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2.26k Views
第四篇 近代世界的轉變. 第一章 近代伊斯蘭世界的擴張與歐洲的興起. 1. 建 國 A. 原屬 突厥 的一支,在 中亞 游牧, 11 世紀時往西遷移 , 定居於小亞細亞 B. 先是得到塞爾柱人的 保護 ,後來也接受 蒙古汗國 的 統治。趁蒙古人勢力衰微,在 奧斯曼 領導下自立, 建立 鄂圖曼帝國 2. 崛起 1326 年 奧爾汗 繼承 「蘇丹」 之位。 他攻佔大半的 小亞細亞 ,還數度 攻擊 拜占庭. 第一節 鄂圖曼帝國與蒙兀兒帝國. ( 一 ) 鄂圖曼帝國. 奧斯曼像 鄂圖曼帝國建立者.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3. 擴張
E N D
第四篇 近代世界的轉變 第一章 近代伊斯蘭世界的擴張與歐洲的興起
1.建國 A.原屬突厥的一支,在中亞游牧,11世紀時往西遷移, 定居於小亞細亞 B.先是得到塞爾柱人的保護,後來也接受蒙古汗國的 統治。趁蒙古人勢力衰微,在奧斯曼領導下自立, 建立鄂圖曼帝國 2.崛起 1326年奧爾汗繼承「蘇丹」之位。 他攻佔大半的小亞細亞,還數度 攻擊拜占庭 第一節 鄂圖曼帝國與蒙兀兒帝國 (一)鄂圖曼帝國 奧斯曼像 鄂圖曼帝國建立者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3.擴張 ◎奧爾汗逝世時鄂圖曼人已成為巴爾幹半島最強大的民族。因歐洲正苦於百年戰爭、黑死病與政教衝突,故鄂圖曼帝國勢力得以迅速擴張 A.以武力宣揚教義,訓練一批「新軍」作為帝國的精 銳武力 B.1453年,鄂圖曼帝國消滅拜占庭帝國,遷都君士坦 丁堡,易名伊斯坦堡 C.十六世紀中葉,鄂圖曼帝國 橫跨歐、亞、非三洲,控有 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西亞 、埃及與北非等地 奧爾汗像 帶領鄂圖曼帝國崛起者
4.統治階層 A.以中央集權與軍事政權著稱。 統治階層由蘇丹、丞相、官僚與軍隊構成。 所有軍職或文職官員都授有軍階。皆為穆斯 林,同為蘇丹效命 B.帝國還分配土地給農民,以供養統治階層 鄂圖曼帝國的宮廷 中間為蘇丹,其旁則是丞相及官員、宗教學者
5.政策 A.施行政教合一,伊斯蘭教直接受政府管轄 B.帝國在中央成立四大宗教學院,統領各地清 真寺學校。院校由宗教學者「烏拉瑪」 (Ulama)主持,負責宗教、法律、教育與思 想等事務 6.隱憂 A.鄂圖曼帝國境內民族複雜,充滿矛盾 B.穆斯林和基督徒、穆斯林各族裔間,都存在 許多問題
蘇萊曼清真寺外部 由蘇萊曼一世下令建造、並於1550年至1557年間建成,整個建築群建在複雜和陡峭的第三山丘上,使用了出奇的建築方案,將山丘和周圍的街巷結合,被視為是奧斯曼建築頂峰初期的代表作。
蘇萊曼清真寺入口 大理石鐘乳 蘇萊曼清真寺禮拜廳 主拱頂的繪畫是 十九世紀時所繪
(二)蒙兀兒帝國 1.崛起 A.十四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貴族帖木兒,崛起於 中亞地區 a.與蒙古帝國結為姻親,逐步取得政權 b.吞併其他汗國,繼而征服波斯、阿富汗與高加索 地區 B.1398年入侵印度,重創統治印度 西北部的德里蘇丹國。 C.十五世紀初,帖木兒相繼征服 大馬士革、東安那托利亞等地 ,建立雄踞中亞與西亞的帝國 帖木兒作戰圖 帖木兒攻打察合臺汗國首都烏爾根奇城(Urganj)
2.建國 A.帖木兒死後,後繼者爭 鬥不休,陷入長期內戰 ,致帝國分裂與沒落 B.十六世紀初,後裔巴布 爾據有阿富汗,1526年 南侵終結德里蘇丹國, 統一印度北部,建蒙兀 兒帝國 C.第三任君主阿克巴兼併 孟加拉、喀什米爾與貿 易重鎮坎達哈,大幅擴 張帝國版圖。 巴布爾像 阿克巴像
3.文化 A.阿克巴把波斯的伊斯蘭文化帶入印度文化中,豐富 印度文化的內涵 B.蒙兀兒的官方波斯語與本土印度語相融合,發展出 的印地語(Hindi)和巫獨語(Urdu),迄今仍分 別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通用語言 4.宗教 ◎實施宗教寬容,促進族群和諧 A.把諸多宗教因素揉合成一「神聖宗教」,統合轄下 的印度教與穆斯林臣民 B.禁穆斯林欺壓印度教徒,免除印度教徒人頭稅 C.允許被迫改教的印度教徒回復原來的信仰 D.自己與印度公主結婚,並在政府中大量拔擢印度教 徒為官員
6.衰亡 十七世紀後半,蒙兀兒王朝陷入持續的內鬥,歐洲勢 力也在此時進入印度 =>蒙兀兒帝國在內憂外患交迫下,逐漸走向瓦解之路 5.成就 A.阿克巴死後,他的兩位繼承 者延續了帝國的繁榮光景 B.沙賈汗紀念亡妻所建造的泰 姬瑪哈陵,為最耀眼的建築 與藝術傑作 沙賈汗像
第二節 文藝復興 (一)文藝復興的背景 時間:十四到十六世紀中期 思想轉變:從中古的「神本」思想,轉向近代的 「人本」思想 =>不再把上帝和來世當作人生唯一尊崇對象和追 尋目標,把注意力轉向人的自身和現實世界 佛羅倫斯(局部) 中世紀歐洲重要的文化與商貿中心,被視為文藝復興的搖籃 文藝復興1
1.城市的興起 A.中古後期義大利的商業復甦促成城市興起。有些 城市結合附近地區,成立自治城邦 B.五大勢力:米蘭公國、佛羅倫斯與威尼斯兩共和 國、教宗國與那不勒斯王國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2.統治者的贊助 A.由於義大利政治分裂,政府干預較少,社會的創造 力得以充分發揮 B.城邦之間互相競爭,爭奇鬥豔,提供個人發揮才華 的機會 C.統治者則競相贊助藝文活動,收集圖書與藝術品, 修築美侖美奐的建築 3.復古的精神 (文藝復興的特徵) A.義大利的古羅馬文明遺跡,易引發思古之幽情和研 究的熱情 B.義大利人到拜占庭經商漸生對希臘古典遺產興趣 C.拜占庭學者來講學,把希臘語文研究帶入義大利
4.印刷術的發明 A.1455年,谷騰堡發明了活字版 印刷術 a.促成聖經等宗教書籍出版 b.大量印刷降低成本和傳抄錯誤 →世俗作品有更多發行管道, 得以大量且迅速流通,同時有 助於知識的穩定 谷騰堡聖經局部 紅字和亮光效果為後來手工添加 谷騰堡活字印刷機想像圖 印刷術發明使知識傳遞更迅速,對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亦有推波助瀾之效
(二)人文主義與文藝創作 1.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Humanism):文藝復興精神,不僅 重視知識傳授,更強調人格培養與體格鍛鍊 A.人文學者:致力於研究古典文獻,試圖從中發掘古 希臘、羅馬的人文精神,確信人類的新價值 B.信念:人有獨立的人格、天賦的能力,可以自創 未來 C.提倡:「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主張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智慧見識、批判精神和 獨立人格的「自由人」 D.人文教育:是種全人教育,以培養多才多藝的「完 人」(Homo Universalis)為目標
2.文藝創作 A.文學:以方言文學取代以拉丁文仿古羅馬的文字風格 代表: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佩脫拉克的情詩 薄伽丘像 佩脫拉克像 但丁像
但丁「神曲」插畫 但丁於1307年開始「神曲」的創作,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表達了但丁對人類智慧和理想的追求
薄伽丘「十日談」插畫 薄伽丘以黑死病為背景寫下《十日談》。講述七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別墅躲避瘟疫,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大家決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最後合計講了一百個故事 圖為1492年威尼斯版本的插畫
B.政治 佛羅倫斯政治家馬基維利撰寫君王論,教導君 主利用權術治國,讓政治與道德脫鉤。強人才 能統合自私的人民與分裂的社會,達到安內攘 外的目標 馬基維利像
C.藝術 a.嘗試新風格、技巧、材料與題材 b.畫家師法古希臘、羅馬藝術,注重和諧、均 衡與調和的古典風格 c.使用油畫原料,利用明暗對比法和透視法, 讓作品呈現真實、立體感 d.作品不再侷限於嚴肅的宗教主題,舉凡人物、 風景、異教故事都可入畫 e.代表:達文西、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並列 為「文藝復興三傑」 文藝復興2
達文西像 抱貂的女子 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西斯汀聖母 拉斐爾像 草地上的聖母
柏拉圖 蘇格拉底 亞里斯多德 拉斐爾雅典學園 整幅畫的背景和構圖採透視法,以二度空間呈現三度空間的縱深,讓古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匯聚一堂 ,表現對人類智慧的讚美。
米開朗基羅像 大衛像 創世紀
(三)北方文藝復興 1.特點 A.系指文藝復興運動擴散到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 B.思想核心是「基督教人文主義」 C.代表:荷蘭伊拉斯默斯、英國摩爾、法國蒙田 2.主張 A.探討原始基督教社會的狀況 B.主張基督徒應奉持耶穌的簡樸、道德宗教生活 C.批評教會的腐化,主張回復使徒時代的儉樸教會 =>成為宗教改革運動(Reformation)的思想基礎
摩爾 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著有《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1535年因反對 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伊拉斯默斯 伊拉斯謨終生都是一個天主教徒,但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他認為驕奢過度的羅馬天主教會,並拒絕接受後者授予的樞機職位 。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有巨大影響 蒙田 以《隨筆集》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這本書的素材不是別的,就是我。」
3.文學 代表: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拉伯雷 莎士比亞 拉伯雷
第三節 宗教改革 (一)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1.馬丁路德 日耳曼教士,接受嚴格的古典教育,受基督教人文 主義的影響,常為「得救」問題所苦,直到悟出 「因信稱義」的道理 =>對上帝有信,就可獲得救贖 馬丁路德
2.導火線 A.1517年教廷為籌款修建聖彼得 大教堂,在日耳曼境內售「大 赦」(俗稱「贖罪券」),路 德認為此舉違背基督的信仰精神 B.同年10月,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 堂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批評教會 C.各方人士紛起響應,致力於教會 改革、建立新教派,西歐基督教 世界為之分裂 販賣贖罪券 想像圖
3.背景: A.宗教:教會聲望大跌、信徒心生不滿 中古後期文藝復興時期,教廷日益腐化,教會內部 爆發危機,基層教士素質低落 B.思想:批判精神為宗教改革提供思想基礎 基督教人文學者曾嚴厲批評教會的腐化,主張應回 復使徒時代的儉樸精神 C.文化:方言的興起與印刷術的推廣 改革家用方言把理念形諸通俗文字,透過出版品廣 為宣傳,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 D.政治:民族國家興起,主權觀念高漲 各國政府希望限制教廷管轄權,爭取較大自治權、 教士任命權及降低對教會資助
(二)新教的擴散 1.路德教派:革除教會積弊,建立一個符合聖經理念的教會。獲得日耳 曼北部王侯的支持,除了北德地區, 路德教會後來也傳布到丹麥與瑞典 等北歐國家 2.英國國教:1533-1534年間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1509-1547)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遂成立英國國教,立法讓英王成為英國教會領袖,但教義與教儀上改變不大 亨利八世
3.喀爾文教派:接受舊約比較嚴肅的上帝觀,強調戒律的權威3.喀爾文教派:接受舊約比較嚴肅的上帝觀,強調戒律的權威 A.提出一套「預定論」,主張信徒能否進天堂的關鍵 在於上帝的預先擇定 B.唯有遵守教規、勤奮工作,彰顯上帝恩典,方有可 能成為上帝的選民 C.實施教會自治,選出牧師與信徒組成「長老會」(Presbytery)主持教會事務 D.在歐洲各地都有信徒 喀爾文像
4.基督新教共通理念: A.信仰比善功(good works)更重要,只須憑 藉對上帝的信心即可得救 B.奉聖經為最高信仰依歸,否定教宗的權威 C.主張個人可透過聖經直接與上帝交流,毋須 教會作媒介 D.崇拜方式簡單,教堂布置簡樸 宗教改革—獨自面對上帝的個人
(三)天主教改革運動 1.天主教改革 A.羅馬教廷受新教運動壓力,自1530年代開始推動革新 B.召開「特倫特大公會議」,重申教廷原有立場 C.革新教會組織、提高教士素質,重建人們信心 2.耶穌會:羅馬教廷革新的尖兵 A.西班牙人羅耀拉創立 B.會士都是學術淵博、信仰堅定的教士 C.以宗教熱忱與貞節信念替羅馬教會贏回不少信徒 D.隨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商船到美洲大陸與亞洲傳教
特倫特大公會議 此會議肯定了教宗的權威,糾正許多教會弊端。對神職人員也有更嚴格要求。這使天主教在往後有明確立場
(四)宗教改革的影響 1.聖經翻譯:有利於新教的推廣,也提升各國語言研究,最先出現的是日耳曼文與英文聖經版本 2.有助於資本主義盛行 A.馬丁路德:倡導職業神聖的觀念,強調個人戮力天 職,即是恪遵上帝旨意 B.喀爾文:鼓吹節儉的美德,主張信徒勤奮工作、累 積財富,是榮耀上帝 =>追求財富不再被視為一種罪 3.民族意識提升:新教改革者常訴諸民族情感,以對抗 羅馬教廷所代表的外來勢力 =>有助於近代民族國家的建構 4.信仰多元化:瓦解西歐的一統教會,但宗教狂熱也激 化對立,帶來宗教迫害與戰爭
(五)宗教戰爭 1.日耳曼戰爭: A.日耳曼北部邦國大多接受路德派信仰,南部諸邦則 留在羅馬教會陣營 B.1520年代末雙方發生戰爭,到1555年才罷兵停戰 C.簽訂奧古斯堡和約,正式承認路德派的合法地位
2.法國內戰: A.1562年法國的喀爾文教派與天 主教徒也發生衝突,後期變成 王位爭奪戰 B.1589年,波旁家族的亨利獲得 最後勝利,加冕為亨利四世, 為了安撫在法國人口中居多數 的天主教徒而改宗天主教 C.於1598年頒布「南特詔令」, 宣布寬容新教徒,保障其政治、 宗教等權益 =>化解了法國內部的長期宗教 對立,有助於國家的穩定 亨利四世雕像
3.荷蘭獨立戰爭 A.尼德蘭在中古後期歸勃根地公爵統治,因聯姻使尼 德蘭的統治權後來落入西班牙之手 B.十六世紀中葉,尼德蘭北方各省多已改信喀爾文派 的新教,遭到篤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以武力鎮壓而展開戰爭 C.1579年,尼德蘭各省組成烏特勒支同盟,兩年後單 方面宣布脫離西班牙統治,改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 D.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承認其獨立,南部各省仍 忠於西班牙
4.三十年戰爭 A.背景:奧古斯堡合約無法消解新舊教間衝突。十六、 十七世紀之際,波希米亞境內的捷克人多已 改信喀爾文教派,欲效法荷蘭的獨立,脫離神 聖羅馬帝國的統治;1618年5月,捷克人在波 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發動叛變,單方面宣布獨立 「布拉格擲窗事件」想像圖 由於波希米亞人將神聖羅馬帝國的談判代表擲出窗外,以表達與神聖羅馬帝國關係之決裂,故又稱為布拉格擲窗事件
B.過程: a.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屬於天主教的勢力, 與西班牙結盟出兵鎮壓新教徒,引起日耳曼境內各 新教諸侯的反彈 b.丹麥國王為了捍衛日耳曼北部新教諸侯的權益,選 擇出兵與天主教陣營對打。後丹麥戰敗退出戰場, 由新教陣營的瑞典加入戰局 c.經過多年,新舊教陣營兩敗俱傷,罷兵言和 d.天主教國家法國,亟於擊敗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 故選擇加入新教集團,重燃戰火 e.由於法軍屢戰屢勝,神聖羅馬帝國迫於情勢,於 1648年10月與法國、瑞典議和,簽訂西發里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就此結束。
三十年戰爭場面 三十年戰爭
C.三十年戰爭的影響: a.歐洲列強的消長: 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國勢大為衰落。戰勝國法國與瑞典成為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強權。戰爭多發生於日耳曼境內,致人口銳減、農村破落,百年之內難以完全復甦 b.國際關係的發展: 西發里亞和約進一步肯定主權平等的原則。各國可依自身利益,與他國進行宣戰、媾和、締約等活動。 →可依照「均勢」(Balance of powers)的原則,尋求對於自身最為有利的結盟關係