -6 漂白粉精消毒。
E N D
1 、草鱼出血病 02-1-02
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浓度200×10-6 生石灰,或20×10-6 漂白粉,或10×10-6 漂白粉精消毒。 2.使用含氯消毒剂(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以及二氯海因等)全池泼洒彻底消毒池水;在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漂白粉精0.2~0.3×10-6,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0.3~0.5×10-6,或二氧化氯0.1~0.2×10-6,或二氯海因0.2~0.3×10-6。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酮碘剂(PVP-I)60×10-6 药浴25min 左右,或用10×10-6 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10min。
预防措施 3.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优良,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口饲料。食场周围定期泼洒漂白粉或漂白粉精进行消毒。 4.人工免疫预防:用草鱼出血病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本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方法 在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下列药饵1~2 个疗程,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1.每千克鱼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5g,氟苯尼考或氟哌酸10~30mg。病毒灵30~50mg,拌饲投喂,连喂7d。 2.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kg,研成粉末,煎煮或用热开水浸泡过夜,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d,同时再遍洒硫酸铜浓度为0.7×10-6。 3.每1/15 hm2(667 m2),水深1m,用金银花500g、菊花75g、大黄375g,加水适量,蒸煮15~20min,加食盐1500g,混合后再加水适量,连液带渣全池泼洒。
治疗方法 4.板蓝根、黄芩、大黄、苦木按下述比例混合成复方药物: (1)板蓝根70%、苦木30%; (2)黄柏32%、黄芩32%、大黄36%; (3)三黄(黄柏、黄芩、大黄)50%、苦木50%。 每50千克鱼每天用中药粉3~5g,加磺胺类药物50~100mg,连续投喂3~5d,为一个疗程,每半月一次。 5.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促淋巴细胞分裂素,可促进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调整体液免疫功能,因而对草鱼出血病有治疗效果。口服PHA 后治疗草鱼出血病成活率可达90%,浸泡成活率达60%。 B2 T
毒必肽防治 • 主要成份:野菊花、穿心莲、板兰根、连翘、淫羊藿、冰片等 • 性状:粽色粉末 • 特点: • 抗病毒作用强 • 吸收迅速,起效快,利用率高
适应症 • 清热解毒 • 病毒性引起的感染 • 肠炎 用法与用量 • 拌饲投喂,每1000公斤加入100克 B2
病 原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A.punctataf.intestinalis) 为条件致病菌
症 状 • 病情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常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 肠壁充血发红,早期肠腔内少有或没有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
诊断方法 • 肠道充血发红,尤以后肠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 • 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 • 从肝、肾或血中可以检出产气单胞杆菌
流行情况 • 养殖鱼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 • 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鲢、鳙等。草、青鱼从鱼种 • 至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高,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 • 流行时间4~10月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l.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2.鱼种放养前用8×10-6~10×10-6浓度的漂白粉浸洗15~30min。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3.发病季节,每隔15d,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或用浓度为1×10-6的漂白粉或20~30×10-6生石灰全池泼洒,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每1m3水体,0.3~0.6g,或0.2~0.5g,或0.1~0.3g,消毒池水,可控制此病发生。发病时可用以上任一药物每天泼洒,连用3d
预 防 •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m3水体,0.2~0.3g,或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m3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 大蒜(用时捣烂),或大蒜素,或食盐,一次量,每1kg饲料,5g,或0.02g,或0.5g,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 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1kg饲料,7g,拌饲投喂,疾病流行季节,15天1个疗程,1天1次,连用5天
预 防 方法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是预防的关键 方法2.鱼种放养前用8-10mg/l 浓度的漂白粉浸洗20-30min 方法3.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m3水体,0.5-1ml,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方法4.优加益生菌和长效氧,一次量,每1亩,250-333g和167g,全池泼洒1次,养殖中后期15天1次
治 疗 方法1.大蒜5g,大蒜素0.07g,食盐0.5g,1kg鱼,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天。 方法2.氟利康,肠必泰,消食利胃散,每1kg饲料, 1.5-2g,0.2-0.4g,2.5-5g,拌饲投喂。 方法3 .盐酸恩诺沙星,肠必泰,消食利胃散,Vc,每1kg饲料,1.5-2g,0.2-0.4g, 2.5-5g,1.5-3g,拌饲投喂。
防治方法(治疗) 1.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用时捣烂)5g 或大蒜素0.02g、食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d。 2.每千克鱼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或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各5g(打成粉)、食盐0.5g 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d。如用新鲜的,则地锦草、马齿苋为25g,铁苋菜、辣蓼为20g。
防治方法(治疗) 3.每千克饲料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0g 或新鲜的穿心莲30g,打成浆,再加盐0.5g 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d 4.投喂磺胺-2,6-二甲氧嘧啶药饵,每千克鱼重第一天用药100mg,第二天起每天50mg,连喂一周。
防治方法(治疗) 5.每千克鱼每天用鱼用庆大霉素10~30mg 拌饲,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5d 6.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mg 拌饲,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5天 B2
病原 该病病原为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 柱状黄杆菌 (Flavobacteriumcolumnare) 该病一般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
烂鳃病病原(1972)[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piscicola; 柱状嗜纤维菌(柱状屈桡杆菌 )Flexibactercalumnnaris] 曾认为是:柱状屈桡杆菌 (Flexibactercalumnaris)
病鱼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 鳃丝肿胀,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黏液增多,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症状
症状 •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 --“乌头瘟” •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流行情况 该病为淡水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 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也可发生 名优鱼养殖中,鳗鲡,鳜,斑点叉尾鮰,加州鲈等多因烂鳃病而引起大批死亡的病例
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短 • 一般流行于4~10 月,夏季流行为多 流行情况
眼观诊断要点是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眼观诊断要点是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 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 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大量细长、滑行杆的菌 诊断
在操作时要轻快小心,避免鱼体受伤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1.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 2.鱼种下塘前用10×10-6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10-6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20min。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3.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 次,使池水的pH 值保持在8 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 值而定,一般为15~20×10-6)。 4.发病季节,每周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 次。消毒食场,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 左右。也可进行挂篓法预防。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5.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水中中浸泡,隔天翻动一次。 6.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以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l×10-6浓度换算用量。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7.全池遍洒五倍子(将五倍子先粉碎后用开水冲融),一次量,每1m3水体,4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8.将干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kg 折合1kg 干乌桕叶)用20 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min 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3.7×10-6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 9.大黄,一次量,每1m3水体,2.5~3.7g,先将大黄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连水带渣,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m3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m3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 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m3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预 防
方法1. 发病季节,每周全池泼洒漂白粉1-2次,一般为250-500g,也可进行挂篓法预防。 • 方法2. 优加益生菌和长效氧,一次量,每1亩,250-333g和167g,全池泼洒1次,养殖中后期15天1次。 • 方法3. 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地遍洒,浓度为2.5-3.7mg/l。 • 方法4. 强碘,一次量,3亩每瓶,全池泼洒1次。 预 防
发病后及时采用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 或强克101(超碘季胺盐)0.25克/立方米 全池泼洒 防治方法--治疗
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2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 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 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 硫酸链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20mg,亲鱼肌肉注射,3天后再注射1次 治疗
治疗方法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下列一种内服药投喂则疗效更好。 1.每千克鱼每天用10~30mg 卡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d。 2.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mg,拌词投喂,连喂3~5d。 3.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mg 拌饲投喂,连喂5~7d。 4.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mg 拌饲投喂,连喂5~7d。 B2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下列一种内服药投喂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下列一种内服药投喂 • 方法1. 盐酸恩诺沙星,三黄散和Vc,每1kg饲料,1.5-2g,3-5g和1.5-3g,拌饲投喂。 • 方法2. 卡那霉素,氟哌酸,每1kg鱼,10-30mg,拌饲投喂,连续3-5天。 治 疗 B2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一种条件致病菌。当鱼体因捕捞、运输、放养等人工操作或机械损伤、冻伤或被寄生虫寄生而受伤时被病菌侵入引起发病。 病原
病鱼体表局部大部分出血发炎,病灶部位鳞片松动和脱落,尤以鱼体两侧较为常见,背部,腹部也有病例病鱼体表局部大部分出血发炎,病灶部位鳞片松动和脱落,尤以鱼体两侧较为常见,背部,腹部也有病例 常伴有鳍基充血,其末端腐烂,尾部烂掉,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 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 症状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 • 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 • 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 流行情况
赤皮病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合称为草鱼三病,流行范围较广赤皮病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合称为草鱼三病,流行范围较广 • 目前此病大多呈散在性发生,发病率不高,发病鱼若不进行治疗,则8-10天内死亡。 流行情况
诊断方法 • 根据外表症状即可诊断 •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